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以三里河为中心兴建了各大部委的办公地。随后各个机关大院也相继建成。这里也成了新北京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由此形成的大院文化独具的魅力。 在各机关大院中,计委大院很有代表性。 大院的整体布局是学习了苏联街坊式住宅的“合围布局”一个大的街坊为中心,七个小的“双周边”式街坊错落有致地四面围绕,把整个大院分割出若干个自然的小院落,非常别致且有特色。 所有的宿舍楼,每个单元里都建有厨房、卫生间和阳台,并配备了暖气和上下水设施。四层的宿舍楼除了厨房更宽大外,还加了间浴室。像这样功能如此完善的住宅,比起北京的四合院住房,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城为数不多的豪华住宅了。 大院中的宿舍楼是按干部的级别分配的:科级、处级干部可以分到一套二居室,副局级以上的干部可以分到一套三居室或四居室,并还可配一套一大二小的沙发。正局级以上的干部家中还可安装一部电话。那个年代电话并不普及,家中若有电话,几乎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大院里有食堂、粮店、百货公司、公共澡堂,还有邮局、招待所……应有尽有,如同一个小城市。有人开玩笑地说:差个“火葬场”就齐全了。人们不用出院,生活问题就基本得以解决,十分便利。 计委大院住着近两千多名机关干部,这些干部中有中共建党初期就从事革命工作的资深老党员,有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有八年抗战的新四军和老八路,有在黑山沃土抗击日寇13年的抗联老战士,还有从朝鲜战场下来的中、高级指挥员这些曾经战功那么显赫的干部,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革命史诗,每个家庭都有着一段故事,那故事有的非常动人、曲折,甚至异常的悲壮和传奇…… 几十年中,从大院陆续走出过21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200多位部长、副部长。全国顶尖级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马洪、吴敬琏都出自这个大院,从这里出来的局长和处长们更是多不可数。更让计委大院自豪和骄傲、并引以为荣的是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自这个大院,如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国务委员陈慕华副总理,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宋平。 这些领袖人物,曾经是那么平凡和近距离的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就像我们当中的一员。开始,人们并没有太注意,直到许多年后才突然惊奇的发现:在我们周围竟有那么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这些“大人物”中数朱镕基在大院里住的时间最长,也最为大院人所熟悉和了解。 朱镕基清华毕业后,先去了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工作。1952年进京到国家计委,成为了当时最具有潜力和前途的年轻干部,并举家搬进了计委大院。在这个大院中,他生活了二十三个春秋。朱镕基总理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夫人劳安贤惠、朴实善良,为人从不张扬,并且精通四国语言。他们的一儿一女,小时候都在“中古友谊小学”就读,听说他们长大后都很争气,事业都很有成就。 在计委大院生活期间,朱镕基一家十分低调。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身材高大的朱镕基夹着大黑皮包匆匆步行去办公大楼上班。晚上,经常能碰到他和夫人劳安说笑着在大院里散步。中古小学开家长会时,可以见到他以家长身份在那里侃侃而谈;在食堂打饭,可以看到他和正在排队打饭的同事们打个哈哈,说个笑话。有时还可见到他挎着个篮子去买菜,甚至和卖菜的人在那里砍砍价。在机关联欢会上,他还会大大方方的为大家清唱一段字正腔圆的京剧。 在大院里,无处不留着这位两道浓眉不怒而威的总理的深深印记。去年,当年生活在计委大院的孩子们举办联谊会,寻找童年美好的记忆。会上用幻灯放出一张朱镕基年轻时期和机关同事们一起在颐和园留影的巨幅照片,片头题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共和国总理从这里走来。细看,照片里别的大人和几个孩子都在看着镜头,只有朱镕基一人抬着头,深沉的凝望着别的地方。这时,联谊会的主持故意停顿一下,然后一指照片煞有介事地调侃道:“大家看,我们总理那时候就盯着中南海呐!” 也许只有这个大院的孩子们才敢这样没大没小的“造次”,因为他们没有把朱镕基当外人,他们对他是那么的熟悉和敬爱。在孩子们眼里,这位共和国的总理是他们父母曾经的同事或好朋友;是他们天天都能见到的左邻右舍;是他们整天都喊着叔叔、伯伯的十分亲近的人。 朱镕基已从大院搬走了许多年,听说他身居高位后,还来过大院好几次,看望朋友和邻居。看来这位总理的“大院情结”竟也是如此的如影随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