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德将军之墓从小行迁普觉寺记 抗战爆发前夕的1937年2月17日,家住中山陵附近的民国陆军上将、军需部长、48岁的朱培德突然在鼓楼医院去世,一时社会上谣传纷纷,一说日本人设计杀害,一说蒋介石使坏除之。朱培德被“国葬”于小行凤凰村。历史为后人所写,谣传尘埃终于落定,却引出朱培德及后人与南京的情缘佳话。 国民党一级上将朱培德 朱培德(1889 1937),云南盐兴(今属禄丰)人,1907年考入陆军随营学校,曾与朱德同为优秀学员,有“讲武堂二朱”之谓。辛亥革命时,任西征军第二师一等副官……1915年12月,任护国军第二军支队长,1918年护法战争时,任第四师师长,1921年加入国民党,1922年春,随孙中山北伐,任中路前敌总指挥。1928年任湘赣“剿匪”总指挥,1929年9月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总长。1935年被任命为陆军上将。 朱培德与何应钦、张学良、阎锡山、冯玉祥同被授予国民政府最高军衔———陆军一级上将。从1929年起,朱培德先后安家南京鼓楼、中山陵附近,并在紫竹林买地一块种了几百株果树,从此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 猝死南京一度扑朔迷离 1937年2月17日,48岁的朱培德在南京鼓楼医院突然病逝,媒体震惊,社会上谣传纷纷。一说日本特务买通护士打毒针,以破坏中国的抗日准备,并造成中国高层之间的猜疑和矛盾;一说是蒋介石买通护士打毒针,因为朱培德与有反蒋倾向的民国军事家杨杰过从密切,也有对蒋不满倾向,蒋遂杀鸡儆猴。不过,谁也没有提出证据。 朱培德生前夫妻相爱甚笃,生了10个子女。朱培德猝死时,长子朱维亮已16岁,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对父亲的许多事情已有很深的记忆和理解。朱维亮在《回忆父亲朱培德》中写道:“长年的军旅生涯,使父亲患了胃病。北伐后期,胃症加重,医嘱须静养。他曾数次呈请国府暂退休养,未蒙允准。1929年迁入南京后,他便注意锻炼。”“父亲有时感精力不济,医生嘱每周注射葡萄糖液两次。1937年2月14日,父亲按期注射。次日参加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并与大家一同谒中山陵,返家后就感不适。当时我母亲去上海‘避寿’,次晨方返家。父亲当晚病体难眠,夜半起床,上阁楼静室造句写字,以苏病体。”“16日,父亲病情加重,左臂注射处开始红肿,17日晨红肿开始上延。医生见后甚惊,立即迁父亲入鼓楼医院,化验后发现血中有前所未见的大量链球杆菌。当时医药界尚无有效的疗法。医生认为病势严重,立即通知政府,中午时分蒋先生夫妇来院探望,父亲不知自己已病势险恶,还向蒋先生请一两星期的假。蒋先生再三慰嘱:‘好好静养,不要着急。’傍晚前父亲病情转剧,红肿延至胸部,生脓液,疼痛不堪。医生决定孤注一掷,试用开刀割治。”“开刀后,父亲就昏迷不醒,弥留至晚12时左右辞世。当时在床前立送者包括十几位军政人士。” “国葬”安德门外凤凰村 关于朱培德葬礼,历来也有多种说法,持蒋介石害死朱培德一说者说,“蒋介石还装模作样表示要为他举行所谓‘国葬’,并表示遗体要安葬在中山陵旁。其实,只不过是欺骗社会舆论而已。”另有一说是“当时国民政府欲为其举行国葬,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作罢。” 而朱维亮的回忆录却写道:“父亲病逝后,国民政府举行隆重的‘国葬’。此前国府明令实行‘国葬’的,仅前行政院长谭延闿与立法院长胡汉民二人。父亲遗骸大殓日,国府主席林森及各院部首长均在场致祭。最后,由蒋先生带领上将级的将领行‘入殓礼’。” 朱培德遗体内由铜制棺材装殓,外套楠木棺椁,深埋于小行地区凤凰村外小山岗上的钢筋混凝土造就的墓穴之中,有孔姓随从副官、杨姓私人秘书、马姓贴身佣人及一个连的士兵守墓。墓碑由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题写“陆军上将朱公培德之墓”。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孔姓副官外,守墓人均被迫离散,而墓幸未被破坏,直至1983年2月被公布为雨花台区文物保护单位,竖立了文物标志碑,区文管会还与当地政府、村委会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状。 1984年,朱维亮作为旅美物理学家、南京东南大学客座教授,回国时到南京讲学,访问了雨花台区政协,对人民政府不计前嫌,将他父亲的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表示感谢,并出资重修。 建地铁小行站迁葬普觉寺 2000年,朱培德病逝已63年,他的子女大多已届古稀,又都在美国,回国扫墓渐感体力不支,总想将父亲墓迁于美国,以伴永远。他们又获悉南京地铁开工兴建,总站正巧在小行凤凰村。这年春天,朱培德四子朱维智带着家人的重托,从美国飞抵南京,在祭扫了父亲墓之后,准备迁葬美国。雨花台区政府有关部门得知后,向朱维智提出,根据《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朱培德墓,不仅属于朱家,更属于国家,人民政府要依法予以保护,建议迁葬在南京南郊一处公墓。朱维智回顾人民政府不计前嫌,几十年保护他父亲的墓,现在因地铁工程需要迁墓,人民政府还主动提出继续作为文物保护,内心十分感动,遂与美国家人联系,说明情况,大家也都很感动,决定放弃迁墓美国的计划,在雨花台区范围内迁葬,以后主要由年轻的朱培德孙辈们回南京扫墓,既让朱培德永远在祖国的土地上安眠,也让子孙后代在祖国有个根,不断回祖国看望祖宗,了解祖国的发展。 2000年秋,朱维亮和朱维智一同抵宁为父亲选择迁葬公墓,最终选择了离小行不远、南京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服务最优的普觉寺公墓。 2001年4月的一天,雨花台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朱维亮、朱维智兄弟一同参与朱培德墓铜棺的起吊、运送、下葬的全部过程。两天后,他俩带着满意的心情回美国。两个月后,朱维智又回南京代表家人祭拜了父亲的新墓,次日在雨花台区图书馆举行朱培德亲属捐赠图书仪式,他们共捐赠2000册价值4万元人民币的图书,该图书馆专门开辟了“朱培德亲属捐赠图书室”,供读者阅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