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亚历山大东征简介、时间、背景、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亚历山大称“大帝”后,靠武力夺得的政权并不稳固,边境动乱,而帝国东部尚待征服。为了扫荡波斯帝国境内的残敌,全力巩固整个大帝国,亚历山大决定继续东征至波斯东部和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330年深秋,亚历山大首先征服里海地区,肃清残部,第二年春天,他率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巴克特里亚地区,并建立亚历山大城,作为继续东进的据点。接着,马其顿军又经粟特的皇城撒马尔罕,进抵锡尔河,消灭了当地“骑兵游击队”和当地部落首领斯皮塔米斯率领的反抗大军,巩固和保卫了新建的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大帝出征随着东北边疆的平定和军事改革的推进,亚历山大的野心随之膨胀,矛头又指向了印度河流域,决心把远征东方的计划推向新阶段。公元前327年春,亚历山大率领约3万人的步兵、骑兵远征印度。征服奥托斯班那以后,马其顿军继续向南,渡过印度河,取道坦叉始罗,到达布克法拉城。沿途许多部落纷纷派代表前往迎接,愿意结成同盟,并派兵助战。亚历山大乘机改组了骑兵队伍,把近卫骑兵分为7个旅,重新任免指挥官。之后又率军向赫达斯庇河推进。
    此时,在赫达斯庇河的对岸,集结了印度军骑兵4000人,步兵3万人,战车300辆以及200头战象。印度王波鲁斯亲自坐阵,沿河设防,决定阻挡马其顿军向印度进军。亚历山大得悉,立即派人回印度河调运船只,他自己则率领2万名步兵,5000骑兵和5000名印度同盟军继续前进。
    公元前326年6月初,马其顿军队到达赫斯庇河。亚历山大首先派使节向印度王波鲁斯发出通牒,要求他放弃阻击,亲自向亚历山大表示臣服,结果遭到波鲁斯的坚决拒绝。印度军队隔岸严加设防,分兵把守,戒备森严。但亚历山大亲自指挥,巧设妙计,最后还是抢渡成功。面对步步进逼的马其顿大军,波鲁斯决定派他的儿子率领2000骑兵和120辆战车前去迎战。
    印度军赶来时,亚历山大带领骑兵猛扑,印军猝不及防,最终波鲁斯的儿子和400名士兵阵亡,其余人被俘。波鲁斯得知消息后,以全部兵力向亚历山大进军。此时,波鲁斯虽知道马其顿留守大本营的另一支牵制部队正在渡河,但他认为这不是主力,只留下几只战象和少数兵力驻守营地,主力则准备跟亚历山大率领的主力决一死战。
    波鲁斯选择了一个平坦而又坚硬的地形,将3600名骑兵、3万名步兵和180辆战车、200头战象摆成战斗队形。其展开的阵势是:阵线第一列是战象,每头战象之间相隔3米,战象的后面由步兵构成第二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阻挡骑兵的冲击,因为马一见战象就惊慌乱跑;另一方面步兵填补大象之间的空隙,如果敌步兵冲进大象的空隙中,不但大象可以转身践踏他们,而且也能受到后排步兵的阻击。此外,战象的两翼部署了步兵,步兵阵线的两端又部署骑兵,骑兵的前面还摆有战车。整个计划是,中央以战象为核心,形成强大的防御力量,两翼以骑兵为主体展开突击。
    亚历山大看到印度军开始展开阵势,就立即命令骑兵停止前进,就地休息恢复体力,等待步兵到达。亚历山大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骑兵,而印度军中央力量强大,不易突破,两翼骑兵也旗鼓相当,唯一办法是调开敌人,打乱阵势,乱中取胜。最后亚历山大决定,由他亲自率领大部骑兵向敌人左翼斜进,以攻击波鲁斯的左侧翼另一部分骑兵部署在左翼,暂时按兵不动,等待左翼战斗展开,印度骑兵全部投入战斗后,再迅速插到敌人背后,和步兵方阵一起投入战斗。
    亚历山大大帝与波鲁斯战斗开始后,亚历山大率领约1000名马上弓箭手向印度军左翼斜进,印度军难以招架马其顿军的排箭和马匹的冲撞,部署立刻被打乱。混乱之际,亚历山大近卫骑兵飞奔敌军左翼进行猛烈冲击。波鲁斯急忙抽调右翼骑兵前来支援,迎击亚历山大的冲锋。马其顿军左翼看到印度骑兵全部投入战斗,便乘机插向印度军右翼的后侧。波鲁斯见此,立即改变计划,以较强的力量对付马其顿右翼,其余兵力则集中对抗马其顿军左翼骑兵。这样,波鲁斯的计划被亚历山大的行动全盘打乱了。印度军被迫分兵两线,亚历山大抓住这个机会发动攻击。印度军正面兵力难以抵挡,急忙向中央战象的阵线上退却。战象则立即向前迎击马其顿骑兵,早已准备好的马其顿方阵也奋勇向前,骑兵乘机后撤。他们把战象和驭手包围起来,从四面八方向他们投枪射箭。
    战场越缩越小,双方混杂在一起。被挤在中间的战象胡乱冲撞,不管是敌是友都受到践踏和破坏。最后,战象精疲力竭,无力冲撞,就自动后撤。马其顿骑兵乘机把印度军全线包围起来,马其顿方阵把盾牌连接起来,组成密集队形,紧紧地向他们压过来,印度军遭到惨重损失,只有少数人从马其顿骑兵的空隙中逃了出去。作为牵制力量的马其顿军适时赶来,接替了已经疲劳的马其顿军,担负追击印度士兵的任务,继续大量杀伤印度士兵。战斗中,波鲁斯虽然伤痕累累,但仍然坚持苦战,直到最后因失血过多,才被迫放下武器。
    这一战,印度步兵阵亡2万人,骑兵损失3000人,战车全部被毁,幸存的战象全被俘获。波鲁斯的两个儿子、本地区的总督以及其他指挥官也几乎全被打死。而马其顿军队阵亡的骑兵仅300人,步兵700人。
    赫达斯庇战役结束后,亚历山大没有因此吞并波鲁斯统治的印度,印度的王权仍交给了波鲁斯,侵占的部分土地也如数交还。
    公元前326年深秋,马其顿军队离开赫达斯庇河,向南攻陷桑加拉,接着准备抵达希发西斯河,以安定整个东疆。但此时,军中疫病流行,长期征战,使得他们疲惫不堪,纷纷要求不再远征,最后,亚历山大不得不决定停止东征并撤军。公元前32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队回到新都巴比伦,结束了长达十年的东征。
    【战争简评】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亚历山大东征属于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文化开拓者。他在东征期间,沿途收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后来送给他的老师亚里斯多德做研究。此外,他又在所征服的地区先后建立70余个城市,作为工商业和文化中心。
    东征以前,亚历山大一直认为波斯人是一个野蛮种族,但是进兵小亚细亚后,他完全被波斯人高度发达的东方文化所征服。为了巩固和发展他的帝国,他以发布命令的形式要求部下同亚洲女子成亲,还鼓励马其顿人、希腊人在东方选择配偶。虽然亚历山大的东西同化政策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死后,西亚奴隶制关系高度发展,工商业繁荣起来;文化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
    亚历山大的东征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但是对沟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从军事艺术角度上看,他善于选择正确战略方向,精妙地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以及他的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都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不愧为一个杰出的远征统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