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宗的轨迹 1、拈花微笑 禅的宗旨是从佛教传下来的,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里记载,有次大梵天王把一枝金色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祖,请佛祖为众生说法。释迦佛祖对着台下众生,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轻轻地手拈波罗花,向大众环示一圈,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会心地展颜一笑,于是释迦便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开始。 所谓“正法”,指佛在世及其入灭后的一段时间的纯正的教法;所谓“眼藏”,指心法深广,能含藏万德。 佛祖传授给迦叶尊者,乃至后来禅宗一脉所传的,就是这个“正法眼藏”。 摩诃迦叶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他原来并不信佛,在释迦牟尼成道的第三年,迦叶受佛陀的感召皈依佛门。据说他八天就得道成为阿罗汉。迦叶是佛陀生前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被列为佛祖十大弟子之首。迦叶入佛门后,曾率领五百弟子在韦提河山修习头陀苦行,被称为“头陀第一”,佛祖称赞他“大行渊广”。 禅宗认为,佛在灵山会上的“拈花示众”,是要弟子们领会佛教的根本精神,迦叶的“破颜微笑”则是暗示了他已得到了佛陀思想的真髓。这就是“以心传心”的无言之道,被禅宗看作为“教外别传”。如此,摩诃迦叶成为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2、达摩东渡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是东印度人。他得法后,游方行化到了南印度。南印度国王香至崇奉佛教,他的三位王子也信奉佛法。 般若多罗有心考察了一番,知道三太子菩提多罗是法器,只因时机未到,所以他暂没吭声。等到香至王驾崩,举众悲痛欲绝,只有菩提多罗在灵柩前坐禅入定。七天以后,三太子起身要求出家。般若多罗为他授了具足戒,并对他说:“佛祖把正法眼藏传授给迦叶尊者,辗转到了我,我现在要传给你。” 般若多罗传法完毕后,说了四句偈语,然后站起,伸开左右手,各放二十七道五彩斑烂的光芒。又腾身跃到虚空,化火自焚。当时空中的舍利于如雨般落下,菩提多罗收后建塔供养。 就这样,“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从迦叶起传了二十七代,最后传到了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太子菩提多罗(后改菩提达摩)。 菩提多罗是禅宗划时代的人物。从他起,西天禅宗把发展方向转到了中国。菩提达摩作为西天禅宗的二十八祖,担起了这历史的重任。 达摩渡海东来,先从广州上岸,与南朝的梁武帝见面。梁武帝是当时笃信宗教的皇帝,不但虔信佛教,同时也崇尚道教,所以一见达摩大师,便问:“我修造了这样多寺庙,做了许多的佛事,你看有什么功德?” 达摩大师肩负宣扬正信佛教的心法使命,便老老实实答道:“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因为梁武帝“有眼不识真佛”,他于是就走了。后来梁武帝后悔,派人前去追赶,眼看前面已经没有路了,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在那里他不吃不喝,面壁静坐了9年。相传在他面壁的最后一刻,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他成佛了。 3、传法僧璨 达摩寂灭后,寻找一位堪任大法的“法器”的使命,又历史地落到了慧可的肩上。 有一天,有一位看上去已四十多岁的居士来见慧可,说:“弟子之身被重病所缠,请大师为弟子礼忏说罪,以得宽恕。” 慧可就像当年达摩一样答道:“把你的罪过拿来,我替你礼忏。” 这位居士想了半天,茫然道:“我找不到我的罪。” 慧可道:“我已经替你礼忏完毕!你应该按照佛法出家为僧。” 居士道:“今日我见到大师,已知就是僧人了。但还不知道什么叫佛法?” 慧可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无二。” 这位居士听了慧可的这几句话,深有所悟:“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就像心一样,佛法无二啊!” 这才是达到了悟心成佛的宗旨。故慧可听后,特别高兴,非常器重他,随即剃度出家。并夸奖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慧可看中了僧璨,于是将所承达摩的法印及法衣传授给他,并念偈语道:“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慧可传法后,叮嘱僧璨隐居深山,说不久将有法难,他自己必须遇害以酬宿债。 慧可之后去北齐邺都大弘禅法,随时为众人开示心要,皈依者甚多,道誉甚广。 三四十年后,他在匡救寺讲道的时候,寺里有个辩和法师对他极为不满。因为他的听众有不少都去跟慧可参禅了。辩和法师到知县翟仲侃处大肆诽谤。翟知县听了谗言,对慧可施以非法,而慧可坦然接受。慧可遇难时,正值一百零七岁的高龄。 4、“借宿”转生 四祖道信从僧璨处得衣法后,一心精进,不敢有一丝懈怠,相传他六十年中,胁不着席。 唐武德年间,道信到蕲州黄梅,住在破头山,说法示众,听从者很多。当时山里有一个种树的老人,也一定要跟他出家,他对老人说:“你现在老了,出家无用。若一定想出家的话,可待来生。” 多年后的一天,道信到黄梅县去,路上碰见一个小孩儿,相貌奇秀,不同于一般的儿童。他就问这孩子姓什么。 小儿答道:“即使有性,也不是常性。” 道信又问了他一次姓什么。 小儿答:“是佛性。” 道信继续问:“你没有姓吗?” 小儿紧接着答:“因为性空,所以无姓。” 如此,道信才知道这小孩儿就是前面那个提出要跟他出家的老人转世。 原来,那位种松树的老人受了道信的激发后,便准备丧命转生。他来到河边,向一位洗衣服的姑娘“借宿”。这姑娘不明白他的意思,说要回去问问父母。老人说:“你只要答应一下就行。” 这姑娘糊糊涂涂地应了声,于是老人便投到这姑娘的胎中了。 姑娘怀孕后,被他的父母发现,大怒,认为未婚先孕,是辱败门庭的行径。于是将她赶出家门。姑娘无处可去,只好白天为人家纺纱织布,晚上在人家屋檐下过夜,甚至有时行化乞讨。最后生下一子。姑娘认为这是不祥之物,所以把他扔到一个脏水浊港中。 第二天跑去一看,孩子不但没死,反而气色极好,正逆流而上。姑娘大惊,知道不是一般人子,把他捞起,带回去抚养。稍稍大一点后,就跟着母亲一起讨饭,邻里巷人都喊他“无姓儿”。有次碰到一位相面先生,他仔细端详后道:“这孩子面相极好,只是还缺七种 相,赶不上如来。” 这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他自然也就说不清自己到底姓什么。 道信知道了这孩子的来历,就带他到他母亲的住所,恳求允许这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因为带着孩子行乞不方便,再加之知道此子的“宿缘”,所以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 这个没有姓的孩子就这样成了四祖道信的徒弟。待他长大成人,道信就把衣法传授给了他,并念了一首法偈云: 花种有生性,因地花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因为仰慕道信祖师的德风,多次召他入京。他都以身体有病而推辞了。最后一次,唐太宗对使者说:“如果道信再不肯来,那就把他的头拿来见我。” 使者把这个意思告诉了道信。谁知他毫无惧色,引颈就刃。这么一来,反把使者给吓退了。太宗听后,更加钦慕了,自然不再强迫他进京,还赐给他许多珍宝,以遂其志。 唐高宗永徽年间,道信就终于破头山。徒众们在山上建塔供养。一年后的四月八日,塔门忽然无故自开。道信的面貌俨然如生时一般。自此,门人再不敢关闭塔门。 5、旁支“牛头” 四祖道信门下除了有五祖弘忍直承其衣钵,还有一位杰出的弟子,他就是禅宗史上牛头禅的创始人——法融。 贞观十年(636),法融到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了一所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多人。 牛头山有佛窟寺,其中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刘同空造寺时到处访写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的允许,在佛窟寺潜心阅读,达八年之久,摘抄各书的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为他创立牛头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贞观年间,四祖道信过江,望牛头山,顿锡言道:“此山有道气,宜有得之者。”到牛头山,与法融相遇,性合神解。法融的禅学思想得到道信的印证。道信告诉法融说,传自达摩祖师的衣法,只能付嘱一人,他已将此付与弘忍了。所以法融可以自立一支。 法融后来果然在牛头山创宗,世称“牛头禅”。道信的这一傍出的支派,辗转传了六代。初祖法融,后传智岩,智岩传慧方,慧方传法持,法持传智威,智威传慧忠。合称“牛头祖”。后慧忠下有惟则,惟则下有云居智。智威之下有玄素,玄素下有道钦。道钦在径山立寺传法,所相承传受的都是牛头禅的宗旨。 贞观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显庆元年(656),因司功萧元善的再三邀请,法融住建初寺,次年圆寂于该寺。 牛头禅的宗意主要是以般若思想为背景,达到世界万物以及社会人生如梦如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丧己忘情”,超脱苦难,获得解脱。 牛头禅相传六代后,至唐末渐衰。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曾从天台山禅林寺僧俺然受牛头禅法。 法融因当年在佛窟寺精读“七藏经书”,是一位精研般若而又博涉“道书”的学者,受道学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牛头禅也体现了“老庄化”、“玄学化”的特色。 所以,牛头禅的形成与发展,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仁者心动 六祖到了广东,弘忍门下还有人在找寻他,因此许多年来,慧能只能是东躲西藏,混迹于农商渔猎。 他与猎人在一起的时候,猎人让他看网,他便偷偷地将猎物放走;吃饭的时候,就将野菜放在猎人的锅边煮食,而不吃里面的肉。后来他到了广州的法性寺,在那里听印法师讲《涅檠经》。当时因风吹幡动,引起了僧人的争论。有的说是幡在动,而有的说是风在动,慧能却一语破的地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慧能的回答不仅使众僧惊异,同时也惊动了印法师,而且,印法师也猜出了他一定就是五祖弘忍的传人,经过一番对答,慧能被印法师视为“化身菩萨”,在那里,慧能才正式削发归依于佛门之中,并在那里接受门徒的礼拜,开始传法。这时已距他从五祖那里接受法统足有十七年之久了! 仪风元年(676)正月十七日,由印宗出面,会集当地高僧,为慧能剃度。二月八日,又由智光法师主持,为慧能授了具足戒。这样,慧能才算正式出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和尚。这时慧能三十九岁。 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发后,又拜在慧能门下,做了慧能的弟子。 慧能的影响很快就传开了,不仅当地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是远方的人,也不畏山高路远,来一睹他的风姿并以为荣耀。他的名声终于也传到京师了,武则天和中宗都下诏让他赴京,可是他都推辞掉了。 在禅宗史里面,慧能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如果对照各种文献,就会发现前后的龃龉之处,显然,现在人们眼中的慧能,是一位已经被理想化和典型化了的人物。而这种理想化与典型化,却最为精确地涵盖了南宗禅学的基本精神与性质,而这一切都包括在出身、成分、文化、民族、地理以至于政治倾向里面了。 正因为慧能意义十分重大,有人谓之为“禅宗的革命”,有人则说在慧能之前,中国只有“禅学”而无“禅宗”,因此他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等等,都表明慧能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乃至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7、叶落归根 有一天,慧能忽然对众人说:“达摩禅宗,自此周遍沙界。”又当众说了一首法偈: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念完法偈后,慧能又当众宣布:法衣不再往下传.留供曹溪。 唐睿宗延和元年(712),慧能回到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当时有个四川的和尚,说会雕塑。六祖就叫他试试看。这和尚领会不了,就按慧能的模样,塑了一尊像,大约有七尺高,惟妙惟肖。六祖仔细看过后说:“你懂雕塑,却不懂佛性。”慧能付给他一些衣物表示感谢,这位四川和尚于是拜谢而去。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七月一日,慧能对门人说:“我想回新州老家,你们快替我准备船只。” 弟子们都极力挽留。他对弟子们说:“诸佛出现,犹示涅檠。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