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的众多古迹和有关典故,留给我们今天的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八王寺”以及“清泉井”、八王寺汽水厂的传说,至今仍然是沈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10月17日,记者探访了其中的原委。 “八王寺”原为“大法寺” 资料记载,沈阳城北的“八王寺”,原名叫“大法寺”。“大法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代崇德三年(1638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3次重修。 史料记载,清代崇德初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从凤凰城回盛京路过“大法寺”时,见庙宇破败不堪,便施舍银两重修“大法寺”。 清代崇德三年,“大法寺”修葺一新。 当时,阿济格和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都居住在盛京方城内各自王府中。寺庙主持僧为感谢阿济格施舍善款恩德,便在“大法寺”左侧修建了一座“八王祠”。此后,“大法寺”便逐渐成为阿济格的家庙。久而久之,当地人们将“八王祠”称为“八王寺”,而忽略了“大法寺”。 日俄战争期间,1905年3月10日,沙俄军队霸占了“八王寺”,作为军营、马厩、收容所。沙俄军队赶走僧侣,掠夺他们财物,将大佛金身剥掉,把门窗拆下烧火,将院内古松砍伐。日本侵略者攻占沈阳后,沙俄军队放火焚烧了“八王寺”后,向三台子方向逃窜。当时,将近500年的佛家圣地、庄严古刹,顷刻间毁于一旦。192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拨专款,第四次重修“八王寺”,致使古刹恢复原貌。后来,“八王寺”再次遭到洗劫,后来被沈阳市第五纸箱厂等单位占用。 康熙东巡盛赞清泉 10月17日,一位喜爱民俗的当地老户王大爷,向记者讲述了“清泉井”的来历。 他说,“八王寺”东北方向50余米处,曾有一眼古井。井筒以青砖砌筑,井口用青石垒砌。当时,“八王寺”的僧侣和附近居民,全都饮用这眼古井井水。因为井水清澈透明、甘甜清爽,人们便称之为“清泉井”。 据传说,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皇帝东巡盛京陪都祭祖,拜谒福陵、昭陵后,顿觉口渴要喝水。然而,随行用骆驼驮运来的北京玉泉水,由于时间过久已经浑浊、变味,不能给皇帝饮用。于是,当地官员便给康熙皇帝献上“清泉井”井水。康熙皇帝和文武百官饮用了清泉井水后,全都大加赞赏。 清泉井水声名大震 王大爷说,从此以后,“八王寺”附近的这眼“清泉井”便声名大震,盛京城百姓纷纷来此汲水。有人用井水做豆腐,豆腐白嫩香醇;有人用井水做大酱,大酱色泽纯正鲜美;有人用井水煎熬中药,药力倍增;有人用井水烹茶,茶水甘香爽口。于是,盛京方城内所有茶馆,统统在各自店铺前,悬挂上“八王寺好甜水”招牌。 当时,位于北市场“杂巴地”的德泰轩茶馆,每天都要用一辆马车,装上8个大木桶运送八王寺清泉井水,以致茶客盈门、生意兴隆。当时,各家茶馆亮出“八王寺清泉井水”招牌,一时间成为盛京城内时尚。 民族工业提倡国货 有关资料记载,1920年,北京双合盛啤酒厂老板朱寿臣,专程从北京来到沈阳,租用了“八王寺”清泉井以西的3亩多“香火地”,建立了“奉天八王寺汽水厂”。 1922年,张惠霖、金哲忱、高荣久等人,租用了“八王寺”前面的52亩“香火地”,建立起“奉天八王寺汽水、啤酒、酱油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投资32万元大洋,年生产能力为汽水10万余箱、每箱48瓶,啤酒10万箱、每箱18瓶,酱油500万公斤。 当时,“奉天八王寺汽水、啤酒、酱油股份有限公司”,是新兴的民族工业,以优良的产品质量,受到人们的青睐,极大抵制了日本饮料疯狂涌入中国的经济掠夺。为唤醒民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发展中国民族工业,该公司还广泛征集商标图案,最终采用了“金铎”品牌,为汽水、啤酒商标,作为沈阳民族工业中饮料品牌的代表,与日本经济侵略抗争。 日寇霸占八王寺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奉天八王寺汽水、啤酒、酱油股份有限公司”,被日本昭和商会吉野晓一郎霸占,改为“奉天八王寺酿造工业株式会社,社长吉野晓一郎,常务董事长滩波寿一。日本侵略者霸占该公司后,继续生产汽水、酱油,但将啤酒改为生产清酒。 1945年,原股东金哲忱等人,组成统一接收委员会,以时价将八王寺汽水厂收回。沈阳解放后,国家依据对民族工商业实行的赎买政策,将八王寺汽水厂赎买。从此,八王寺汽水厂终于回到政府和人民手中。随着沈阳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八王寺地区早已沧桑巨变、旧貌新颜,“八王寺”古刹已异地重建;那眼神奇的“清泉井”,也消失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 本报高级记者邱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