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唐湘清居士撰:因果报应录(4)

http://www.newdu.com 2017-10-26 菩萨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09 靳老师拒不纳妾
    靳瑜先生,江苏省镇江县人。在金坛县设塾授徒,平日诲人不倦,是一位道德文章极受人们尊敬的好老师,他结婚已二十多年,可是夫人一直没有生育,因此靳老师虽年逾半百,奈何膝下尚虚。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儿子是多么的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重视祭祖,如果没有儿子,不仅自己死后,永远无人祭祀,且自己以上的历代祖宗,也将香火断绝,这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
    中国民间有首歌谣说:“三十无子平平过,四十无子冷清清,五十无子无人问,六十无子断六亲”,现在靳老师已年逾半百,再过几年就是六十岁,如果一直这样没有儿子,岂不将要六十无子断六亲了吗?
    普通一般情形,做妻子的人,都是反对丈夫纳妾。可是靳太太不忍看到靳家香火断绝,极力鼓励丈夫讨个小老婆,藉此弥补内心的歉疚。她对靳老师说:“我嫁到你们靳家二十多年,没有替你们靳家生个儿子,抱歉万分,真使我日夜不安,为了靳家祖宗的香火,你应该讨个小老婆,生个儿子,才对得起你们靳家的祖宗。”
    靳老师的看法与太太不同,他说:“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真正的意义,是教我们生在世上,要好好的培植后一代,这才是真正的有后。如果生了儿子,不知好好的教养,变成贻害社会的败类,反而羞辱祖宗,试问那样可算孝顺吗?我虽没有儿子,可是我当老师,善尽职责,教育青少年,成为国家有用的良材,这样才是真正的有后,对得起祖宗。何况有没有儿子,都是命中注定的,倘若命中没有儿子,即使讨一百个老婆,也不会有儿子。”
    靳老师不纳妾的态度,十分坚决,妻子屡次的劝告,都没有使丈夫动心。靳太太因劝告无效,她就想乘丈夫不在家时,把人家的姑娘接到家中来住,再写信叫丈夫回家,这样造成既成事实,丈夫谅必无法拒绝了吧?
    同村有一贫苦家庭的姑娘,芳龄十八,面貌娟秀,身体健康。靳太太认为是丈夫娶妾的好对象,出资把那小姑娘买到家中来,并函促靳老师立即回家。
    靳老师接到家信,从金坛回到镇江,赶到家中。进门以后,看到房间中摆着满桌的酒菜,更有村中那位十八岁的大姑娘,穿着大红衣服坐在桌子旁。
    靳太太满面笑容对先生说:“今天是你纳妾的黄道吉日,坐下来与新娘子畅饮一杯吧?”这时靳老师羞窘得满面通红,不知所措。
    靳太太看到先生十分羞窘,以为是自己在场,先生不好意思。她就退出房间,并把房门锁上,希望房间中只剩他们两个人,可以成全先生的好事。
    靳老师独自面对如花似玉的十八岁少女,不仅毫不动心,且对太太这样的举动,十分愤怒。急欲离开房间,可是房门已被太太锁上,怎么办呢?他就打破窗户,跳墙而出。
    太太睹此情形,十分着急。对先生说:“我拿出大部分的私蓄,花了很多钱,好不容易替你买到这样美丽的姑娘,我这样牺牲自己,完全为你们靳家着想,你怎么不知好歹,为什么不陪着新娘子好好喝酒欢乐呢?”
    “娘子!你的一番好意,万分感谢,可是我年老多病,姑娘年甫十八,平日她遇见我时,常常呼我靳公公,我怎能忍心娶她为妾呢?我们应该助她嫁一个年龄相当的好丈夫才对。至于你拿出很多私房钱把她买来,我可如数赔偿给你。请你立即把她送回去,恕我万万不能接受。”靳太太听了丈夫这番话,知道无法勉强,只得把那女孩子送回娘家。
    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位二十多年没有生育,年已四十出头的靳太太,不久忽然受孕,次年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长大后位至宰相的靳文僖公。大家都认为靳老师的德行,感动了天,因此上天赐他一个贵子。(取材自懿行录)
    10 谢文正公不污少女
    明人谢文正公,名迁,自幼聪慧好学,饱读诗书,早有文名。青年时代曾在毗陵(现属江苏省武进县治)某家设馆授徒,由于他品行端正,教学认真,颇受学生家长们的崇敬。
    主人家有一女孩,豆寇年华,亭亭玉立,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平日看到谢老师眉清目秀,文质彬彬,举止脱俗,心中早已种下了爱苗。奈何父母管教极严,在那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即使在男老师与女学生之间,也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因此那位女孩,简直没有与谢老师单独接近的机会。
    有一天,父母都因事出门,只剩女孩及谢老师在家。女孩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就以请教书本中难解的字句为由,单独跑进谢老师的房间。等到难字解释完毕,女孩还是含情脉脉的不肯离开。
    多情的女孩,终于情不自禁的坐到谢老师的身上去了,经谢老师用力推开,女孩反而紧紧的抱住不放。并且娇声滴滴的说:“我的父母都已出门,很久才会回来,因此我想与老师亲热一番。”谢老师听了大怒,厉声呵叱,终于使女孩向后退却。
    谢老师对她正色教训说:“你是一位尚未出嫁的千金小姐,应知童贞的可贵,珍重自己的童贞。倘若未嫁而失身,坏了名誉,失去清白,将使未婚的男人们对你失去兴趣,可能造成你嫁不出去的后果。即使出嫁,丈夫发觉你非完璧,也会影响夫妻的感情,成为终身的遗憾,使你父母及夫家,都无颜面。”女孩看到谢老师这样坚决的拒绝,只好羞愧的退出老师卧室,过了不久,谢老师另有他就,辞去在某家的设馆,从此斩断女孩的情丝。
    大凡见色不乱的人,一定是具有高度理智,能够控制情感,不易冲动,谢文正公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正因为理智坚强,故能身心清净,专心于学业及事业,因此在事业上必有很高的成就。后来谢老师在成化乙未年考上了状元,从此事业扶摇直上,最后升到宰相的高位。由于良好的身教,儿子也很优秀,他的儿子谢丕,也曾位至宫侍郎的官职。
    俗语说:“万恶淫为首”。破坏少女的童贞,更是万恶中的尤恶者。我曾在报上看到一篇有关婚姻问题的文章,说起美国一位婚姻问题专家某博士的调查报告,婚前曾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女人,婚后的婚姻生活,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不美满的。可知在男女关系比较开放的美国社会,多数人尚且重视男女关系的第一次。因此少女们要珍重自己的童贞,不要偷尝禁果;男人们应知破坏未婚少女童贞,是最缺德损德的事。本篇谢文正公的美德,可说是男人们最好的榜样。(取材自寿康宝鉴)
    11 莫文通救人不受色情酬
    明代莫文通,是江苏省松江县人(松江县古名云间),世居县城外二里泾,他虽然是一位耕种为业的农夫,但秉性仁慈,平日克勤克俭,乐善好施,颇受乡人的爱戴。
    松江县靠近上海,有一年,他操舟赴上海乡下购买稻种,舟泊黄浦江,忽然听到少女大呼救命的哀哭,一声一声传入他的耳鼓,闻之至为凄惨。他抬头远望,看到有两个大男人,把绳子捆绑着一位年约十六七岁的少女,虽经少女呼救挣扎,可是那两个男人却要用力把她推到黄浦江去。
    莫文通目睹此情,顿生恻隐之心,急忙摇着自己的船,向前直驶。向那两个男人询问说:“这样一位好好的女孩子,你们为什么要把她推到黄浦江去呢?”
    两个男人回答道:“不瞒先生说,这位小姐是我们主人家的女儿,主人因为她与附近邻居的男人通奸,羞辱了清白的门风,因此命我们把她丢到黄埔江去,我们也不忍这样,可是主人的命令,无法违抗,所以不得不如此。”少女听了,更加号啕大哭起来,大呼:“冤枉呀!冤枉呀!太冤枉我了!救命!救命!”
    莫先生听了,对那两个男人说:“我看这位大小姐,相貌端庄,不像不规矩的坏女孩,她父亲误会她与坏男人通奸,可能出于不实的谣传,她父母都没有亲眼见到女儿与人通奸,怎可武断的冤枉她呢?何况即使确有其事,也应原谅她年少无知,受人诱骗,一时糊涂,现在你们要把她丢入黄浦江中,置她于死地,未免太过分了吧?”
    两个男人说:“那么先生,你看应该如何处理呢?”
    莫先生说:“她的父母不要她,让我收留她吧!”说着,从钱袋中掏出二十两金子,交给那两个男人,作为收留女孩的条件。两个男人立即把捆绑在女孩身上的绳索解除,交给莫先生的船上。
    女孩从死亡线上获得拯救,到了莫先生的船上,内心觉得十二万分的感激,向莫先生叩了很多的头,表达内心的谢意,并愿以身相许。
    这时已是夕阳西垂的傍晚时分,在天色昏黑的小船上,只有莫先生与女孩二人。他看到女孩感激得愿意以身相许,不仅毫不动心,且觉得殊为不妥。
    莫先生对女孩说:“我不忍看到你受了冤屈而死,所以义不容辞的前来救你,并不是看到你年少貌美而收留。你虽愿意以身相许,我是绝对不敢当的,还是送你回家去吧!”
    女孩听后,哭泣着说:“我的父亲很凶,如果回家,一定会受到父亲的毒打,我是不敢回去的。先生!请你救人救到底,请你把我带到府上去,我愿意尽心尽力的终身侍候你。”
    莫先生说:“父母都有爱护子女之情,虽然你的父亲很凶,只是一时的气愤,那短时的愤怒过了以后,可能他会十分后悔,所以你现在回家,你的父亲不会再发怒,可能很欢喜哩!”女孩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自动的离船回家。
    且说女孩的父亲,当时虽因一时的愤怒,命令两个佣工把女儿绑赴黄浦江,可是女儿及佣工去后,心中忽然转觉万分后悔。同时女孩的母亲,也觉得丈夫太过分,责骂丈夫,夫妻二人正在吵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忽听女儿开门进来,大喜过望,女儿将经过情形向父母叙述,全家都对素不相识的莫先生,内心万分感激。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莫文通本来世代务农,由于克勤克俭,有钱培植儿子读了很多书,孙儿莫昊,乡荐第二,曾孙莫愚,中了举人,玄孙莫如忠,位至嘉靖戊戌年进士。这样看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说,洵非虚言。(取材自善人传)
    12 刘理顺坐怀不乱
    河南省杞县刘理顺先生,早年曾在一富翁家设馆授徒。主人家为了尊师,特地雇一婢女,专门侍候刘老师的饮食起居。婢女不仅年轻貌美,且天性聪慧,朝夕在刘老师的身旁,听候使唤,晚上更卧在老师寝室旁的床榻。
    普通人的常情,男女相处日久,不免会发生感情,即使最初的感情是纯洁的,日久往往会变质成为色情。因此在富翁家人及其他人看来,刘老师与婢女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不寻常的。
    光阴真快,刘老师在富翁家教书,转眼已逾三年。由于老师另有高就,向富翁表示辞意,可是老师平日教书认真,颇受学生及家长们的爱戴,大家一致挽留,奈何老师辞意坚决,决定离馆。
    富翁心想:“老师与婢女朝夕相处,三年之久,一定会发生难解难分的感情,现在老师一旦离去,将使婢女的感情如何安顿呢?”
    馆主人对老师说:“我们这位丫头,三年来朝夕侍候老师,颇蒙照拂,倘若老师不嫌弃。她极愿侍奉老师终身,请老师把她带回府上去吧!”
    老师回答说:“承蒙贵府专雇这位小姐,多年来对我起居饮食的照料,内心万分感激,可是我家中已有妻子,怎可把她带回去呢?像这样容貌美丽端庄的小姐,希望你们好好替她择配而嫁,我是不能把她带回去的。”
    富翁说:“老师家中虽有妻室,但老师既认为她貌美端庄,对她颇有好感,可以带回作老师的姨太太,岂不是读书人的风流韵事,有何不可呢!至于老师说替她择配而嫁,可是大家都认为她与老师很有感情了。”
    刘老师听了,十分不悦,正色的说:“你们简直把我当作小人,事实上三年以来,我与她虽然朝夕相处,可是从来没有非非之想,更谈不上有何非礼,确是十分纯洁。至于你说那是读书人的风流韵事,但我看来,对女孩非礼,不是韵事,那是丑恶的罪行。我读的是圣贤书,决不会做有损人格的丑事,你们不要把我看扁了!”
    富翁表面上虽向刘老师解释,说明自己是好意,希望不要误会,可是心上还是怀疑。富翁想:“刘老师虽然家有妻室,可是三年来从未请假回家,妻子不在身边,又有美丽的少女朝夕相陪,怎有不动心的道理呢?”因此他决定嘱妻子向婢女考验询问一番。
    富翁太太私下把婢女叫来密谈,问婢女说:“刘老师平日闲来是否向你调笑呢?”
    婢女答:“刘老师平日态度很庄重,从来没有向我调笑,从来没有向我说过一句不规矩的话。”
    “刘老师在没有他人看到时,有没有对你动手动脚呢?”富翁太太这样问。
    “平日刘老师身体偶有病痛,我为了看护的必要,有时照料他起居,确是有的。可是即使如此,他也毫无反应,从来没有碰我一下。”婢女如实的回答。
    富翁太太更进一步的追问:“刘老师在夜间,有没有到过你的床上呢?”
    婢女十分肯定的回答说:“每天晚上都是他先睡,早上都是我先起,他绝对不可能到过我的床上。”
    虽然婢女把刘老师说得十分规矩,可是富翁太太还是不甚相信,认为婢女故意为刘老师掩饰。又对婢女说:“丫头,你在我家很多年,我一直把你当作亲生女儿,你的下体给我看一看好吗?”
    真金不怕火来烧,经富翁太太仔细的检查,婢女的处女膜毫无破损,竟是十分纯洁的完璧。
    富翁太太把与婢女谈话及检查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向丈夫报告,从此他们才深信刘老师确是一位道德高尚的真君子,以前把他看扁,觉得十分惭愧。
    夫妇二人立刻再找刘老师,向他解释说:“老师多年以来,认真教导我们的子弟,获益良多,我们为了表示感谢,原来想把婢女送给老师做姨太太,现在才恍悟我们原来的想法,真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我们现已深深认识老师不仅学问渊博,且是品德修养很深的真君子,不是我们小人之腹所能度量的,请老师多多原谅。”
    富翁即席赠诗一首云:“冶容堪爱又堪怜,三载随君一室眠。情近坐怀从未乱,方知柳下不虚传。”
    刘老师即席答诗云:“谁谓妖娆我亦怜,情牵不动只孤眠。席前有妓胸无妓,明道于今语尚传。”
    前面刘老师诗中引述明道曾云:“席前有妓胸无妓”,只是描写见色不动淫心的意境,并非指婢女即妓女。至于富翁诗中赞誉刘老师像柳下惠一样的坐怀不乱,我们不妨再谈谈柳下惠的故事。
    柳下惠是春秋时代人,有一天,夜宿郭门,正值冰天雪地的严冬,忽然有一女子进门,要求同宿,柳下惠看那女人衣服单薄,冷得发抖,深恐她会冻死,就把那女人抱在怀中坐着,使她得到暖气而不致冻死,一直坐到天明,没有犯淫行。柳下惠为了救人而不避嫌疑,不犯淫行,所以孟子赞誉柳下惠是圣之和者。
    富翁认为刘理顺先生的德行,可与春秋时的柳下惠媲美,所以诗句中说:“情近坐怀从未乱,方知柳下不虚传。”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前途都是光明的。后来刘先生赴京应试,状元及第。(取材自觉世篇注证)
    13 史某救人不淫免火灾
    河北省献县史某,为人虽不拘小节,但秉性豪爽正直,不是卑鄙龌龊的小人可比,因此,在社会上的人缘很好,颇受人们爱敬。
    有一天,史先生外出归家,归途中行经一个小村。看到村中一家,有一对夫妇,抱着一个婴儿,相拥哭泣,哭得十分悲伤。
    史先生问:“你们为了什么事?哭得这样悲伤呢?”
    村民答:“我欠了富户人家很多的债,无法偿还,可是富户索债甚急,不得已把妻子卖给他们为妾。我们夫妇平时十分相爱,且幼儿尚需哺乳,现在妻子要离开我及幼儿,怎能不伤心呢?”
    史先生问:“你欠富户多少钱?你的妻子卖出,可得多少钱呢?”
    村民答:“我欠富户三十金,妻子卖出,可得五十金。”
    史先生问:“是否可以花钱把你妻子赎回呢?”
    村民答:“契约已写好,钱还没有付,当然可以赎回。”
    史先生听了,毫不犹豫的掏出七十金,交给村民。十分和蔼的说:“给你们七十金,你们可把三十金偿清债务,四十金给你们做经商谋生的资本,可以不必卖妻了。”
    村民夫妇破涕为笑,对于史先生的德意,十分感激,就留史先生在家中,招待他喝酒吃饭。
    正在喝得酒酣耳热的时候,村民凑近妻子的耳朵,十分细声的说:“我抱着儿子外出,你招待史先生住宿,陪他睡一晚吧!”说着,并请史先生慢慢吃,自己有事要外出。
    史先生看到男主人外出,不便再留,表示告辞。正要起身时,村妇把他拉住坐下来,并且说:“史先生救了我们一家,大恩大德,不知怎样报答才好,今天住在我家里,我可陪你一起睡。”
    面对这样的诱惑,史某毫不动心。正色的说:“我出钱解救你们的急难,完全出于纯洁的同情心,不求报答。你们请我喝酒吃饭,我已接受。至于陪我上床睡觉,我绝对不能做污损人格的事。”说完,掉头就走。
    半月以后,史某邻居发生火警。当时农村秋收方毕,家家屋上屋下,堆满了稻草,因此火势蔓延,十分迅速。熊熊的烈火,快要烧到史某的房屋。他家中重重的门户,一时无法逃出,全家三人,急得走头无路,哭叫着大喊救命。
    忽然听到空中似有神明喊着说:“史某一家除名。”接着轰然一声,房屋后壁向外倒塌,使得他们得有逃生的出路,史某左手携着妻子,右手抱着儿子,奔出了屋外,一家人幸免于难。
    这一次火灾,村中有九人葬身火窟。史家从危险中逃得性命,大家认为是他行善的善报。有人知道他救人不淫的善行,更认为他捐金之功十之四,拒色之功十之六。(取材自阅微草堂笔记)
    14 袁公不淫贫妇,子失复归
    明末清初的时候,人民流离失所,备受匪乱之苦。
    陕西省袁公,为避闯匪之祸,被迫离乡背井,以致妻离子散,只身流亡到江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