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少林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6 菩萨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义静赶会-----
    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夏秋两季,雷雨连绵。黄河上游,山洪暴发,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正当高粱吐红的时候,汴梁城以东黄河突然决堤,浪涛滚滚淹了五州四府一十八县。
    少林寺的和尚义静,听说这个消息,愁得几顿没有端碗。方丈和尚知道义静的心情,就批准他回家探亲。为什么呢?义静12岁那年,黄河在坝头湾决口,一个时辰不到,他的家乡变成了一片汪洋。全家四口人,爬在一根檩条上,被水冲了三天,才漂上岸来。在饥寒交迫之下,他们只有沿门乞讨。讨饭路过少林寺的时候,父亲就把他舍到寺院里,至今已经十七八岁了,义静还没回家探过亲。今年黄河又一次决堤,他定要回家探望探望。
    义静探家的时候,什么东西也没带,只带着他平常练武用的一把大刀。义静这把大刀名曰“偃月刀”,刀长三尺,把长一丈,从刀身到刀把,不见杂质,纯是钢打铁做成。不多不少48斤,义静还在刀背的鼻上,扣上四个大铜环,拴上一束红缨,早晚练习起刀来,光闪缨舞,好像一群蝴蝶绕着他的身体上下翻飞。义静不但学会七七四十九套刀法,还能一只手把刀打转,刀把直能能的,站在他的手心里,像蛇螺一样,嘟噜噜旋飞。但他的刀术更高的是,刀舞到最激烈的时候,一碗水向身上泼去,湿不了他的衣裳。一把石灰向他身上撒去,他身上沾不了白点。少林寺每次召开僧侣比武大会,义静的大刀,好几次都被评为“偃月神刀”,由于义静的刀术超人,师兄师弟们有人称他“大刀义静”,有人称他“神刀义静”。
    义静的老家在考城县东南,是条黄河故道,这里是有名的盐碱窝地,曾有“风吹起去雾,六月遍地雪”的说法。这次决堤,他们村虽然不是急流处,但也连着水边。义静从少林寺归来,站到黄河故道上一瞧,庄稼棵子半截子淹在水里,半截子露在水外,叶儿棵儿都像害黄病一样,没有绿色。他卷起裤腿,扛着大刀,提着鞋,淌水走进村去。
    村子里,狗不叫,鸡不啼。许多人家半掩着门扇。有的门头上还贴着黄帖子,上边写着“违者治罪”四字。义静进到家里一看,母亲躺在床上哼声不断,父亲两手抱着头打哀声,弟弟一只手掂着斧子,一只手卡着腰,骂声不绝:“什么水捐火捐,娘的×!纯粹是狼捐狗捐鱼鳖捐,不叫老子活下去,你们也别想囫囵着过日子!”
    义静把大刀向门口一靠,父亲、母亲、弟弟见他回家,三个人一齐围上来,抱住他大哭起来。义静慢慢地劝说,等二老止住哭后,他问他们为什么要哭,弟弟骂着说:“黄河决堤后,县衙下签要在‘十月一’前堵住堤口,督官黄半县趁火打劫。老百姓除锁门上工外,一亩地五百钱,一口人五百钱,限七天交齐,违者要罚罪的。村里门上贴黄纸条的,是说了反捐话,把当家人抓走了。”弟弟说罢,拉住义静的手说:“哥哥!水淹的连庄稼棵都收不来,咋能拿出捐款?明天老虎场是古庙会,黄半县要在会上亮刀,亮罢刀就开始捐款,一天交不到捐款三十大棍,两天交不到捐款八十竹板,三天交不到捐款就得坐监牢啊!咱交不到捐款,别说三十大棍,十大棍就难见咱爹的活命了。”
    义静问:“黄半县为什么亮刀?”
    他爹说:“还不是耍耍威风?吓唬吓唬老百姓?”
    弟弟接着说:“哥哥,咱不如和黄半县拼了,把咱爹咱娘都带到西山去,我也到少林寺出家当和尚。”
    “住嘴!”爹上去捂住弟弟的嘴,眼里泪又扑嗒扑嗒落下来。
    义静说:“光咱一家逃走,还有半个县的穷人怎么办?商议商议再说吧。”
    夜里,义静和村里老少爷门蹲在屋子里,商议了半夜,第二天,义静去老虎场赶会了。你看他身高七尺,膀阔三停。肩宽背厚,肚大腰粗,面如红枣。两道浓眉,一双大眼,厚嘴唇,高颧骨。头上戴一顶新青布平顶僧帽,穿一身深灰色僧衣,一巴掌宽青缎子护领相衬,系一条香色丝绦,双垂灯笼穗,来回乱摆。穿一双高腰袜搭于护膝之上,蹬一双鹅黄布鞋千层纳底,走路带动一溜风。义静后边,弟弟和另外一个小伙子,抬着用红布裹着的48斤重的“偃月大刀”。大刀后面,跟着一帮年轻人。他们气昂昂地走着,赶会的人们见他们这种雄纠纠的行动,又是羡慕又是胆惊。
    他们进入老虎场庙会一看,卖的、买的,赶会人不少。特别是关帝庙前,人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义静赶上去一看,黄半县坐在一把太师椅上,拿着水烟袋在咕咕噜噜的抽烟,几个打手们围坐在一张油漆发光的方桌前。黄半县的大少爷右手举的一口大刀,刀有三尺半长,四寸多宽,背处还刻着双线。刀把上系着一块大红绸子。刀擦得雪亮闪光。大少爷摆着飞扬拔扈的驾势,拨郎着脑袋,阴阳怪气地说:“我们黄家这口神刀,人称削铁如泥。”说着他拿起一根捅火铁条,“兵!”“兵!”一削两断。然后又洋洋得意地说:“雁毛碰刀必截。”他又拿起一支鸡绒,用口吹,把羽毛吹到刀刃上,于是羽毛碰到刀刃断为两截飞去。他把刀一举说:“哼!有人摇言不纳堤捐!怎么,想叫神刀动荤哩?”
    黄半县的大少爷说到这里,义静挤进人群,拿起他的大刀,对着大少爷说:“你这口刀,我咋看不像神刀?”
    大少爷一看,是个和尚,嘿嘿一笑说:“不是神刀?我黄家不收堤捐,要是神刀……”
    大少爷话没说完,义静截住说:“说话算数吗?”
    打手们齐呼呼地站起来应道:“当然算数!”
    义静冷笑一声说:“我看不像神刀。”他说着两手一折,把刀折成个秤钩形儿。
    “你,你赔我们刀!”黄半县和大少爷及狗腿子们一看,惊得齐呼呼地站起来。
    义静“嘿嘿”又一声冷笑:“赔什么鸟刀。”他两手又一理,又把刀理的直挺挺的。
    “你……”黄半县惊得脸色苍白,打着颤声问。
    义静气昂昂地说:“来,看我们的神刀!”他向后面一指,看热闹的人们闪开一条大路,弟弟把“偃月大刀”抬到他的面前,扯去红布。义静抓起48斤重的“偃月大刀”先放在手心上,拨动刀嘟噜噜打了几个旋转,然后执起大刀,照着方桌旁边长的一棵罐粗似的枣树,扑声砍去。这一刀下去,像切葱一样,枣树变为两段,树头呼——倒向一边。他把刀往方桌上一放,说:“黄半县,免捐吧?”
    这时候,黄半县吓得浑身打颤,连连点头说:“免捐……免捐……我免捐。”
    文载买盐-----
    隋文帝开皇年间,少林寺有个和尚,法名文载,外号“大鞋僧”。也不知他人有多高,他的鞋里能放下个七斤重的猪娃。文载的手脚比起师兄师弟们笨一些,因此,寺院住持分配他到厨房干饭头事务。饭头即是现在的炊事班长。文载不但自己亲身作炊,还要安排一班人的炊事活,一天到晚忙于炊管工作。
    习拳练武是少林寺的传统,寺中不拘老和尚、小沙弥,或多或少都会几套。文载见师兄师弟们武艺高强,十分羡慕,自己也想学些武艺,只是炊管工作太忙,腾不出手来。
    厨房门前放着一个破钟,钟是南北朝时光启年间铸造的,上面铸有一行字:“重八百斤。”北周武帝时,钟鼻摔掉了,还掉了两个钟角。文载每逢开饭前后,就要抱一抱这个破钟。起初,钟连动都不动;可是三年以后,文载不但能把钟抱起来,还能抱在怀里在寺院里转三圈,气不发喘心不跳。后来在一年一次的全寺比武大会上,文载的抱钟功夫被众僧评为“金箍架”之功。
    有一年伏天,雨水过多,各处的道路被水冲坏,行商缺少,少林寺一时买不到食盐。典座和尚即吩咐文载,赶一头骡子驮三百斤小麦,到黑石头码头去换盐。
    文载赶着骡子下了轘辕关的十八道弯,迎面过来七八个商人,他们衣帽不整赤脚露蹄,狼狈不堪。这帮人见了文载,浑身抢抖着说:“师搏,前边有‘闸大堰’的(即小股土匪断道截路抢劫财物),去不得呀!”边说边挥手制止文载。
    “有多少人?”文载问。
    一个年老的行商抖着手说:“真毒狠啊!杀人不眨眼,我们险些性命难保啊!你问贼人吗?少说也有20个,他们个个手拿铁器,厉害得很哪!”
    文载边听边走,说道:“这帮盗贼,是活够了吧!”
    老客商见他仍向前走,苦心劝告说:“师傅,你赶头大骡子,是……”他见文载不停地走着,摇头叹气地说:“是往虎口里送啊!”
    文载过了小相村没多远,看见前边小沟边有几个人在探头探脑地张望。他连甩了几声响鞭,骡子走得更快了。当走到沟边时,骡子突然站住了。他一瞧,原来沟上边的木桥被洪水冲塌一多半,空人免强过去。一头大骡子,驮着三百斤麦子,怎么也难过去啊!文载往四周一看,桥左边是几丈高的土崖头,右边是几丈深的白土沟,别无他路可走。这时候,他想喊几个人帮帮忙,可四周连一个人也没有,那几个探头探脑的人也不见了。文载一急,将腰一紧,袖子一卷,双手一抱,连骡子带粮食一齐抱起来,背靠着土崖头,脸朝着深土沟,横着身子慢慢挪过桥去。他将骡子放下以后,发现地上脚印杂乱,洒有鲜血,断定这是土匪劫路害人的血迹。那帮土匪本想劫走文载的骡子和粮食,但他们看到文载的行动,知道这人力大无比,早吓得浑身像筛糠,一个个溜之乎了。
    文载赶着骡子来到黑石头码头,见许多买盐的老百姓,围着盐行大门,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唾骂不休,还有几个人捶着门板叫嚷。一个身穿黑缎长衫、外罩提花马褂的人,手中端着水烟袋,坐在盐行门口,搭蒙着眼大摸大样地说:“只能怨天,不能忧人。下这么大雨,河水暴涨,盐运不上来,你说咋办?只有涨价钱了。”说着还迷缝着眼冷笑。
    一群穷顾客求他开恩,还照原价卖盐,那人晃着脑袋说:“这是杨掌柜吩咐的,涨水期间,一斤盐二斤盐钱。嫌贵吗?那没办法。”说罢又塔蒙眼抽起水烟来。
    文载卸下粮食,把骡子拴在一旁的槐树上,正要上前和拿水烟袋的人说理,人们忽然一阵骚动,“杨掌柜下船了!杨掌柜下船了!”围店门的人门霎时散开。
    文载一看,这个下船的掌柜,约四十岁年纪,穿一件白夏布大衫,戴一顶细篾透风公字帽,掂着一根黑漆拐杖,大摇大摆地朝盐行走来。他见了买盐的人们冷笑一声说:“盐不提价,叫杨老爷吃风屙沫?嗯!”然后问端水烟袋的帐房先生:“怎么,他们嫌盐贵吗?王八帽子很便宜,咋不去买呀?挂牌,从现在起,再涨价一倍!”
    人们一听,气得敢怒而不敢言。文载看到这种情况,气得手心都握出了汗。打吧,这里杨掌柜的心腹人多,难以近前;不打吧,他把穷人捏扁再揉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自己也是来买盐的,三百斤麦子换不到一半盐,回去如何向典坐和尚交待?急得他搓手跺脚。猛然间,他想起一个窍门,把手巾往头上一扎,两眼一闭,装作瞎子,两手向前摸着喊:“杨掌柜!杨掌柜!人家都说你长得魁伟,福体福相。我是失目之人,看不见,你叫我摸摸吧!”
    杨掌柜一听,瞎子当着这么多人夸他,就哈哈笑着说:“我这福体传得可远了!好,你来摸摸吧!”又问文载,“洗手没有?”“洗啦,洗啦,摸杨掌柜福体哩,用清河水洗了三遍。”文载说着走近他的身边。杨掌柜也故意斜着身子让文载抚摸。文载上下摸着杨掌柜的夏布衫,夸奖地说:“福体福体,果然不假。杨掌柜,人家都说你身体魁伟,你叫我抱一抱吧?”杨掌柜高兴地说:“好,你就抱抱我的福体吧。”
    文载伸开胳膊,拦腰将杨掌柜抱住,双手一扣,说:“魁伟,魁伟!”说着,他两只胳膊一用力,勒得杨掌柜“娘呀”一声,抖着手说:“松开!松开!”他越说“松开”,文载勒得越紧,胳膊一拐,把姓杨的挎到腰间,像挟狗娃似的挟到清河边,作出向河里扔的样子。盐行的人们一看,吓得魂不附体。姓杨的更是吓得面色苍白,连喊:“老爷!老爷!饶……饶我吧,饶我吧……”文载胳膊又一使力,姓杨的伸腿瞪眼了。
    文载一松手,把姓杨的扔在地下,好一会儿那姓杨的才喘过气来。他趴在文载面前抬头一看,这才见文载是个和尚。他磕头如捣蒜地说:“师……师傅,有什么……什么……吩咐 ,请讲。小的,有罪,请……请你,教训……”
    文载问:“盐价还涨不涨啦?”“不,不涨啦,原……原价,三个钱,一斤。”说着他扭回头骂帐房先生:“想死……死哩?还不快……快去,换牌子!”
    管帐先生的水烟袋早就不见了。这时他吓得像夹尾巴狗一样,赶紧换了牌子。上写:
    “盐照原价,三个钱一斤。”
    觉敏接箭-------
    北宋徽宗年间,汴梁城内有一个流浪儿童,每天以讨饭为生。他讨饱以后,便到相国寺那里,去看卖艺人弄枪、舞剑、耍绳鞭。时间长了,他边看边学,后来也学会了几势武艺。有时候,也想在闹市中弄几势,亮亮本事。许多卖艺的师傅对他说:“要想学武艺,须到少林寺去出家当和尚,那里的和尚人人精通武艺。我们的武艺比少林寺的和尚还差的远呢!”这个流浪儿童一听,卖艺师傅的武艺那么高,还夸奖少林寺和尚。我一定到那里出家当和尚去。
    流浪儿童讨饭来到少林寺,真的出家当和尚了。师傅给他起了个法名叫觉敏。他见全寺上下几千个师傅,天天都舞拳习棒。他也向师傅要求学习武艺。师傅交给他一双铁筷子,叫他去夹蝇子。觉敏接过筷子,心中很不乐意,但是不敢说出口,因为拜师的时候,就给师傅妙贵立下“门生帖”,帖的内容是:
    我情愿皈依佛法,僧三宝,上妙贵师傅门下为徒。引进师妙坤师叔引进,小徒学艺中,如有三心二意,为小人之类,任师傅处罚迁单、燃眉……
    从此觉敏就夹起苍蝇来。苍蝇身体小,起飞迅速,两根铁筷是不容易夹到的。觉敏整整夹了一年,爬在地上的活苍蝇,可以伸出筷子而捉到。第二年师傅还叫他夹苍蝇,他又夹了一年,飞跑的苍蝇也可以伸出筷子就夹住。第三年师傅叫他夹蚊子、麻雀。
    夏天又闷又热,趁师傅午睡的时候,觉敏带着铁筷子走出山门,到少溪河里洗澡了,河边有一棵杏树,结满了又红又黄的大杏,他伸手摘了几个,脱下衣服,一边吃杏一边在河里洗起澡来。
    杏树是老百姓的,看杏的娃们见小和尚摘他们杏呢,就骂起来:“小和尚,背箩筐,拐个湾,我骑上。”觉敏过贯了流浪生活,你骂他,他就敢还骂。几个娃们骂不过他。就打起水仗来,跑在河里围了一个圈,向觉敏身上捧水相打。觉敏也捧起水来回击他们,几个小孩看用水打不过他,就用小石子往他身上掷。这时候觉敏就用铁筷子把掷来的小石子,一个一个夹住放在身边,小孩们越掷石头越大,觉敏不拘他们掷来的大、小石头,都用铁筷子夹住,放下来。直到师傅喊他归寺的时候,他身体两边垒起了两堆石头子。
    “出必告,返必面”。这是当徒弟的一般规矩。觉敏不但背着师傅出门,又摘了俗家的杏吃,还和俗家的孩子又吵嘴打水架,这是佛门戒规所不允许的,师傅当然很生气,除罚“跪香”外,又罚他巡僚。直等到觉敏认错受罚以后,师傅仍让他夹飞虫。并且比以前要求的更严。不拘飞虫大小,必须是十夹十稳。觉敏又坚持了一年,这样算整整夹了三年飞虫。
    第四年师傅让他回家探探亲,探罢亲再回寺来。觉敏走的时候,除带随身行李以外,手里没有离开练了三年的铁筷子。他前边往山门处走,师傅拿着弹弓在后边送他。师傅为了试试他的本事如何,故意慢慢离觉敏远些,拉开一定距离的时候,师傅拉开弹弓,对准觉敏的后心窝,“登”的放了一弹,这一弹弓若没有真本事抵挡,死不了身体也得残废。觉敏呢,听说师傅让他回家探亲。真是归心如箭,一股劲往山门前走,走着走着听到“嗡”一声从背后飞来,他以为是个苍蝇,身体一侧,执起铁筷子,“乒”!把一个青皮核桃大的铁蛋蛋夹住了,师傅走到他跟前,告诉觉敏说:“你功夫成了,放心大胆地探亲走吧!”
    觉敏路过虎牢关那里,有两支人马正在对战。他通过打听,围关的兵马是金兵,关内被困的兵马是宋朝的官兵。关已经被围了七天。关内率兵的将领叫程魁。觉敏在汴梁讨饭的时候,程魁在严冬曾舍给他过衣服,于是,他决心走进关去见见恩人程魁。
    觉敏进关一看,官兵几乎粮尽弹绝,有仓无有粮,有弓无有箭。他拜见率兵将领程魁的时候,问其战况,愿替程魁出一臂之力,程魁见他是个小和尚,摇摇头,长叹一口气,说:“外边敌兵如虎,关内少粮缺箭,我们有枪有刀,都用不上,你手无寸铁助什么力气?”
    旁边的卫士们也讲,敌人弓箭凶狠,寨垛不敢站人。若人一露头颅,敌人箭如飞蝗,飕飕射来,十战九败。你歇歇吧!我们只有等援兵来救了。
    觉敏向程魁再三请示,让他到关寨上看看敌人阵势如何。程魁叹口气道:“官兵数千人马,还不敢伸头露面,你去是白白送死。”连连摇头,不让他登关,觉敏决心已下,最后说出死而无怨的话。程魁才免强答应他去观观阵势。但必须换上官兵服装,不然让敌人看见一个小小和尚把关,太失大宋锐气。
    觉敏很听话,换罢服装登关的时候,程魁吩咐四个卫士护送。如果敌人射箭,要迅速把觉敏拉下关来。觉敏走上虎牢关寨,刚刚站到寨垛口,往下跳望时,金兵的飞箭就飕飕射上关来。觉敏拿出铁筷子像夹苍蝇一样,叭!叭!支支箭都被他夹住,放在寨上,不到一个时辰,寨上收到两大堆锐箭,卫士们把这个喜迅报给程魁,程魁起初有点不信。决定登上寨去看看,当他亲眼见到觉敏接箭如夹菜豆一般。拍着双手为觉敏喝彩。
    等金兵鸣锣收兵以后,程魁与官兵们摆酒席,为觉敏庆功。吃饭中,觉敏说出金兵很骄傲,趁机再接他们一次箭。士兵们也说,敌人太刁,你这样打扮再次上阵,怕敌人识破,停弓不再射箭。觉敏和士兵商量共同想出个主意,让他饰成个姑娘上阵,惹敌人生气,还能捞到一批利箭。
    确实如此,金兵看见一个穿红挂绿的女流之辈,在关寨上扭蹑着走,即击鼓射箭。觉敏仍旧如此,拿出铁筷子,“叭叭叭”一支支的利箭都接了下来,他上面接,士兵们下面搬,直到金兵鸣锣收兵。他也停止了接箭。这一次接的时候较长。大家数了数,除去残箭,收起来的利箭万支有余。
    第三次敌人又击鼓攻寨了。觉敏穿上自己的灰布僧衣,一手拿着铁筷子,一手拿着佛珠,坐在关寨上头,若无其事的在喃喃念佛。金兵一看是个秃和尚摆弄他们,眼都气红了,鼓擂的更响,箭发的更多,如飞蝗似雨点,左中右一齐向他射来。觉敏呢?一边口念佛经,一边执筷接箭。从日出开始,直到日过午时,金兵才停止射击。这一次比前两次得箭还多。程魁见到觉敏的武艺高强,要让觉敏做他部下将领。觉敏再三感谢不能接受。只在关内休息三天,回汴梁探亲去了。
    海用劫狱------
    明朝崇祯年间,河南府一带,一连遭了三个荒年,官府的苛捐杂税,像割韭菜一般,一茬连一茬,农民实在忍受不住了。少林寺东50华里远的地方,有个磨沟村,村里有个长工,名叫李际遇,为人忠厚耿直,喜练身习武,白天给掌柜做活,夜里练习少林拳术,平常遇事又好打抱不平,所以远亲近邻对他都很尊敬。
    这一年旱灾、虫灾交逼,老百姓如数交完粮草后,县衙又连派三次款,逼得老百姓如榨油挤浸。冬天,大雪纷纷落地的时候,掌柜的又把李际遇解雇了。他又气又恼,夜里似睡非睡,一时幻觉,见一人身披袈裟,手拿佛珠,且走且说:“柳梢垂地,动手反官,人人随从,不受灾难。”他醒来是个梦,就到少林寺找朋友海用说这个事。
    海用没出家以前,和李际遇在一起给财主扛过长工。两人亲如手足,无话不说。后来海用再也受不了饥寒和剥削的折磨,就到少林寺当和尚。李际遇把梦境前前后后向海用叙说了一遍,海用说:“许是金挪罗王显灵了。际遇哥,官逼民反,你情领着干啦,替咱穷百姓出出气,若有人迫害你,老弟一定给你帮锤。”
    从此李际遇练武更有劲,并且每天都到南大场看一次垂柳是否垂地,腊月二十三到了,县衙又来了个“人头捐”,一人一串(铜板)钱,腊月三十下午除夕交齐。老百姓听见里长一敲锣,吓得胆颤心惊。李际遇奋不顾身上前抓住管公事的里长说:“要钱没有,要人有拳!”穷人们见李际遇顶了门市,都非常拥护他。可是县城的衙役,握绳提鞭地逼税上门,里长、绅士也狐假虎威,随从着大喊大叫:“不交税者问罪!”直逼得穷百姓叫苦连天,卖儿卖女,还有的竟然悬梁自尽。李际遇气得咬牙切齿,一日三次观察柳梢,柳梢怎么还不挨地呢?税捐把人逼急了,一个小伙子偷偷把柳梢压在地上,李际遇一见柳梢挨地,就挺身而起,带了老百姓抗了“人头捐”,痛揍了衙役、里长。
    棒打衙役、里长,是殴打役吏案,知县带了一帮人马,来磨沟村逮捕李际遇。李际遇寡不抵众,被衙皂们绑进城去,拴在县衙大门外右边的石狮子腿上,标榜示众。县衙生怕老百姓劫案,贴出告示说:“男女老少、僧俗人等,皆不得执铁握石进城,违者一律问罪。”同时传出消息:元宵节斩首抗捐犯李际遇,人们听说这个消息,都急得心烧火燎。
    海用听说厚友李际遇被知县绑进城里,就带上八尺长的“偃月大刀”向县城走来。路上许多人把知县的告示说给他,劝他把大刀放下再进城。海用心想:“是呀,目的是救际遇哥,不能弄个画虎不成反类犬呀。”于是他把武器放寄半路,空手进城,看看形势再作行动。
    走进城门,来到衙门前一看,李际遇双手反绑在石狮子腿上,面不改色,挺胸立站。海用急得眼红,可手无寸铁,怎么个打救法呢?他低着头想计谋。在城外他发现东关河有个金钢石,在河中冲刷年久,成了一个绣球形的顽石蛋。人们都知道金钢石坚硬,能砸石断木。石狮子腿别说用铜锤铁棒,就用这个金钢石也能砸它个粉碎,可是,怎么把它拿进城呢?海用用脚一踢,金钢石滚动好远,就这样趁腊月赶集人多,有遮掩,一脚接一脚直把金钢石踢到县衙门前。海用趁衙役不备,搬起金钢石“砰”一声,把石狮子腿一截两断,李际遇在海用的掩护下逃出了县衙,而海用却被衙役、护卫逮捕了。
    抢劫法场,私放罪人,要罪加一等。知县见他是个光头和尚,出家在少林寺,知道少林寺和尚多有武功,即吩咐衙役给海用戴上重型脚镣。当衙役对海用扎脚镣时,海用拿指头点住哪个扎脚镣的衙役,哪个衙役就要随时仰翻在地上,头上不是窟窿,就是血泡疙瘩,整了上半天,一群衙役还没把脚镣戴在海用脚上。知县听说后把每个衙役揍了几皮鞭,直到太阳落山,海用见衙役实在为难,就伸开两腿让他们扎上八斤重的大脚镣。知县见脚镣牢牢实实扎在了海用脚脖上,方才回到二堂后面。海用等知县走开后,拿出气功,全身的气力往腿上一聚,两腿一硬,“砰”声脚镣一断两开。守卫衙役一看,吓得目瞪口呆,慌忙去报告知县。知县看没有办法他,天又黑下来,便吩咐众衙役把海用暂且下狱,等明天再对他作以处理。
    海用关进监狱后,他向住监狱的人问:“这里住的都是什么人?”大家回答他说:“满房住狱的人都是穷人。”海用一听,气上加气,心想:穷人为什么会犯罪?财主们为什么就不会犯罪?这不是谁有钱谁就有理吗?这咋能活下去?干!一不做二不休,披上罪名,就大干一场,放穷人出狱算啦。可房高墙厚,手无寸铁怎么办?海用用手一摸,监狱是用石头砌起来的墙,其中两块石头之间有条小缝,他集中气功,用指头挖钻起来,不到半夜,将监狱后墙石头掀掉一块,渐渐又挖开一个水桶粗的大洞。随即,他掩护犯人一个个钻出洞去。出洞后,大家七手八脚砸断脚镣手铐,由海用和尚带着,去参加李际遇组织的抗捐队了。
    时间不长,李际遇带着农民起义军,攻开了登封县城,杀死知县鄢延诲,从此人马越来越多,最后和李自成合在一起,形成一支打击明朝统治势力的武装。(王鸿钧见嵩山文物名胜专辑《中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