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鸿基的事业一日千里,到1972年,公司售出的房产总价值达到5亿多港元,几乎是当初“三剑客”投资的20倍。 随着资本的雄厚,“三剑客”都有了独自闯天下的力量,已没有必要再在一起打江山。冯景禧和李兆基先后放弃了房地产业,只留下对此情有独钟的郭德胜。 1969年11月,正当香港房地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新鸿基企业公司的房地产生意一派兴盛之际,冯景禧却出人意料地卖掉了他的大部分股份,正式建立了他个人的“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商界,最难经营的就是证券生意,人们形容这门新兴的金融事业经营者,是“一分钟之间成伟人或是成乞丐”。放弃自己驾轻就熟的行业去干冒险生意,更是商家的大忌。然而冯景禧却另有见解,他说:“你认为自己喜欢干,而且能够干好,与原来的事业相比更有诱惑力,社会条件又允许,那么就不要徘徊,不要过多考虑得失!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原动力;如果注入你的辛勤,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同时,只要你认识到怎样处事,应付好各种人际关系,那你就成功了!” 香港的股票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些新成立的公司就已向市民发行股票,筹集所需的开办资金。战后,工商业迅速恢复而且日趋繁荣,股票发行更成为公司企业扩充业务的重要手段。同时,广大市民在日益沉重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也被迫以购买股票来投资生利和保持币值。冯景禧早就对证券交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认真钻研证券业务,认为证券交易在香港有着十分诱人的美好前景。 自从新鸿基证券公司开业后,冯景禧便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钟爱的事业。证券交易瞬息万变,香港最着名的远东证券交易所,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参谋部还紧张。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张6平方米的椭圆形办公桌,桌上有20多部电话机。电子电话屏幕上每秒钟都在呼叫,工作人员几乎没有请示和思考的余地,必须随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知识渊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中、青年人。冯景禧当然熟知这一切奥秘。但他在经营证券业务时,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代客买卖股票刻意追求证券业务的大众化和普通化。用他的说法,叫做“渔翁撒网”法。别的证券公司都把服务重心放在大客户身上,新鸿基证券公司却处处为散户、小户着想。社会上千千万万中、小资产拥有者,从管理职员、产业工人到出租车司机、女佣人,都成了新鸿基证券公司的常客;不管买卖的金额如何小,冯景禧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服务态度热情而诚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冯景禧准了一条,那就是广大劳动阶层和中、小资产者毕竟是社会组织的基石,大量散户、小户的聚合,就足以汇合成一条冲决一切障碍的巨大洪流。果然,新鸿基证券公司的业务金额飞速增长,很快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上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足以左右香港股票价格的变动!冯景禧因此成了证券交易市场中的“大哥大”,被人誉为“证券交易大王”、“股坛教父”。谁也不敢小看他。 冯景禧早就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他本人对香港和国外股票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有“活字典”的美称。他非常注重积累、储存市场信息,新鸿某大厦四十几层的办公室内,装备有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他的部下必须每天3次向他提供世界各主要市场的最新信息。由于掌握市场信息敏捷准确,他对外汇、黄金、股票、期货等价格的变动都能做出可信度较高的预测。这也是他在证券交易中从不失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股票市场变幻莫测,有人说,在一昼夜的1440分钟里,股市有可能出现8640种变化!为了帮助千千万万的客户,特别是中、小客户了解瞬息万变的股市行情,新鸿基公司成为香港唯一一家免费提供中文调查资料的经纪行。公司先后出版了《每日经济简讯》、《投资分析》、《公司业绩报告》、《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资料》、《美国股票通讯》、《美国商品期货》、《期货市场通讯》、《黄金报告》等大量资料,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指导和咨询,适应了不同投资者不同层次的需要。这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和赞赏,新鸿基的业务也就日益红火!据行家估计,新鸿基证券公司经营了香港四分之一的股票买卖!1970年,新鸿基证券公司的盈利只有70万港元,但到了10年之后,它的年利润超过了亿元! 冯景禧为了使他的公司有更大的发展,又在国外寻找合作伙伴,要把他的公司变成一个国际性的金融服务机构。他首先找到了法国的百利达银行。百利达银行是法国最大的工业银行集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法国的财政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百利达帮助新鸿基在欧洲发展业务,而新鸿基也帮助百利达进入亚洲。接着,冯景禧与美国梅林集团的布鲁格博士接上头。梅林集团是世界50家大公司之一,业务范围涉及石油开采、机械制造、证券经营等方面。中、美两位富豪初次见面,就谈得十分投机,仅仅用了45分钟,就达成了一致协议,决定成立特别工作小组,研究具体的合作方案。后来,美国梅林公司以高于市价38%的价格,购人新鸿基集团的部分股权,交易的结果,冯景禧获利达8200万美元;而新鸿基购买了170万股梅林集团的股票,成为梅林集团最大的个人股票持有者。冯景禧把这次成功形象地称为“45分钟架起一座洲际大桥”。 这样,亚洲的新鸿基、欧洲的百利达、美洲的梅林三大财团,密切合作,互相支持,成为世界金融界极富实力的“铁三角”! 1982年,香港政府鉴于新鸿基集团的业务状况,批准成立新鸿基银行,并发给营业执照。这是自60年代以来,香港第一家获准成立的本地银行!新鸿基银行在香港等地设有16个分行,总资产达42亿港元,实力相当雄厚。这年7月,冯景禧应邀参加香港大学的同学会,在会上,他兴奋地谈到自己的打算,他说:“我冯景禧天生是忙碌的命,不会就此止步,安于现状。今后,我要脚踏香港,背靠大陆,面向太平洋,放眼全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