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随笔 >

学术需要用心“养”

http://www.newdu.com 2017-11-02 人民日报 张巨成 参加讨论

    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大意是说,如果得到好的养护,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倘若失去养护,没有东西不会消亡。实际上,不仅自然事物,学术同样需要用心“养”。真正有水平、有思想的学术,都是通过日就月将的积累逐步养成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尤其离不开“养”。
    养性。儒家把修身养性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中庸》有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说明,养性是做学问的根基。学术养成,首要的是诚意正心,端正治学态度。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者应净化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不断求索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品性高洁的人,这样才可能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学问。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说“好名乃学者之病”,清朝思想家章学诚亦说“好名之甚,必坏心术”,这些话在当今仍有警示意义。“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志之媒。”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争名者未必得名,夺利者未必获利。在名利得失上保持平常心,看得淡一些,就不会失去平衡摔跟头,就能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将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学术钻研上。学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就难以抵挡名利诱惑,甚至主动追名逐利,这难免会影响学术品质。目前,一些学者学风浮躁,有的甚至缺乏学术诚信、违反学术规范,致使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养性功夫。古人以煮药譬喻读书,先用猛火煮开,再以慢火养之,药效就会慢慢熬出来。学术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历史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最笨的方法往往最有效。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而0.99的365次方只约等于0.03。这足以说明,点滴努力的慢工,可以累积惊人的成绩。近代学者杨树达将其书斋命名为“积微居”。在那里,一张张学术资料卡片如百川汇海,最终融汇成为一部部传世佳作。静心做人、久久为功是朴素的方法论,也是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先进思想倡导者、学术研究开拓者的重要启示。
    养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浩然之气的民族。浩然之气的鲜明特点是“至大至刚”,至大是因为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至刚是因为能和而不流、坚守气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人讲“文以气为主”“为文必在养气”,生动的气韵是一篇文章的精神所在,“无气则积字焉而已”,无“气”也就没有生命力。铁肩担道义是妙手著文章的基础,有浩然之气才有浩然之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文章穿越时代、穿透人心,靠的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浩然之气。所谓“修辞立其诚”,作文需要人付出一生真诚的努力。当今的学术养成,同样需要养气。一些学者写文章,不考虑“气”的问题,许多论著有文无“气”,只是各种知识的简单堆砌,读后不能给人留下印象,更无法让人受到感染。提倡和鼓励学者养气,需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学术成果的筛选、鉴别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术研究的“指挥棒”。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总体上呈现从主观定性向客观定量发展的趋势,对促进学术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激发研究人员的学术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学术评价不是“记工分”,现有学术评价体系过于西化、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容易引发学术研究功利化,导致研究人员重量轻质、重载体轻内容、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重短期效应轻长期效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对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建构起扎根中国大地、遵循研究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
    养志。“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学者要涵养志趣,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大学问、真学问是“匡时济俗”“理身、理家、理国、理天下”的学问,是修己安人、经世济民的学问。为做大学问、真学问而撰写的文章,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谈到史学能够而且应该为一般读者做些什么时说,我并不认为历史是为历史学家写的,我一直认为历史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学问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我并不认为诗歌只应由诗人朗诵,也不认为音乐只应由作曲家聆听。如果学术研究超不出学者所在的学术圈,哲学文章和著作只是学者的独白,或至多是少数哲学家的对话,这种学术又有多大意义?1917年,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给老师兼好友黎锦熙写了一封信,分析他对时局和学问的看法:“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立志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本源,寻找“宇宙之真理”,这正是毛泽东同志立志做的大学问、真学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肩负起的时代使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超越自我、超越自己的小圈子,面对社会、面对国家、面对历史甚至面对世界,认真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学术活动全过程,自觉接受优良学风作风、学统道统的滋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