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地名故事集——团山寺 一百多年以前,九都河形成,即现在的藕池河。它上接长江,下连洞庭。由藕池河口向下三十多里的河道中,有一座小山。这 小山四面临水,并无山名。至清咸丰以后,此山才有山名,并相继五次改动,分别为:窑堆山、荷叶地、水府山、蓬莱岛最后才叫团山。 相传湖南有一个经营罐子碗盘的窑货商,一日,他装了满船窑货,从洞庭湖出发,打算经过藕池,销往荆沙一带。当船行至团山河中,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惊得拍岸,浪花飞卷,货船面临翻没的危险。窑货商心惊胆颤,突然发现前面河中有座小山,即命水手拼命靠拢,并跪在船头向天禀告说"菩萨保佑,让我躲过了此劫,我当在此山修庙宇,塑金身,以谢神明。"说来也巧,他的话语结束不久,雨住天晴,风平浪静。窑货商喜出望外,即命起锚开船。数日后,销完窑货,回转团山。他将船靠在对面的燕子山下,果然立即动手在团山顶上修建了一间简易小庙,供"水府天官"菩萨。 又以自己做窑货生意为由,给小庙取了个窑堆庙的名字,人们也就自然把此山顺着庙名叫成了窑堆山。 不久,人们发现窑堆山竟是一座十分神奇的小山,就象水中荷叶一样,水涨山涨,水落山落,所以人们又把此山叫"荷叶地"。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荷叶地"的东西两边,各有一水桶粗的园形小井。这井里的水总是终年清纯,就是汛期即使河里发大水,对井中也无影响,它总是清澈如镜。有人用丝线系明钱探底,结果,不管用多长的丝线放下去,也探不到这井的底思。当地风水先生说: "此山长在水府上面,是永远探不到底的"。因此,人们又把此山改 叫"水府山"。 水府山上有庙有道士,常年不断香火,随着年月流逝,昔日的荒山,慢慢变得松影婆娑,花果飘香。美丽的自然风景、加上神奇的传说,吸引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游览、求神、拜佛。当人们走在这绿树成荫的花草丛中,静听河水撞击小山的拍击声,感到心旷神怡。无不赞叹"此真乃蓬莱仙岛也",于是,这"蓬莱岛"一名又叫开了。 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这山上的窑堆庙,已是年久失修,加上庙祝懒散,管理无方,致使香火渐衰。一天,从河南开封普济寺来了一个叫至善的和尚。他精通文墨,且佛学精深,很得主持的信赖。住持命他带上八岁的徒弟了了,出寺云游,访僧交流,传佛渡人。这位至善和尚听说荆州府内,有条九都河,河中有一蓬莱岛, 岛上风光秀丽,于是师徒二人日夜兼程,赶到九都河登上岛来,放眼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一下就被美丽的山岛胜景,吸引住了,他围着小山转了一圈后,最后走进了害堆庙。只见此庙破窗露壁,连供奉的菩萨都是东倒西歪,心中甚感可惜。他在此沉思良久,不觉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我何不在此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给蓬莱岛增添光彩,给我佛再添功德。主意已定,便把了了托付给庙祝照料,自己却雇了一匹快骑,赶回开封普济寺去了。 回到普济寺,至善和尚向主持细说一路经过,提出在九都河修庙的设想,得到主持的大力支持。连忙帮助筹齐银两,并把至真、 至祥两个弟子也交与至善作帮手。至善大喜,随即谢过师傅,三人便跃马扬鞭,流星般赶回了九都河的蓬莱岛。 回来后,他们立即出榜,广招能工巧匠。不到十天时间,泥瓦工、塑五金的工匠都来了。于是,选了个好日子开始动工修建,不到两个月,一座两进十二间的平房寺庙建成。该寺坐北朝南,寺内供奉如来佛祖和十八罗汉。 一日清晨,至善和尚出庙晨练。眼见这松竹起舞、柳丝摇曳,山花怒放;又听那晨钟荡漾,浪击山崖、雀鸟欢唱;更有薄雾下降,山下景物若隐若现,烟波起伏,水天一色,他真有点飘飘欲仙了。此时,忽然想到寺门要写一副门联,景色触发文思,他叫声"了了! 快拿文房四宝来,为师要用"。了了急忙取出,并为之磨墨。只见至善和尚即兴挥毫,写下一付对联"团转皆江蓬莱溺水非凡地;山峰独寺海市蜃楼别有天。"大家拍手叫好,赞道"此联寓意深远,蓬莱美景尽在联内"。他们把对联贴在店门两侧,端详一会,至善忽然摇头说"不行、不行,还差一样。"了了插言"师傅,还没有横联哩, "至善点头称是。可是,他一时又想不出恰当的横额,便回头问"你们谁想得出?"两个师弟摇头不答。这时,了了笑嘻嘻说: "师父,我想出来算不算数?"至善道"只要出得好,我一定用。"这了了不紧不慢,道出三个字来"团山寺, "至善问"了了,你这三字 出自何意?"了了说"把师傅上下联的头一个字合并起来,为团山, 寓作山名,再加上一个寺字,寓作我们的寺名,联起来就是"团山寺"。三人一听,都说"出得好,对得妙! "至善当即拍板,将此寺定名为"团山寺"。并将其书写成横批,贴在庙门上方。 从此,这团山寺声名远扬。东至武昌府,南至岳州府,西至常德府,北至荆州府的善男信女接踵而来,在此求神拜佛,从此香火兴盛。又有不少人在此开起了店铺,生意日渐兴旺。接着,七十二行的坐贾、南来北往的行商,十里八乡的游人香客逐渐增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镇。不知何时,人们把这小镇也叫为团山寺,就这样,"团山寺"一至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