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 侵华战争。从此,战火在中华大地上全面燃起,中国人民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国斗 争之中。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 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结果,也是日本为摆脱当时经济危机、缓和国内 矛盾、争夺世界市场和东亚霸权所采取的新的侵略步骤。早在19世纪末叶,日本由资本 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其 基本国策。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了以解 决“满蒙政策”为中心议题的“东方会议”,主要是确定新的对华政策,意欲先夺“满 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20年代末至30年代,日本国内矛盾激 化,连续发生经济危机。为了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和实现夺取中国东北的战略计划,日本 于1931年蓄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局部战争。由于中国国 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并于1932年3月操纵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随后,日本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华北,侵占热河,进逼北平、天津,策动“华北事变”,并加强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准备。 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接着,形成德、意、日法西 斯轴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 日本政府认为只要对中国“加以一击”,就能使其完全屈服,从而制定了“速战速 决”的战略方针,计划在华北,两周内攻克大同,一个月攻占整个山西;在东南,10天 占领上海,3周攻克南京,一个月逼近武汉;在华南,一举攻克广州,在3个月内结束对 华战争。然而,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帝国主义的迷梦。就在芦沟桥事变当夜, 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激战,芦沟桥历经三失三得,迫使日军不断 增兵。 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国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形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 战场。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初期对日军做了 较为积极的抵抗,进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战役,给日军以杀伤和消耗,特别是台儿庄 一战,更是对日军的一次重大打击,但是由于国民党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 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致使国民党的数百万大军在日军压力下节节败退。到 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苏、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区相继落 入日军手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 不断打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雁门关伏击战等重大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 敌的斗志和信心。日本在占领广州和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特别是遭到八 路军、新四军的沉重打击,便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而转移其主力于解放区 战场。从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改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政 策,而逐渐转移其主要兵力来打击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巩固其占领区。从1938年底 开始,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推行“三光政策”和“囚 笼政策”。为粉碎日军的企图,八路军总部决定大举破坏正太路,进行“百团大战”。 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至12月历时近4个月,消灭敌伪军2.5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 嚣张气焰。与此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坚持敌 后抗战,牵制了大量敌人,破坏了日军北上侵苏的计划。日军经过几年对我华北、华中 抗日根据地的作战,开始认识到剿共仅靠武力进行征伐不能取得成效,因而实行所谓军 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进行频繁的“大扫荡”,敌后抗战处于严重困难 时期。同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磨擦 并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我军和解放区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渡过了困难时期。 从1943年开始,战争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43年2月,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 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9月,意大利政府 宣布投降,德、意、日联盟瓦解。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朝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美 军继1942年在珊瑚岛和中途岛海战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于1943年2月攻占了瓜达尔 卡纳尔岛,从而转入战略反攻,迫使日军转入了战略防御。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在中国 人民特别是敌后战场军民的有力打击下,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明显下降,同时,旷日 持久的战争消耗,也加剧了日本的国内矛盾,人民反战情绪激增。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 改变其在太平洋战场的不利态势,日本急欲结束对华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兵 力用于太平洋战场。为此,日本企图大力扶植和加强汪精卫伪政权的政治力量,并对蒋 介石施加一定的压力,促成蒋、汪合流,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在作战指导上,日军 强调确保其占领区,保证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并以部分 伪军接替部分日军守备任务,以便抽出日军用于太平洋战场和在中国占领区执行机动作 战任务。而在国际形势日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情况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推行消极抗 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敌后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严重困难,坚持了 敌后抗战,并从1943年起开始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和 “清乡”,而且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而在太平洋战场,日本侵略者 还在继续顽抗。为准备决战,日本大本营于1945年1月制定出《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 纲》,不仅规定陆海军的作战方针任务,而且把日本人民直接投入决战准备。1945年上 半年,中国敌后解放区军民,继1944年春、夏、秋季攻势作战后,又发起1945年春、夏 季攻势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迫使其退守主要交通线、重要城市和沿海地区。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无 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掷下两 颗原子弹,给日本以巨大打击。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同时宣布参加《波茨坦公 告》,9日,100余万苏军从北、东、西三个方向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同一 天,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军民立即展开全面大反攻,解 放了大片国土。在中国、苏联、亚洲各国以及美、英等盟国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日军迅 即崩溃。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日本侵华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上看,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的是追求 侵略扩张、奴役他国人民的非正义战争,“多行不义必自毙”是造成它战争失败的根本 原因。日本军国主义自以为倚仗几百万大军就可以为所欲为,岂不知它所进行的不义战 争虽取得一些局部的、暂时的胜利,但在中国人民、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对军国主义 和法西斯的正义斗争和无比强大的力量面前,终究逃脱不掉失败的命运。从经济上看,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难以支持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消耗战争。从军事 上看,军令、军政分离,陆、海并立,使日军在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问题上,常常是政 出多门,各行其是;战略目标脱离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一味追求扩大战线,作战指挥 呆板、僵化,缺乏灵活性; 迷信“天皇神威”和精神力量,骄兵思想恶性膨胀;军事思想落后等等。 而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之所以能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 倡导建立并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全国性抗战,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及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第二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 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包括国民党内的广大爱国人士和官兵,以及海外侨胞,特别是广大 工农兵的英勇牺牲、团结奋战;第三是由于敌后解放区军民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正确 路线、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原则,抗击敌军主力,担负了抗击侵华日军的大部和几乎全 部伪军的重担; 第四是由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百余年 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彻底粉碎了日本帝 国主义的狂妄企图,不仅为中国自身的独立解放,而且为世界进步人类的反法西斯正义 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