传说海瑞初放县令就微服察访。他秀才打扮,带了个书童,装作游山玩水模样,一路上察看民情,倾听呼声。 这天,海瑞路过绍兴,在小江桥边一家临街宿店的楼上住下了。由于连日来赶路熬夜,实在太疲劳了,第二天早晨起得很迟,一觉醒来,太阳已经老高了。他急忙起身,胡乱地擦了一把脸,便命书童去桥边买汤团的老汉那里买一碗汤团充饥。 书童去后,他便在楼窗口看着等他。只见那书童端着一碗汤团回来,边走边往碗里瞧。瞧着瞧着,忽然用手在碗里一抓,头一仰,抬手就往嘴里放。海瑞见了,不觉微微一笑。心想,小孩子嘛,就是嘴馋。他怕书童发现了难为情,连忙离开窗口坐到一边去了。 书童上楼后,海瑞并没提及此事,只是给书童几枚铜钱,叫他另去买吃的。自己却拿起筷子,在碗里一搅腾,默默地数了一下,果然只有九粒汤团,正好缺了一粒,证明刚才自己并没有看错。但海瑞并不因此生气,他反而由此想到自己的不到之处,刚才为什么不叫孩子买两碗呢!孩子嘛,总有点眼热的,难怪他要偷吃了。 第二天一早,海瑞又叫书童去买汤团,这次他叫买两碗,每人一碗。但书童却说他不爱吃汤团,要求另外买饼吃。既然如此,海瑞也只好由他。书童走后,他仍然坐在窗口等候。由于书童说不爱吃汤团,使得海瑞对昨天自己的结论怀疑了:是不是汤团每碗只有九粒了呢?为此,他又把书童端来的汤团数了一下,出乎意料,今天却有十一粒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海瑞感到奇怪:难道如今这绍兴的汤团只讲碗数,不讲粒数了吗?这么说来,昨天还真的冤枉书童了。为了弄清真相,他叫来了书童,问他这里的汤团每碗的粒数有没有定数。 书童回答说:“有的,每碗十粒。” “那今天怎么会有十一粒呢?”海瑞把碗端给书童说。 “噢,是这样的,”书童道,“昨天我们起床太迟,卖汤团的老汉只剩最后一碗了,恰恰又缺了一粒。我怕你等着心急,也不多说,便端回来了。今天再去买,老汉忠实,硬要给我补上一粒,所以今天有十一粒了。” “啊!”海瑞听了,暗自思忖,原来还有这么多情由。但仍为自己亲眼看他吃了一粒而有点疑惑不解,因而又问道:“昨天缺一粒,我还以为你在路上把头一仰的时候吃掉的。照你这么说来,原本就只有九粒,那你在路上吃的是什么呢?” 书童听了,起初一愣,随后便笑了起来。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书童在把汤团端回来的时候,发现碗里有一根棕丝,便伸手把它拉了出来;却不料这根细长的棕丝的末端还粘着一颗像米一样大小的粉粒,书童觉得丢了太可惜,便仰起头来把棕丝放进嘴里舔掉粉粒,谁知这一刹那的动作会被临窗眺望的海瑞发现?书童说完笑得更欢了,海瑞也跟着一块笑了起来。 这件小事引起了海瑞的沉思。一粒汤团,细细小事,又是亲眼所见,还险些冤枉了人。古人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可亲眼所见也并不一定可靠呵!从此,海瑞经常拿这件小事来告诫自己,不论处理什么案子,他都要作周密细致的调查才肯决定,而且也常常拿这事来告诫他的部属。所以他后来成了出名的“海青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