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戏弄劣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6 菩萨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日,观音菩萨来到雁北山区。此时,正值雁北一带大旱无雨,使得河川断流,禾苗枯死,烈日当头,尘土飞扬,庄稼几乎是颗粒未收。百姓忍饥挨饿,惨死者不计其数。望着这一副悲惨的景象,观音大士心里十分难过,“罪孽啊!罪孽!这里能遭此大灾,百姓能受此大难,定有顽劣之辈兴风作浪,背逆天意而胡作非为。今天我能来此,也必定是缘法所至啊。阿弥陀佛!”
    为了解救此方百姓的苦难,点化人们皈心佛门,观音立即化身成一个青年尼姑,与善财、龙女一起来到五台山下的一个小镇。路上经过一个名叫赵庄的小山村,这里只有十来户人家,但家家却是柴门紧闭,梁折屋倒。百姓没有吃的,大家都逃难走了。
    忽然,他们听到一妇人绝望的抽泣声。寻声找去,只见在—棵树皮已被人剥光的老槐树下,有一间低矮破旧的小茅屋,屋门紧闭,房顶正在微微地晃动。此时,一种断气的哀哭声突然嗄然而止,屋中死一般的沉寂。
    观音慧眼一望,知道屋里正有灾难发生,于是立即和善财、龙女二人冲进房门。但见那颤抖的木梁上,悬吊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他们急忙抱住老人,解下绳子,把老妇人放在土炕上。观音上前仔细一看,已预测到这妇人与这场天灾大难的某种微妙联系。于是,她决定从这位老妇人入手,以点化此方的顽劣之辈,进而调顺风雨,救民于水火之中。
    很快,老妇人便苏醒过来。她睁开双眼,看见土炕旁站着二位尼姑、一位居士模样的人,知道是他们刚才救了自己,便长嘘一声道:“唉!你们救活我这把老骨头还有啥用啊!无米下锅,终究还是饿死。我已七十多岁了,还有什么活头,只可怜……”
    说着,老人又痛哭起来,她哭得那样伤心,那样悲愤,那样撩人心魄,善财和龙女都流下了同情的眼泪。观音断定老妇人还有更大更深的苦难,于是忙问:“老婆婆,您不要太难过了,有什么难处,请讲出来。常言道,天无绝人之路,或许我们还可以帮您度过难关。”经过他们耐心的开导,老妇人终于开口了。
    原来,附近有一埠头镇,居住着百十来户人家。其中有一名门望族,名叫宋人杰,是闻名遐迩的土豪劣绅。此人年方五十,长得膀大腰圆,一脸凶相。他终日沉溺酒色,骄奢淫逸,干尽坏事,丧尽天良。百姓既怕他又恨他,都称其为“宋老狼”。这一年,久旱无雨,颗粒未收,饿殍遍野,而宋家却借机囤积居奇,敲诈勒索,抢物抓人,无恶不作。
    这位老人原是赵门张氏,一生只有一个儿子,丈夫早已去世。去年,这里流行瘟疫,老人的儿子和儿熄不幸身染疫疾,命丧黄泉,膝下只剩下一个年仅16岁的孙女赵荣芳。赵家本来就很贫穷,无奈在办丧事时借下宋家一石谷子。原想今年收获后偿还,谁想今年又遇上了大旱灾,颗粒未收,难以糊口,哪还能还起一石谷子。宋老狼明知她无偿还之力,却故意强行逼债,最后硬是抢走了已发育成熟的孙女赵荣芳。老人再三恳求宽限一年,放了她这条命根,可宋老狼对芳芳早已垂涎三尺,岂肯罢休。老人救不出孙女,孤身一人也无法活命,便出现了前边茅屋上吊的那一幕。
    观音听罢,十分气愤,心想原来是宋老狼在此逆天意,背人心,造孽兴罪,招祸引灾,害得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今天,一定要治治这宋老狼的毛病。于是她对老人说:“老婆婆不必担虑,对付那个宋老狼,我倒有些办法,您就等着瞧吧。”
    灾荒之年的埠头镇一带,人烟稀少,满目疮痍,一片破败景象。穿过镇中心的街道,来到镇子北端,可以看到一座高大雄伟、富丽豪华的宅院,与其它地方的破落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是宋老狼的家府。那高耸的围墙掩不住凌人的气势,大门两边的一对石狮睁着凶猛恶煞的眼睛,透过那两扇朱红色的大门,只见座座房舍,红墙碧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院内宽敞洁净,彩灯高照,鼓乐声声,一派喜庆气氛。
    原来,今天正好是宋人杰的五十大寿,远近有权有势的都来为他祝寿。人们来来往往,喜气洋洋,好不热闹。宋人杰正满面春风地在厅堂内招呼亲朋好友,收纳贺礼。这时,化身为尼姑的观音菩萨大大方方地跨进宋家的大门,径直走到宋人杰面前。
    “阿弥陀佛!贫尼冒昧来到贵府,恭贺宋员外五十大寿!”观音双手合十胸前,平静而缓慢地说。
    宋人杰一看进来了一位尼姑,原以为是趁今日宋府喜庆之时前来化缘的。当听说她也是来祝寿的,他顿觉诧异,心想:“我宋某什么时候会结识一个尼姑?这尼姑长得眉清目秀,年轻俊俏,举止高雅,口音甜润,我可从来没有见过啊,何况她又是怎样知道我的寿辰呢?”他越想越莫明其妙,可转念一想,有理不打上门客,何况人家是来贺寿的。于是,他热情地给观音让座沏茶,然后,开口说道:“难得高尼光临寒舍,宋某深感荣幸,只是不知尼师是如何知道宋某的五十生辰?”
    观音依然是那么平静自然,她不慌不忙地答道:“神界诸事人莫闻,人间善恶神自知。常言说,善人感动天地,恶人激怒神仙。您的生辰贫尼怎能不知呢?阿弥陀佛!”观音说时,又抬手当胸,合十为礼。
    宋人杰一听此话,不由一怔,心想:“这尼姑虽然年纪轻轻,可绝非等闲之辈,难道她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吗?不妨再试探一下。”于是,宋人杰接着问道:“我宋某虽不懂佛法,未皈依三宝,但向来乐善好施,想必是感动天地了吧?”
    观音一听宋人杰此话,突然变了脸色,一反平静安详之容,两道锐利的目光直射宋人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未报,时辰不到。你宋人杰是善是恶,自己难道还不清楚,好在报应之时已不远了。”
    宋人杰吓得不敢再问,“难道今天要出什么事?”他心里忐忑不安,禁不住出了一身冷汗。就在这时,手下一仆人奉承道:“员外,我想尼师所言,即是指你善得善报,今天就要报应了。”这句拍马屁的话,丝毫没有引起宋人杰的开心,他硬挤出一个笑容,便匆匆走出客堂,找管家去了。
    不一会儿,宋人杰领着管家来了。只见管家拿着一些碎银,捧给观音,说道:“这点银子是我家老爷的一片心意,请尼师笑纳。今日有幸迎来高尼,此乃宋府之福分。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未有佛规约束,您是吃斋食素的,恐怕在此多有不便。”宋人杰也站在一旁,不停地点头附和着。
    观音说道:“钱财身外物,贫尼本无求。既然宋员外如此慷慨解囊,我也就不推辞了。不过这么多钱,我是无处可花的。这样吧,今天我就来个借花献佛,替赵家来偿还去年的一石谷子,以便赎回芳芳姑娘,好让她们婆孙团聚。不知您意下如何?”宋人杰一听这尼姑是冲着赵荣芳来的,不禁勃然大怒道:“我宋某活了五十岁,还没有人敢过问我的行动。区区一个小尼姑,竟敢在我府上说东道西,告诉你,我宋某绝不会理你这一套!今日念我喜庆大寿,你又是一个出家人,就不与你计较了。你还是知趣一点,拿上银子快快上路吧。”
    “且慢,宋大人,你不是说自己是积福行善之人吗?要知道,行善之人可不能这样呀。我今天也明白地告诉你,若赎不出芳芳,我是不会离开这里的。”说道,观音又是双手合十,口称弥陀,依然是那副镇定自若的样子。
    宋人杰品味到这甜润声音之中的刚劲,只好耐着性子,狡辩道:“赵家的一石谷子已经利上滚利变成十石了,这么一点儿银子就想赎回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未免太少了吧。你若想积福行善,就拿30两银子来,到时,我一定将赵家小姐给你。”宋老狼断定她一下子拿不出30两白银,故意强其所难。
    “此话当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好,那么请你将赵家的借契交出,让赵家小姐站在当面。”
    这时,众人也围观上来。宋人杰拿出借契,叫来芳芳,静等观音付钱。只见观音不慌不忙地拿出一个白玉瓷瓶,捧在怀中,手往瓶口一放,哗啦啦魔术般地掏出了三十只雪白的银元,个个色正货纯。
    宋人杰大喜,忙让管家把那堆银子装进木箱,抬进房里,接着便满脸堆笑地拿出借契,递给观音,并说;“不简单,没想到这位高尼如此富有,如此慷慨!咱们有言在先,绝不食言。这是借契,你带着芳芳姑娘走吧。”
    赵荣芳一听这话,恍然大悟,急忙跪在地上,叩谢这位大慈大悲、救己于水火的大恩人,激动的眼泪也忍不住流淌下来。观音上前扶起她,二人相伴一起,走出宋家,直奔赵庄。
    且不说观音与芳芳姑娘回到赵庄小屋,婆孙相聚,感谢大救星的动人场面,只说自观音离开宋府后,宋人杰又开始了他那轰轰烈烈的庆寿活动,他高高兴兴地琢磨着:有这三十两银子,何愁再找不到一个漂亮的姑娘。正在他想入非非时,管家忽然禀道:“员外大人,不好了!不好了!那三十两银子是假的,它们全是些石子儿!”
    原来,观音菩萨为了赎回赵荣芳,施出一种法力,将三十块石子儿变成了光耀夺目的银元宝。为了戏弄并点化这个劣绅,她又施出法力,使这些假银子回复了原形。可宋府的人们怎能知道这些,尤其是宋老狼,他听说那三十两银子全是石子儿,顿时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上当了,妈的!这位小尼胆大包天,竟敢欺骗我宋某。走,我们找她算帐去,拿不出真银,就把这小尼姑抓来。”
    宋府的一行人马在宋老狼的带领下来到了赵庄小茅屋前。宋老狼恶狠狠地吼道:“赵家老婆子,你给我听着,快将那多事的小尼和你孙女交出来,要不,休怪我宋某不客气!”
    小茅屋里,老太太吓得挥身发抖,不知如何是好。芳芳依偎在奶奶的怀中,也吓得脸色发白。观音忙安慰道:“不要害怕,贫尼有佛祖保佑,还怕对付不了这个宋老狼。”说着,便走出了草房。
    宋人杰一见观音,劈头盖脑地骂道:“你这妖尼,竟敢戏弄于我。你可知道宋某是什么人,方圆几百里,谁敢惹我?我告诉你,快快拿出真正的银子,否则就拿你作我的贴身奴婢?”
    “不知宋员外此话怎讲?我不是已经给你上好的银子了吗?”
    “那全是假的,都是些烂石头!”
    “这就怪了,怎么会是石子呢?”观音装着十分惊异的样子,接着又说:“这样吧,咱们回去再当面查看一下,若真是银子,你可不能再找赵家婆孙的麻烦。若真是石子儿,我再给你六十两银子。”
    宋人杰一听,心里打起如意算盘:“尼姑此言,还算合理,今天我六十两银子是得定了,因为木箱中的确是石子儿。万一这尼姑拿不出六十两银子,我就当场把她扣住。”于是,他立即命家丁带走观音。
    这可急坏了赵家婆孙,她们急忙上前阻拦。龙女、善财在一旁安慰道:“你们不必担心,姐姐自有办法。”
    观音随着宋人杰来到宋府。这时,闻声前来看热闹的人拥了一院子。宋人杰让管家抬出木箱,放到院子中间。人们都睁大双眼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一些好心的人都为观音捏了一把冷汗。但见观音在木箱旁边,双手合十,微睁双眼,嘴里念念有词,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
    这时,宋人杰走到木箱前,伸手揭开箱盖。只见里边白花花,亮铮铮,分明是三十只上好的银元宝!他惊得目瞪口呆,脸色通红。众人看看观音,又瞧瞧宋人杰,既好笑,又惊讶。为了挽回面子,宋人杰当下便吩咐家人在后堂准备素斋,款待观音。
    可素斋尚未备好,管家又气喘嘘嘘地前来禀报:“老爷,不好了,那银子又变成了癞蛤蟆了!”宋人杰大惑不解,刚要发作,却又压住火气。鉴于第一次出了洋相,他这次要自己首先看个究竟。于是随管家急冲冲地走回内室,揭开箱盖一看,果真是一堆癞蛤蟆。
    不用说,宋人杰又是揪住观音斥骂,弄得宾客们又都放下手中的筷子,离开酒席,围绕上来。
    观音依然是那么镇定,“阿弥陀佛!宋员外,刚才不是当着这么多的人看过了吗?怎么又会变了呢?莫非你们耍了手脚,想讹诈我这贫尼?我们还是当着大伙儿的面再验证一下吧。”
    于是,那只箱子又被抬出屋子,场景与上次完全一样。箱盖一开,又是白花花的银元宝。人群中发出讥笑声,宋人杰有口难辩,尴尬不堪。
    众人各自回席,观音也被请到后堂用斋。宋人杰心中犯疑,百思不得其解,他只好秘嘱手下人静守内室,死死盯着银子,不许离箱子半步,看它到底还会变不变。可没等他走出内屋房门,那银子突然又变成一堆河龟。只见这些河龟爬出箱子,满屋乱跑。
    宋人杰顿时怒发冲冠,暴跳如雷,立即吆喝家丁捉拿尼姑问罪。可后堂已不见尼姑的踪影。众人也纷纷离席,满院子地寻找,喜庆之气氛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宋人杰越想越生气,今日五十大寿,高朋满座,好不热闹,谁知偏偏遇上这位尼姑前来闹堂,弄得丢人现眼,真是倒霉透了!
    正在宋人杰怒火中烧之时,有人来报说尼姑又出现在厅堂上。宋人杰二话没说,操起一把斧头,冲进厅堂,径直向尼姑头上砍去,接着就听见“哐啷”一声。众人一看事情闹大了,都吓得纷纷后退。可是,倒下的并不是尼姑,而是那只八仙桌。尼姑不知怎的,却站在宋人杰身后,只见她双眼微合,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宋人杰一看扑了空,更加气急败坏,转身又是一斧。这下可坏了,正好砍在儿子的头上,只见血肉横飞,儿子的头颅落地了。
    宾客们吓得掩面惊叫,宋夫人当场吓得昏死过去。宋人杰难过得心如刀绞,他猛然醒悟,心想,眼前这位尼姑绝非等闲之辈,定有高深法力,凡人是惹不起的。这时,他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扑嗵”一声便跪到地上,连连磕头,乞求道:“我是恶人,我该死,今天的一切正像您说的,是恶有恶报。都怪我胡作非为,没有善心。请高尼大发慈悲,饶小人过失,我一定皈依尼师,学佛向善,重新做人,恳求尼师施展法力,救救我这独养儿子。求求!求求!”
    观音正襟危坐,厉声说道:“宋人杰呀宋人杰,你身为员外,家有万贯,只知个人享乐,不管百姓死活,逼租逼债,强掠民女,作恶多端,罪不应恕。今念你有悔过之心,就饶了你吧。”
    宋人杰叩拜不已,连连点头道:“尼师慈悲!尼师慈悲!今日我当着四乡八镇人的面发誓,从今以后,我宋人杰将改恶从善,不再逼租逼债,即刻开仓放粮,救济饥民。万望尼师救活我这宝贝儿子!”
    观音见宋人杰确有悔过之心,于是抬起左手,轻轻一挥,地上的人头随之而起,不偏不斜地安到宋人杰儿子的颈上,儿子即刻复活了。接着观音又右手一挥,一团白雾从掌心透出,在宋夫人周围绕成一圈,宋夫人立即苏醒过来。
    众人见状,无不惊喜万分,他们与宋人杰一起,拜倒在地,叩头称谢。就在此时,那尼姑忽然摇身一变,现出观世音菩萨的庄严宝相。大家这才明白,原来那尼姑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他们个个伏身在地,连呼:“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这时,又传来观音菩萨的法音:“这里因为你宋人杰的深重罪孽,激怒天神,所以久旱无雨。既然你已发誓悔改,念在善良百姓的份上,我要为你们施雨。”说着,观音脚踩祥云,冉冉升起,与龙女、善财同立空中。只见观音一手持净瓶,一手握柳枝,蘸着甘露,洒向太空。不一会儿,五台山一带乌云密布,雷声滚滚,接着便下起瓢泼大雨。近十个月的旱灾就此结束了。
    从此以后,宋人杰好像换了一个人。他弃恶从善,广种福田,第二天就开仓放粮。四面八方的百姓纷纷而至,无不称颂他的仁慈善良,宋家大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欢庆景象。
    为了感谢观音的点化之恩,宋人杰凑足银两,在五台山建起一座显通寺,内塑观音大士法相,以便永远纪念,永远供拜。从此以后,这里百姓纷纷皈依佛门,佛教在五台山一带日渐盛行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