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台的由来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这是前人对文殊院优美风景的高度评价。 文殊院是黄山的一座古庙宇,就是现在的玉屏楼。因为这家玉屏楼宾馆是建在左拥青狮右护白象的玉屏峰上。天都、莲花两大主峰耸立东西;迎客、送客两株奇松傲居两侧。 在玉屏楼前不远处,有一座岩石形成的高台,台上名松数棵,人们分黍它们为“招待松”和“陪客松”,台下幽壑深不见底,这便是有名的文殊台。 相传,文殊菩萨刚来到黄山,见玉屏楼前地平如掌,松石奇丽,风云绝妙,打算就在这里开山建寺。随意走到前面一座高台上,准备坐下休息一会儿。谁知这石台虽是天然岩石所形成,却擎不起文殊菩萨的大驾。文殊刚一落座,便听到下面轰轰作响,原来是这位文殊大干身体太重,一坐就把个高大的岩石坐陷下去足有尺把深,像把圆形的转椅。 奇怪的是,这坚硬的岩石,到了文殊座下,怎么竟成了烂泥巴,越坐越往下沉。文殊一看这玉屏峰的石台擎不起他,他见势不妙,如果不迅速离开,还有陷下去的危险。文殊离开石台,拔腿便走,往后海方向奔去。一脚跨过了鳌鱼峰,踏在光明顶上,再迈一步,一脚便踩在狮子峰头,从此,文殊就把狮子峰作为他的永久宝座了。因此,天下寺院里的文殊菩萨坐像,都是骑着狮子。 文殊走后,就留下这座有陷窝的石台,人们就称它为文殊台。这座永远搬不走的宝石升秋万载,供游人瞻仰、游赏。许多人还要好奇地上去试一试,学着老僧在上面打起坐来。 文殊台,它还有个别名,叫梦象台。神奇传说是这样的:玉屏峰上的文殊院,是明代普门和尚创建的,院以台而得名,在这以前,这里并没有庙宇。普门和尚原在山西省五台山,一天他打坐参禅到深夜,正在闭目养性,似梦非梦时,忽见两个童子从窗户外边进来了,向他作揖行礼道:“我等乃文殊左右的金童玉女,特来恭请大师前往天下第一奇山,文殊古道场一游。”说罢,金童玉女前导,普门随后,出了禅房,上升云端,宛似繁星,一路寒风袭人,万朵彩云托足,飞越了条条江河,穿过了重重云山。 “停!天下第一奇山已到!”两位仙童按下云头,引导普门降落在玉屏峰上,并指着峰前一块小平地说:“这里是大师开创名山,宣场佛法的胜妙宝地!” 普门随仙童降落峰头,在月光照耀下,遍山如昼,他巡游了玉屏峰周围的山色夜景,只见这里风光绝妙,松石争奇,群峰环抱,白云缥缈。前面还有一个天然的岩石宝座,在轻纱般的云雾掩映中,似有文殊形象端坐其上,普门随即顶礼膜拜。 说来也很奇怪,普门刚向文殊法像礼拜完毕,抬起头来已不见踪影,遂与二仙童一道朝着高耸的石台走去。 “请大师登上宝座为广大众生演说妙法!”童子敬请普门上台就座说:“此台是白云缭绕金刚体,紫石形成玉作基。”在两个仙童左右扶持下,普门毅然登上这座胜似人工雕凿的宝座,双腿盘曲,结跏跌坐。眼前云涛汹涌,足底群山罗列。境界广阔,心地清凉。他想:“我能得此一块宝地,常往修行,寻么,虽是身在云海,却有咫尺却是西天之感。”正在普门想入非非时,双童地他背后用力一推,普门身坠悬岩。 “哎哟!不好!”普门大叫一声,惊醒过来,原来是梦,吓出了一身冷汗,睁眼一看,依旧身在五台山上。佛前残灯在架,殿中已响五鼓。普门一梦醒来,立即起身下坐,在禅室内来回经行,回想刚才梦境,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感到好生奇怪。他认为根据童子点化,此方不宜久留,应移居他山,重开道场,随缘教化众生。 普门和尚不多日就告别了五台,随带衣钵禅杖,前往东直方向云游而去。他每到一座名山,都要遍地寻长一番,看看有无梦中境界。行程好几千里,也未曾找到所梦境界,芒鞋踏破百双,哪里有什么文殊打坐的宝石? 普门并不后退,下定非找到梦中妙境的决心,继续寻访了百城烟水千重山。一日来到黄山,在朱砂庵桂塔落脚后,每天身背干粮,手柱禅杖,攀岩越岭。当时黄山尚未开发,天都、莲花诸峰的石级还没修凿,普门历尽千险万难,穿趣了“飞来”“云巢”等洞;攀登了天门坎、小心坡和一线天,总算到了玉屏峰,见了热情好客的迎客松。 “哎呀!”普门踏上玉屏峰,一看周围环境,不觉失声惊叫起来:“这不就是金童玉女梦中所指引的境界吗?”这里的一切,普门感到亲切熟悉,奇怪的松石和浮荡的云露,如旧友重逢。 “这里不就是文殊打坐的地方吗?”普门走到文殊台前,更加大吃一惊说:“文殊台呀文殊台,记得当年入定来。我亦梦中台上坐,金童一掌推下岩。” 因为普门和尚梦中先游黄山,又于梦中见台上有文殊菩萨形象,所以文殊台又名梦像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