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到了代宗时期,已经过近150年的历程,似一耄耄老人,显得步态蹒跚。“安史之乱”又像一场大疫,搞得唐王朝精疲力竭。还未待元气恢复,少数民族吐蕃侵扰,祸不单行。代宗于乱世继位,面临纷繁局势,如何施政,永保国祚?他的三位宰相元载、王缙、杜鸿渐相继到位,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是笃好佛教.特别是王缙一生食索,荤血不沾。他坚信佛法无边,只要崇佛,就会万事大吉,这个思想渐渐浸润了代宗干涸的心田。《释氏通鉴》记载了一段王缙和代宗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一天,代宗问王缙说,佛教讲的因果报应,果真是那么回事吗?王缙回答,我唐王朝存在了这么年长,不是过去种下的福因,还能是什么?种下福因就会结出福果,现在福业已定,所以,即使有小灾难,也不是一一躲过去了?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史朝义杀了史思明,吐蕃进攻,不战而退,这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而是佛护佑的结果。代宗听了王缙这段因果报应说.左思右想,觉得有道理,冥冥之_中又感到一定是有佛在扶持大唐江山。由于形成了这个思路,代宗的行为就脱离了正常轨道,变得过激、怪诞,不可思议了。 《佛祖统纪》载,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大举进攻,兵临京城,迫在眉睫,此种紧张局势之下,正常人应该是积极组织有效军事力量,出兵迎战,抗击侵略者。可悲可笑的是,代宗坚信佛的力量,就急匆匆从宫里拉出两车《护国仁王经》,送到一寺院,要求一名叫不空三藏的和尚主持讲经,所有和尚在下座唱和经文,宰相及文武官员排队进入此庙烧香、设斋,他自己也亲临现场,共同对着自己也许是前人下诏塑起的镀金泥胎祈求说,佛啊,您快快让那些吐蕃人撤兵吧(五台山)。 这个故事讲给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大概也会断定事态的结果是什么。广德元年(763年)十一月,吐蕃占领京都,代宗慌张躲至华阴。好在唐朝老将郭子仪统兵有方,一举击退吐蕃兵,收复了京都,可叹的是,活生生的事例也无法匡正代宗的思维了。不仅如此,他竟然把成功收复京都的事,归功于菩萨护佑的结果,还说他其实在陕西华阴住着的时候,就梦见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悄悄告诉他敌人要退了。因此,他一回京,就着手派人进驻五台山修缮文殊殿花了数以万计的钱财铸铜瓦.又造起一丈六尺高的镀金文殊像,另创建了一所印度那兰陀寺式样的金阁寺,重修玉华寺,六处普通供养舍,还明确要求金阁、玉华、清凉、观摩之寺,每寺度僧21名,这些僧人的主要任务是常转《护国仁乇经》、《密严经》,以此作为大唐帝国的镇国道场,为国行道,祈求平安。 代宗这样大张旗鼓地舞弄了一番,还觉得不过意,又于大历四年(769年),把长安光天寺东塔定作五台山驻京站,将五台山的佛教范围扩展到了京都。第二年,又派他信赖的僧人不空三藏前往五台山修功德,代他行道。这样做后,仍感离菩萨还很遥远,似乎是真的梦见过菩萨曾和他说过悄悄话,怎么也不能忘怀,最后,干脆叫天下所有寺院都建一座文殊师利院,所有寺庙食堂都把文殊尊相置于宾头卢上首。 代宗如此礼遇五台山,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兴盛,特别是文殊菩萨像普及全国各地寺庙之举,将五台山之名扬于四海。从这点讲,代宗对五台山是做出重大贡献的。然而,他在国难当头的危急之时,耗费银两在全国大建寺院,甚至下令天下通行测试经律论三科,放牒度人,这无疑削弱了国家实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