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山最古老的寺院普济寺,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着这样一个规矩:每餐的斋饭都要掺进上次的剩饭,顿顿相续,无一例外。渐渐地便成了普济寺的一大特色了。想想普济寺寺大僧广,有剩菜剩饭也是常事,若要年年如一日,顿顿都如此,这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偶尔想起来的时候便向左右的善知识询问缘由,大约也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然。得到的答案多是和尚节俭、宗门家风之类的猜测回答,并无甚说服力。后来问到了普陀山的一位老修行,竟从他那里听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由来,颇为有趣。 据传在早年,五百罗汉朝礼普陀山的时候,看到这里梵宇清净,灵山秀水,一时生起了贪恋之心,再加上连日有几位大斋主普施千僧斋,倒也吃住无忧,遂想多逗留几日。遂化作贫苦的和尚,游戏于殿前宇后,嘻闹在海侧崖边,真是不亦快哉。 到了正午赶斋的时候,他们前去应供,这一去不要紧,却忘了他们虽然是凡夫幻相,实是罗汉真身。饭量广大,不是一二个凡夫僧所能比的。只见他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如同风卷残云一般,一会儿工夫就把普济寺预备的饭菜吃的个盆光碗净,仍旧嚷着要加饭。口中还不停地嘟囔着:“既然发心普施千僧斋,就得让吃饱嘛。真来吃吧,饭又不够了,这是什么意思。” 接着还说:“既然挂牌普施千僧斋,那就是要招请千僧,普施供养,以结善缘。斋饭不够倒也无所谓,可以挂牌示众施百僧斋嘛,供养千僧的发心不错,但也要量力而为,别的地方这样也就算了,没想到连观音菩萨道场的主刹也是这样随口说说,打起妄语眼不眨的。” 听到说出这话,纠察师很不好意思,只好问讯:“阿弥陀佛,各位法师教育的是,今天的斋饭不够,实在是怨我们准备的不周全,明天依旧还有千僧大斋,到时我们一定多多备饭,让各位法师吃饱。” 听了纠察师的话,他们半开玩笑地说:“只是我们这一众五百人的肚子要饿到明天喽。” 等到他们走后,大众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了起来: “不知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师父,肚量真是大的惊人啊。” “就是,就是,我看他们一个人足足能有十个人的饭量,每个吃了不下十碗饭,还说不饱。” “别只讲别人的不是,也许是我们煮的饭真比往常少也未可知。” 有的法师打开了圆场:“不管怎样,明天多多备饭也就是了,总之一定要让人家吃饱嘛,免得毁了南海普陀的名头,失了观音菩萨的面子。” 此句一出,倒惹得饭头师父不满了:“我今天确实是预备了一千来人的斋饭,就是来上个二千人,也不会差这么多。可是以他们的肚量来看,明天就是煮上五千人的饭,恐怕也顶不住,贫僧无能,这饭我做不了,请常住另请高明吧。” 饭头说着要罢工,这怎么可以呢?正在这辩不出个子丑寅卯的时候,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面目清秀的小法师,自报奋勇地答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天的斋饭我来做,管保能让他们吃饱。” 饭头见有人接了话头,如同犯人遇上了大赦一样,还管是哪里的法师,就只生怕事情没有坐实,马上大声说:“出家人不打逛语,你说的是真的吗?” 小法师笑着说:“当然是真的,你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 第二天果然是小法师做的午斋,待到云板三下,诵毕供养咒,罗汉变化的那五百和尚依然是食量惊人,一碗二碗不够,三碗五碗嫌少,忙得行堂的师父不亦乐乎。锅里的米饭那里禁得住这样的吃法,盛饭的铲子很快就碰到了底。 就在这时,奇怪的事发生了。每次盛满饭桶,锅里的米还够一桶多,只见一桶一桶地被提走,锅里的饭却不见减少。 慢慢地五百罗汉吃不下了,拍拍圆鼓鼓地肚子满意地出了斋堂。他们来到普济寺的大圆通殿,向着殿中的观音菩萨塑像说道:“世人不识真罗汉,观音回家做饭头;我等目下回乡转,他日千僧再回头。” 这话正巧被殿里当值的香灯师听到,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猜测偈子中的意思岂不是罗汉应供,菩萨做饭吗?四下再去寻找,做饭的小法师和这五百和尚竟一个也不见了。想着罗汉们在偈子里说日后还会再来,大家一时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 无奈之下还是饭头想了一个主意:如今锅里还有一些剩饭,我们来个一顿掺一顿,留着这锅饭或许能行。就这样“一顿掺一顿”的规矩一直延续至今。奇的是自此以后,千僧斋不论临时增加多少人,却再也没有饭不够吃的事了。 直到今天,普陀山的老人们还常常说普济寺打的千僧斋,次次都有罗汉来应供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