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http://www.newdu.com 2017-11-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欧雅 参加讨论

 


    2005年11月27日,应俄罗斯联邦楚瓦什共和国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盛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余太山、副主任李锦绣两位教授动身前往楚瓦什参加人文所建所75周年庆典暨专题学术会议——“人文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开始了为期8天的俄罗斯之行。
    楚瓦什共和国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东部、伏尔加河中游,是俄联邦21个民族自治共和国之一,成立于1925年,其前身为1920年成立的楚瓦什自治州。楚瓦什是当今俄国的第五大民族,人口总数约164万。据现有资料,该民族起源可追溯到伏尔加保加尔人,伏尔加保加尔国为蒙古人所灭后,原保加尔国的土地纳入喀山汗国版图,保加尔人与当地乌戈尔人混居,衍生出一支保加尔—苏瓦尔人,约15世纪楚瓦什族在此基础上产生,楚瓦什民族的得名亦源于苏瓦尔。
    楚瓦什首府切博克萨雷市座落在伏尔加河岸边,离莫斯科约800公里。28日晚上8点多,余太山、李锦绣及在莫斯科大学作访问学者的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伍宇星博士和楚瓦什人文所邀请的翻译一行四人乘火车离开莫斯科,12小时后,中国代表团在纷飞的雪花中抵达切博克萨雷。楚瓦什会议工作人员和两名身着民族服装的年轻姑娘手捧面包和啤酒伫立在冷风中,于车厢出口处迎候。这出乎意外的热烈欢迎,让风尘仆仆的客人忘记了呼啸的北风和遍地冰雪。客人们逐一品尝远近闻名的楚瓦什面包和啤酒,完成了这个隆重的欢迎仪式。
    约13时,在和与会贵宾级同行一起正襟危坐地吃完俄式大餐后,中国代表团开赴本次会议最隆重的的现场——共和国政府大楼会议厅。厅外走廊上已是人头攒动,中国代表团被安排在主席台就坐。在通往主席台的入口外,余教授与人文所所长亲切交谈的场面被一次次摄入镜头。楚瓦什文化部部长和总统一前一后来到代表团前,余教授等适时递上准备好的礼物——余、李两位教授的著作和茶叶,总统先生欣然接受,并称学术著作是学者能提供的最好礼物。一时间,闪光灯此起彼伏。
    在工作人员的簇拥下中国代表团与总统等人步入会场,全场起立,掌声雷动。就座后,大会主席、人文所所长宣布会议开始,主席台下一排身着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用楚瓦什语高唱国歌(根据俄联邦宪法,各自治共和国有权拥有自己的国歌国旗和国徽以及除俄语之外第二官方语言——当地民族语言)。歌毕,总统费多罗夫先生致辞,对人文所75年来的科研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给人文所颁发共和国奖。深受鼓舞的人文所所长格里高利耶夫博士随即作了长达半个小时的题为《楚瓦什人文科学的中心:渊源、经验与问题》的报告,总结了楚瓦什人文所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指出楚瓦什民族起源及其发展的理论问题更是人文所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呼吁恳请与会者尤其是中国学者的合作协助。国立楚瓦什大学中古及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季米特里耶夫博士也就 “人文所在楚瓦什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做了讲话。
    紧接其后的是大会第一个学术报告——余太山教授的《匈奴与Huns同族论质疑》。余教授的论文从语言学、中国史料的记载、考古发现、人种学等多方面,详细考证了中国史料中匈奴与西文史料中的Huns的关系,指出中国史料中匈奴为操印欧语的欧罗巴种,而Huns是操阿尔泰语的蒙古利亚种,Huns主要是西迁的鲜卑,他们西迁时,可能象嚈哒、悦般一样,假匈奴之名而已。他还提交了另外一篇论文《柔然与阿瓦尔同族论质疑》,阐述主要见于拜占庭史籍中的阿瓦尔(Abaroi,Avari,Avares)即中国史籍中的悦般。由于时间限制,余教授只能就第一篇论文提纲挈领地说出自己的主要结论,伍宇星博士地道而准确的俄语翻译让听众清楚了:把中国史料中所指的匈奴与西文史料中的Huns等同起来至今仍无可靠证据。从会后的反响看,余教授的这一中心结论完全得到与会同行的认可。接下来,来自俄国教育科学院、喀山国立音乐学院、摩尔多维亚共和国人文研究所、鞑靼百科全书研究所、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俄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与会代表分别做了简短发言。
    当大会主席宣布会议结束,时针已指向下午6点半。中国代表团在听众陆续散去的会议大厅里作为一道风景与数个代表团合影留念方跟随大部队前往政府大楼食堂集体晚餐。在满布各种冷盘、大小酒杯、各式酒类的由餐桌拼成的三张长桌的前后左右,与会者各就各位,主持人指挥乐队奏起了餐前曲,杯光盏影中政府要员、人文所负责人和与会兄弟单位代表纷纷发表祝酒词,一派热闹景象。李锦绣教授代表中国代表团用英语致辞,感谢楚瓦什人民的热情接待,表达了中俄两国学者共同合作、推进对楚瓦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研究的愿望,赢得满堂喝彩。9点多,晚宴结束,格里高利耶夫及其助手随同中国代表团回到宾馆,与同住一层的俄国科学院历史所俄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果鲁别夫先生一起挤坐在余教授的房间里海阔天空,中心话题仍不离合作挖掘楚瓦什民族起源的史料。夜深话别。
    30日,中国代表团来到设在人文所会议室的分会场,参加“区域人文科学的历史与现状、任务与前景”圆桌会议。甫一进场,他们即被团团围住,有的赠送学术著作,希望加强联系;有的替朋友送上其自编油印的楚俄、楚汉等字典,盼望得到指教;有的请求寻找有关鞑靼人的中文文献……不一而足,令人应接不暇。
    圆桌会议以李锦绣教授“有关Bulgals族源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为开端。李教授的结论是,Bulgars为由东、西Huns或Utigur、Kutrigurs融合而成,直至五世纪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才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部落联盟,是Huns诸部之一。而Huns如果由鲜卑各部落组成的话,Bulgar很可能是鲜卑部落之一“步六孤”或“步鹿根”。
    由于楚瓦什民族起源与保加尔人有着密切联系,李教授会前提交的发言提纲早引起楚瓦什同行的特别关注,当日早上,工作人员即转交了两位楚瓦什资深专家针对发言提纲撰写的评论(落款分别为11月17日和18日)。其中,楚瓦什功勋科学家、语文学博士、长期从事突厥学特别是楚瓦什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叶戈尔教授对楚瓦什学者在古保加尔民族起源和民族史研究方面的不足给予了尖锐批评,充分肯定李教授对保加尔部族早期历史的关注及其对相关中国史料的整理,并对该论文提纲逐条评说,其中的第十条使之产生了浓厚兴趣。毕竟,俄国的中文文献研究还存在太多的空白,李教授提出的保加尔人与中文文献中提到的步六孤、步鹿根等鲜卑部落同源的假说无疑令他们耳目一新。叶戈尔教授诚挚地表达了对作者的感激,建议作者将大纲充实成文并在条件成熟时组织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季米特里耶夫教授婉转批评了作者不熟悉苏联众多学者对伏尔加中游地区历史的研究成果,认为大纲最可贵之处在于指出保加尔人的祖先可能是鲜卑部族,对大纲中引用的“代北步鹿孤氏,后改为步氏,亦作步鹿根氏”一句大感兴趣,然而季教授却对“代北”一词不甚了了,理解为“北迁(的步鹿孤部落)”,可见语言依然是横亘在中俄学者正常交流之路上的障碍。
    会议进行中,主席台上的余教授被楚瓦什电视台从会议室请出去接受了采访,被追问中文文献中关于楚瓦什民族祖先的记载。余先生答曰:目前为止,就其现有研究成果可以肯定的是,中文文献存在着有关楚瓦什民族祖先的蛛丝马迹,他们可能是当时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国为邻的一个部落民族,但把这些蛛丝马迹串联起来尚需时日,更需要两国甚至世界各国学者跨学科合作才能得出更可信的结论。同时余教授声明,这只是他一家之言。但显然,楚瓦什民族的祖先至少曾是中国的邻居这一假设深得楚瓦什人认同,在与普通楚瓦什人短短不到两天时间的接触中,中国代表团已经感受到那种前世近邻的亲切。
    离开摄像机回到会议室,会议议题转移到讨论与中国学者合作展开楚瓦什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上,主持人总结了几个人的发言,提出互派进修生、交换学术著作、合办学术会议、甚至在线网络形式的学术会议的建议,当场向中国学者请求支援中国出版的民族地图。圆桌会议结束后,余、李两位教授又一次被热情的同行围住,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得突围出来。
    在人文所的办公室,格里高利耶夫先生抓紧时间签署了历史所与人文所的合作协议。余教授转交了历史所送给人文所的礼物,由历史所江晓涛书写的条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书法条幅当即被挂在墙上。
    接着,中国代表团来到国立圣彼得堡工程经济大学在切博克萨雷的分校——旅游服务学院。院长尼基廷和副院长安德罗诺夫先生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外语教研室主任、一位优雅的女士则重点推荐中国俱乐部,它是该学院学生的一个自发组织。为了让学生在了解语言故乡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掌握该门语言,外语教研室帮助学生成立相应语言国的俱乐部,主办与该语言文化相关的活动。由于缺乏教师,学校一直未能开设中文,但教研室贴出成立中国俱乐部的启事后受到踊跃追捧,目前已经成为人数最多的俱乐部,也已举办多次活动。
    时间紧迫,大家跟随教研室主任来到俱乐部所在地——一个10平米左右的房间,里面密密麻麻地挤了好几排学生。只听得整齐的一声“您好”,发音有些怪异,事后方知孩子们是按照俄语音译自学的,而墙上所贴“欢迎”等字也是他们依样一笔一划地“画”出来的。前排女生一人一句汇报了中国俱乐部的情况,院长提醒他们可以提问题,一个女生马上请求帮助联系笔友,说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另一个则希望能支持中文教师,让他们早日学上中文。前者自然没问题,后者余、李教授等只能叹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教研室主任招呼学生准备下面的节目,中国代表团在食堂匆匆吃完午餐又回到院长办公室。三个女生在录音机的伴奏下表演了一段扇舞,另一组女生则用俄语发音拼出的中文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从旅游学院出来天色已晚,雪下得更大了,在苍茫夜色中,远远可以望见向往已久的伏尔加河。在这个内陆欧亚西界,中国代表团没时间过多逗留,随即赶往比丘林博物馆。
    比丘林(1777-1853)为楚瓦什人,曾任俄国东正教驻华使团团长,在中国生活十多年,具有浓厚的中国情结。据说他回到彼得堡后常常以“我们中国人如何”,来驳斥时人对中国的不实之辞。比丘林著作等身,是俄国汉学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是楚瓦什人民的骄傲。人文所楼前身着清式长袍的比丘林塑像上方刻有四个中文大字:“历经百年”,彰显楚瓦什人对一代大师的景仰。
    在博物馆立放着比丘林半身塑像的前厅里,主人的热情迎面扑来:一群身着楚瓦什民族盛装的妇女在一老一少手风琴师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有朋自远方来的欣喜发自内心,亦溢于言表。一群小学生随后也在老师带领下前来参观,见到来自比丘林喜爱的国度的客人,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索要签名,连他们的老师也递上一张明信片。盛情之下,余教授在博物馆留言簿上龙飞凤舞地展示中国书法和诗词的曼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楚瓦什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因此对中国有着极其深切亲近的感情。他们的学者在困难的情况下,孜孜不倦学习研究中文,编辑一本本中、俄、楚语字典;在他们的研究中,楚瓦什服饰图案上和中国的相同、语词发音上和中文的相近,都令他们欣喜若狂,无限自豪。远在万里的中国,是他们心中的根。中国代表团的每一个人都深深体味到楚瓦什人民对中国那种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此联,脍炙人口,没想到在千余年之后,又成了万里之外的楚瓦什人民和中国之间源远流长的真挚感情的写照。
    意犹未尽,但火车出发时刻近在眼前。中国代表团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感动,离开了楚瓦什。
    在格里高利耶夫先生陪同下,中国代表团继续在莫斯科访问。他們会见了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艺术系教授、专攻中亚民族服装史的谢尔盖·雅岑科博士,获其赠送《古代伊朗地区的艺术和文化》、《古代和中古早期的新疆》第四卷等宝贵专著多种,并讨论了阿芙拉西阿卜“大使出行图”壁画中的服饰。又由雅岑科博士介绍,拜访了中亚史研究的泰斗——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李特文斯基教授。面对着第一次在家里接待的中国客人,82岁高龄的李特文斯基教授在赠书之后,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贵霜、塞种、中亚考古研究等等,而研究伊斯兰钱币的李夫人则提出了中俄学者的合作计划。中国代表团也访问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获其中国部赠送的《中国社会与国家》多本,访问了俄国历史研究所,参观了国家博物馆、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等。
    

在参观访问的休息时间,格里高利耶夫先生多次谈到历史所与楚瓦什合作研究楚瓦什族源的计划,余教授总结指出:“Chuvash族源问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
    

1 考古学研究:整理现有的Chuvash人乃至Bulgar人的考古材料,尤其是体质人类学数据。不仅是Chuvash国内的资料,也包括Chuvash祖先迁徙路线沿途的出土数据。除整理现有材料外,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新的挖掘。
    

2 历史语言学研究:主要是Chuvash语和东方阿尔泰语系各语族的比较研究。尤其注意Chuvash人祖先在欧洲出现的早期的语言材料,及其在东方可能的祖先匈奴、鲜卑等的语言材料。
    

3 文献学研究:主要从汉文资料追溯。从现有假说(匈奴说、鲜卑说)着手,结合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缩小范围。
    

4 遗传学研究:在以上三项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明确目标,进行DNA标本的采集和比对。尤其注意古代Chuvash人和古代匈奴、鲜卑人DNA标本的收集。另外,如果Bulgar人是鲜卑人之一种,则今天陆姓、步姓后裔的DNA标本也在甄别和采集之列。
    此外,其它如服饰、音乐、舞蹈、习俗、宗教等比较研究也可以作为佐证。但主要是以上四个方面。”
    余教授的长远设想和计划,得到了格里高利耶夫先生的高度赞同。双方也商议了具体合作步骤,今后几年的工作进程等。
    带着楚瓦什人民的深情厚意,带着俄国学者赠送的沉重的学术著作,也带着沉甸甸的合作研究任务,12月5日晚,余、李教授离开了漫天飞雪的莫斯科,返回北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