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可度 一日,佛祖化身为一高僧,下得界来,准备度有缘之人。弟子阿难随行。 这日,来到一小镇,正逢大善人王老财在赈灾施粥,佛祖便上前化缘。王老财见有高僧到来,大为高兴。把佛祖让进客厅,奉上香茗。厅内正中,供奉着财神。内堂,隐约见供奉着佛祖。梵音袅袅,木鱼声声声入耳。 王大善人道:“吾皈依我佛,以善入怀,心怀天下百姓。高僧今日到来,不妨在府上多住几日,好聆听教侮。直面佛音。” 佛祖道:“一杯茶,一口饭足矣,岂能再加打扰。” “如此,请带上纹银百两,以助修庙之资,如何?”王大善人真是非常乐善好施。 佛祖没有言语,只管外行。阿难收下白银急忙跟上。 “佛祖,”阿难道“王大善人诚信佛教,又乐善好施,应是可度之人吧。” 佛祖未置可否。 再行数日,来到一村落。佛祖在树下小憩,阿难前去化缘。 阿难去到很远,很是疲累,居然没化到一粒米。再行,发现林边有一小草棚,棚外,一老妪衣衫褴褛,奄奄一息,正晒着太阳。看样子已有几天没吃东西了。阿难正思量着是否上前,突闻远处有人大喊着跑来: “娘、娘,我们有东西吃了。”只见一衣衫破旧的年轻人,捧着个破瓦罐跌跌撞撞的跑来。阿难看见,瓦罐里是一些米汤。 化缘随缘,有缘即化。故阿难上前。 “大娘,可否给我们一些吃的么?” “这……”年轻人面有难色。愣了愣神,还是转身去喂母亲喝米汤,“来,娘,您喝汤。” “山儿,既有人化缘,就给他们一点吧,怎么可以怠慢客人呢?” “娘,”山儿眼红,“您都两天没吃东西了,儿不孝,让您饿着了,您喝着,我的一份留给他们吧。” “山儿,你还有留着吗?” “没有,娘。但儿知道,娘必不肯全喝完,会给山儿留下一半的,所以……” “哦,为娘知道了,山儿,你就先倒一半给客人吧,不能让客人等着啊!” “娘!”山儿不忍,但还是听从娘的话,朝阿难的钵盂中倒了半罐。 阿难接着这半罐米汤,却感觉重似千均。 不知什么时候,佛祖已经站在阿难的身后。“唔!”佛祖微微的点了点头。行走之间,阿难又问佛祖:“佛祖,如此善良之人,可度吗?”佛祖不言,依然只管前行。 这日,佛祖和阿难来到一小村落。发觉这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人与人之间皆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虽然穷困,但每个人都感到生活很满足,很幸福。 佛祖问阿难:“你还记得一个月前文殊菩萨说过的一件事么?” 阿难说记得,记得文殊菩萨说,他经过一个村落,发现这个地方民风不良,盗匪众多,人们无心向善,日子过得很不安宁。 佛祖说,你知道菩萨说的村落是哪里吗?阿难说不知道。佛祖说,喏!就在眼前。 这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村落吗?阿难不信。佛祖微笑不言,阿难知道,这个谜底佛祖是有意让自己去解开了。 阿难在村中穿行有时,终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里的民风淳朴要归功于一个叫善良婆婆的女人。三十年前她来到这里定居,善良婆婆本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定居下来后,用自己弱小的力量建了一间很小的庙堂,通过努力又有了一尊泥塑的佛像。婆婆每天烧香念佛,日出行善,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每一个人而不求回报。人心本善,人们发现,佛祖带给善良婆婆一棵善心,而有了善心,人们就有了好的回报。三十年,人们逐渐的变得善良友好,懂得互敬互助。民风终于好转。 阿难终于明白了什么。回来见佛祖,佛祖微笑着朝阿难点了点头: “知道谁是可度之人了么?” “弟子明白了,”阿难道“王大善人,以善行世、济人,求财得财;而山儿和他母亲,孝感于天,善行于世,下半辈子必衣食无忧。” “而善良婆婆呢?”佛祖再问。 “弟子还不是完全明白,敬听佛祖金言。”阿难直言。 “泥塑的佛,佛本无心,佛在善良婆婆的心中,善良婆婆即是一棵佛心啊!有佛心者,即可度之人尔。” 阿难感言,顿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