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禁忌:不能说节日快乐,登高原是避凶气 重阳节最重要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这里面其实有着与现今说法完全迥异的含义。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的生命力极其脆弱,认识能力也受到限制,只能从某些片面局部的经验中积累所谓知识。如果得到了某种重复性,就被认证为规律,这些规律就成为禁忌而规范人们的生活。某些节日的形成和这些禁忌认知有着某种联系,其中之一就是对于奇数的禁忌。 在粗知数字的时期,人们从月亮的圆缺了解到十二个月为一年的时间概念。但是,在数字的排列上,人们认同了偶数而忌讳奇数。对偶数的认同首先来自于人对自身的感受,人的肢体是对称的,两只手可以协同劳作,两条腿可以交替行走,两只眼睛可以看清楚事物,否则视为肢体不全,不全也就是畸形,畸形的生活能力大大减弱,人从最本质意义上对于不对偶的事物有了某种惧怕。其次人们从生活习惯中认同了对称,筷子成双可以夹起食物,双木为林,二人成家,生活的需要与繁衍都需要偶数。人们常说,“双桥好走,独木难行”、“孤掌难鸣”,从身体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偶数和吉利、顺畅相联系,偶数也被称为吉数。在传统之中,喜庆之时所采用的数字,无论是成婚的日子,还是送礼的数字都要取偶数,称为好事成双。相反,不偶为奇,它和偶的吉利相反,是凶恶、坎坷的代词。不吉的观念同样来自于感觉,也是生活之中对于孤单、畸形不便利的总结。数有奇偶之分,偶数表示运气好,因而数又代表了人的命运。“李广不封缘数奇”,数奇则是不走运的另一种说法。 这一数字观念在古代漫长的时期是通行的,人们把它用在一年时间的排列上,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的现象,一方面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奇数六个偶数,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节日。另一方面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集中在奇数上,它们分别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数日数奇奇相逢。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我们传统的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规的节日。三月三是沐浴节,接着就是清明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九月九是重阳节。十作为从头开始,已经是数字的结束,后面的也不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可见,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数之上,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 奇数又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九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这一天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吃蟹。登高是本质意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这就是躲避,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相传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传说里有生动的描绘,道士费长房告诫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办,晚上回来见家里的猪羊都已死去。这个故事形象地说出了重阳节的禁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