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门公案的几个问题作为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佛教宗教派别,禅宗已在中国流传1400多年。唐宋以后,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构成巨大影响。禅宗很早即传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20世纪后,更是广泛流传到欧、美各地,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发展趋势的世界性宗教流派。 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禅宗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禅宗的传播除了宗教的色彩外,更富有文化的意味,尤其在人类思想文化、艺术诸领域,往往产生强大的影响。因此,在所有禅宗流传的地区,无不产生一种相应的禅宗文化。作为禅宗故土的中国,禅文化深度和广度当然非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能比。近些年,全国兴起禅文化热,介绍、研究、评述禅宗问题的书籍日增,关注禅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这显然是世界性禅宗文化热的一个理所当然的集结点,它必将在我国思想文化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禅门公案,这是接触禅宗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唐代以来,尤其是宋以后,中国的禅宗几乎演变为公案的禅宗,任何一位学习、参究禅法的人都不能不了解禅门公案。然而,禅门公案大多隐晦难懂,令常人不好理解和把握,所以,它总是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 又如: 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师曰:“麻三斤。” 这样一些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对话,莫名其妙的问答,究竟如何去理解和把握?或者,它究竟在一个怎样的前提下才具有真实的意义?这种意义与这些话语之间究竟存在一些怎样的关系?我们以何途径、何种方法、何种思维才能与公案本来的意旨相接近。 毫无疑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是引起禅宗学者广泛兴趣之所在,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