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佛教奇人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6 菩萨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佛教奇人论
    一、从忍耐看佛教的奇人 二、从愿力看佛教的奇人
    三、从智慧看佛教的奇人 四、从慈悲看佛教的奇人
    五、从神异看佛教的奇人 六、从精进看佛教的奇人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时常对现代世界中的各种奇人异事感到惊讶,以为不可思议,其实,古代的典籍里记载了很多的神奇事物,比现代的玄异之事更引人入胜。我们今天越过千百年的时光隧道,来参访这些奇人异事,是要探索古往今来伟大人物的智慧、愿力,学习他们忍辱、精进的精神力量,而不仅仅止于好奇和兴趣而已。所以,这三天的佛学讲座,我们将分别来讲:佛教奇人谭、佛教奇事谭、佛教奇理谭,从奇人、奇事、奇理三个方面去了解佛教里许多微妙玄通的智慧。
    什么是“奇人”呢?就是具有大忍耐、大愿力、大智慧、大慈悲,能够了脱生死,断尽烦恼的奇妙之人。他们对于生命意义,常常别有会心;对于生活境遇,总是巧于解脱,他们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灵和气质,现在就从六个角度来跟各位谈谈佛教里的奇人。
    一、从忍耐看佛教的奇人
    一听到“忍耐”,大家心里可能会这样想:
    “我的脾气很好,我待人也很和气,什么挫折我都能忍受,我的忍耐功夫是不错的!”
    但是“忍耐”并不只是平常生活的忍受能力,而是指灾难考验来临时,能够忍辱耐烦的自制力,我现在就说几个在佛教里面大忍耐的奇人给大家听听。
    宋朝的浮山法远禅师,听说北方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就邀同天衣义怀禅师等八个人,千里迢迢从南方行脚到北方去参访名师;他们千辛万苦的走过千山万水,走了几个月才赶到那所北方寺院。一行八个人依照规矩进客堂挂单,可是,从早上一直等候到中午,都没有师父出来招呼,几个人又饥又饿,寒冷的风又呼呼地吹,有四个人受不了饥寒,就走了。剩下的支撑到了黄昏,还是没有人理他们,终于又有三个人待不下去,决定走了。到了晚上就剩下法远禅师孤单一人。冰冷的寒风一直灌进来,法远禅师又饿又冻、手脚都麻木了,可是,他下定决心,为求佛法绝不退缩。这时候,来了一个知客师父,很不客气地斥逐地说:
    “喂!你为什么还坐在这里?快点走啊!”
    法远禅师一动也不动,很恳切地向知客师父表白求法的虔诚。想不到,知客师父完全不听他的解释,只是一个劲的斥逐:
    “没有人理睬你,你就应该走了,还噜苏些什么?”
    法远禅师丝毫不被知客师父的严词厉色吓阻,依旧端庄地坐着。知客师父看他竟赖着不动,就回身捧来一盆水,兜头泼过去,泼得法远禅师一身淋淋漓漓的,水滴被寒风一吹,便化成了冰,冷冽刺骨,法远禅师却依旧八风不动的端坐着,缓缓说道:
    “大德!我千山万水来此求法,这一盆水就能把我赶走吗?”
    各位想一想,在这种情形之下,你能忍受吗?平时人家的礼貌要是稍微差一点,我们就要发脾气了。现在呢?我们能不能像法远禅师一样,各种困难、苛责、侮辱都冰冷不了我们求道的热忱?
    法远禅师在寺里挂单以后,生活更难过了,真是众苦咸集;他天天做什么苦工呢?像叫他一个人煮饭给好几百个人吃。各位不容易想像寺院生活有多么艰苦,像我当年在大陆丛林里面求学参禅时,几乎十年之内都没有吃到油;我们的菜汤十年内都是一样,汤水清得拿来洗衣服都不会洗浊,其苦可想而知。在斋堂工作的法远禅师看大家生活得这么苦,实在不忍心,有一天,就拿了点油掺在锅里,煮碱稀饭给大家吃,大家吃得高兴,就取名叫“五味粥”,这件事被当家师父知道了,可不得了,立刻传唤法远来骂他:
    “你怎么可以拿常住的油煮饭给大家吃?你这么会做人情?赔油!赔常住的油!”
    法远禅师合十答道:“我没有钱赔啊!”
    “没钱赔?把你的袈裟、棉被、铺盖留下来赔偿也可以!”
    法远禅师凑齐所有的衣物赔偿还不算,又被赶出山门,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了。假如是我们,这个时候一定什么话都骂出来了。但是,法远禅师一心不乱的忍耐着,每天静静在山门外打坐,不顾风吹雨淋,也不退初心,等待机会再进去挂单求法。这样熬了半个月之后,寺里的住持才发现有一个人寂守在长廊上,仔细一看,原来就是因添油下菜被牵单开除的法远。就走过去责问:
    “你怎么还坐在这里不走啊?你坐多久了?”
    禅师恭敬敬地答:“半个月了。”
    住持一听,立刻借题发挥:“什么?你白白在这住半个月了?算房租!算房租!”
    法远禅师已经身无分文了,那里有余钱付房租?只好到处诵经来还债,虽然艰苦备尝,但是修学佛法的愿心却始终不放弃。住持看到法远禅师能经得起火煎冰冻的考验,法性具足,就立刻升座,请法远禅师接掌住持职位。法远禅师深明“心是怨家,常欺误人”的妄境,忍了又忍,终于能戒嗔除垢,如法成道,达成法句经上“舍弃忿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缚,不执着心和物;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的境界。
    又如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也是藉助大忍耐、大精进而修持正法。他年轻时先持密宗的咒术黑业,不用在正途,后来悔改知错了,就不远千里礼拜马尔巴上师学道;上师因为他的根习未净,为拔除往昔所造罪业,就再三应机度化,在生活里锤炼他的忍辱心性──当密勒日巴拿着经书到佛堂里准备持诵时,上师就挥赶斥逐他说:
    “你的书拿到外面去!我的护法神嗅了你的邪书气,说不定会打喷嚏的!”
    密勒日巴立刻觉得羞惭,心想:“上师大概知道我的书里面有咒术和诛法吧?我今后务必不能再使术造孽了!”
    为了供养师父,密勒日巴四处化缘,好不容易讨来二十一升麦子,就用十四升麦子买了一个崭新的大铜灯,再把剩下来的麦子装在自己做的皮口袋里,捆在铜灯上,一路儿吃力万分的背回来。满满一口袋的麦子既重,铜灯也压曲了肩,好不容易背到上师住宅前,已经疲惫不堪了,扑通一声,把东西从背上卸了下来,落地太重,把房子都震动了。上师出来一看,立刻申斥说:
    “这个小子,气力倒真不小啊!喂!你是不是想把我的房子弄倒,压死我啊?真可恶!快点把口袋拿出去!”
    一面责备,一面还抬起脚来踢人。密勒日巴只好把麦子拿到外面,心里暗想:“这位上师真不好惹啊!以后总得好好的谨慎侍候才是!”
    像这样借题发挥的责难几乎无日无之,严苛无情的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在动心忍性间启迪密勒日巴的法性,一直到历经种种挫辱鞭策,而终于得到心传正法后,马尔巴上师才和颜以对,师徒两人抱头痛哭了一场。密勒日巴所证得的无上妙谛,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非难与挫辱中成就的。
    所以,刻骨铭心的要求,就是诸佛菩萨的慈悲;而能够吃得苦中苦的人,才能直证菩提,求成佛道。
    我们现代社会的青年,很少有人具有密勒日巴尊者这种无畏的大忍耐力,往稍遇挫折或不如意,就失去了求道的愿心。我从前修行学道的时候,也曾受到各种试探、磨炼,虽然跟这些前辈比起来,是百分不及一、千万分不及一的,但是已经使我感受到“至艰至苦的磨炼,是为了至深至久的幸福”这一个意义,也训练了我“千磨百劫犹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态度,我今天的一切所学所能,都是吃种种苦、耐样样劳而吃出耐出来的。
    我幼年出家,小孩子喜欢讲话,看到什么都很好奇,疑问也特别多,老师听到了,一个耳光打过来,斥一声:
    “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
    我心想:“对!这是法堂佛殿,这么神圣的地方,我怎么有资格讲话?”一经内省,从此不随便妄说。后来最长的一次禁语,整整有一年之久。那时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一年不讲话,实在痛苦,偶而忍不住想讲话的时候,就跑到没人的角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你不是说不讲话吗?为什么又起心动念想说话?没有出息!”一掴一掌痕,直打到嘴角流血为止……。那种种刻骨铭心的磨炼,现在想起来,真是幸福!因为那种教诲,培养了我们忍苦的能力和精神,来担负更重大的责任,做更多人所不能做的事。
    在佛教里面讲忍耐,不仅要能忍合情合理的责求,忍一时一地的折磨,更要忍受悖情逆理的误解,把忍耐当做是诸佛菩萨的慈悲教诲、福报修持,在其中肯定自我的道德人格,肯定真理正义终必水落石出信念。
    像金山寺的妙善禅师,世称“金山活佛”,是现代人,民国二十二年在缅甸圆寂。他行迹神异,又慈悲喜舍,到今天还流传着许多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奇事。
    金山寺旁的一条小街上,住了一个贫穷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儿子忤逆凶横,不时打骂亲生母亲。妙善禅师知道这事后,生起了悲愍心,便常常去探望老婆婆,为她说些因果轮回的道理。那个逆子很厌恶这个和尚常来家里,有一天起了恶念,悄悄拿着粪桶躲在门外,一等妙善禅师走出来,就不声不响的把粪桶向禅师兜头一盖,刹那间腥臭污秽的粪尿淋满了禅师全身,一时轰动了半条街,大家拍手看热闹……
    各位想一想,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忍受吗?
    妙善禅师却不气不怒,一直顶着马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把马桶取下来。旁观的人看到他的狼狈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禅师毫无在意的说:
    “这有什么可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有人问他:“和尚,你觉得难过吗?”
    妙善禅师说:“我一点也不难过,老婆婆的儿子慈悲我,给我醍醐灌顶,我心里正觉自在哩!”
    受苦受辱到这种地步,还能一心不乱的离妄去嗔,妙善禅师的心胸是何等高超!所以后来那个忤逆儿子觉悟了,来向禅师谢罪忏悔的时候,金山活佛就欢欢喜喜的开示他:
    “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海深,佛陀说:‘若人百年之中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于上下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父母养大你费了多少心血精神,你不能让母亲时时欢喜安乐,反而打骂犯上,如此不孝,何以为人?”
    那个逆子听了,衷心悔悟,跪在活佛面前,痛哭流涕的忏悔道:“我真该死!我真该死!”
    受了活佛的感化,那个逆子从此痛改前非,竟以孝声闻名乡里。后来母子两人皈依佛门,受持斋戒,一起做了佛门弟子。
    佛教相信“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像金山活佛这种忍耐,是勇于牺牲的精神,不是软弱的行为,所谓“舍恚行道,忍辱最强”,它的力量之大、功德之多,是布施、持戒所不及的。
    古诗说:“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太刚则折,如果,我们以暴乱、武力为处世态度,就很容易遭受到伤害、毁坏。拿我们的牙齿与舌头来比喻,坚硬的牙齿未老先落,而柔软的舌头却伴随我们至死不去,可见刚强刚愎不一定长久,柔和柔顺不一定软弱。像寒山子的诗:“人来谤我我何伤?且忍三分也无妨;却为儿孙榜样计,只从柔处不从刚。”可见忍耐是潜移默化的功夫,你能忍一时之辱,便能夷灭自己一时之戾气;能修一世的忍耐,便能默化他人一世的顽冥。百炼钢之所以能化成绕指柔,全凭“忍”字一诀。大家从浮山法远禅师、密勒日巴尊者和金山活佛忍辱的事迹中,应该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
    二、从愿力看佛教的奇人
    什么叫做“愿力”?就是为了实现人生崇高的目标及理想,不惜牺牲奉献的一种大无畏的力量。身为佛弟子,最大的愿力就是绍续诸佛慧命,担负如来家业,使众生都能苦海得度。因此,我们从愿力来看佛教界的奇人,首先就要了解这种愿力是怎么样的心态:
    (一)以大慈悲渡众为愿:是为大我、公义而发下弘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利而发愿。
    (二)以大无畏精神为力:这种力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力,不是诉诸意气的蛮力。
    结合大愿心和大无畏所形成的力量,足以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达不到的理想,办不成的事业。唐朝的鉴真大师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师是江苏扬州人,饱读经论,弘提佛法不遗余力,深为当时士民所重。那时有两名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久仰鉴真大师的盛名,特地渡海来请大师前往日本弘法。大师为了使佛法的甘霖能普沾天下苍生,便欣然应允。许多弟子劝他不要贸然前往,以免遭遇不测。鉴真大师说:“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坚持前往日本弘法,于是,在西元七四二年,排除一切阻难,率领二十一名弟子乘船渡海,临行却被人误会为欲勾结海盗,密告官府捉拿,结果不但未能如愿出航,反而冤屈入狱,被禁锢了四个月,才洗清嫌疑。
    第一次的困难不能扼阻大师的愿心,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甚至派弟子祥彦远赴岭南向刘臣邻购买军舟,终于在七四四年第二次出航了。不幸半途遇到飓风,船沉舟毁,多年苦心尽被惊涛骇浪吞噬。
    第三次,鉴真大师亲自到福州买船,计划在七四六年东渡日本,万事俱备,却因弟子怀疑倭奴将对大师不利,而请官府截留大师,在温州滞留了六十日,越洋弘法的心愿又成了泡影。
    三次挫折,足以使一般人放弃任何理想、目标了。可是,鉴真大师能忍人所不忍,为人所不敢为,在西元七四八年,又四度为弘法利生而扬帆,不料仍是功亏一篑,因方向错误而飘流到海南孤岛,不但未能达成佛法东传日本的愿心,反而因局困海中孤岛两年,导致双目失明。
    到了七五三年,鉴真大师毅然作第五次远航,又因信徒们不愿他离去而团团围住扬州龙兴寺,终不能行,大师的人虽被留住,内心却深觉弘扬佛法于海外的事业“舍我其谁”,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命弟子备妥海船,于同年十月悄悄从苏州出海,十二年来艰苦备尝的愿望,终于在第六次的航行中圆满实现。鉴真大师为这个荒陬野岛带来了宗教、文学、医理、建筑、服饰、美术、工艺、蔬果、文物制度等种子,散播在东瀛三岛的土地里,使日本初民能亲炙大唐文化,普沾法喜。鉴真大师为了弘法异域的悲愿,不惜与顽民周旋,在误解中忍辱,逆境中精进,甚至奉献自己的器身,用大无畏的精神来导航,以佛陀慈悲的愿心作依靠,终于完成了启导日本文明的弘法家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