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统治给非洲带来恶果 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殖民统治“互利”,并未体现在英帝国形成和维持统治过程中,也未在英帝国瓦解后出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非洲大陆在摆脱殖民统治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按照美国学者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说法,独立后的非洲发展情况甚至比殖民时期更糟糕。其原因在于殖民统治没有带给非洲“互利性”,而是阻碍了非洲经济发展。如非洲学者艾伯特·阿杜·博阿亨(Albert Adu Boahen)所说,殖民统治给非洲带来了诸多的恶果。 殖民者给非洲带来的直接经济恶果:一是非洲的工业萌芽曾经出现,却被从英帝国其他地区输入的廉价替代品扼杀。同时,非洲人被驱离矿业生产,造成非洲矿业技术的落后。二是殖民当局修建基础设施是为便利掠夺殖民地的自然资源,而不是为促进殖民地发展。这造成大多数非洲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今天仍是非洲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一大障碍。三是殖民者阻碍了非洲大陆内部的贸易。殖民地的贸易流动方向都朝向宗主国。非洲独立后,这一状况未得到改善。 殖民统治还给非洲留下了隐性恶果。第一,殖民者给大多数殖民地播下了农矿业单一经济的种子。首先,每个殖民地被安排生产单一的经济作物,忽视了粮食生产,导致非洲持续发生饥荒,而且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就业和生产效能的提升。其次,对矿业的依赖也造成恶劣后果。为尽可能多的获得外汇,矿产收入优先被投入矿业扩大再生产,产业多元化发展步履维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往往引发社会动荡。 第二,殖民者推行的金融政策也对非洲不发达状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殖民地通货同宗主国通货相捆绑,殖民地外贸所得都流入宗主国,而没有用于非洲的经济发展。外资商业银行和公司也被允许将利润抽离殖民地,而非投资于殖民地。非洲独立后,以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为中心的资金流通方式仍然存在,西方银行分支机构多为现在非洲国家国际融资的主渠道。 第三,新老殖民主义者的掠夺造成非洲社会人才稀缺。殖民统治者建立了强迫劳动制度和流动劳工制度,导致现代产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非洲独立后,一方面非洲发展需要引入大量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非洲本土人员却大量流失到海外,致使人才匮乏的情况日益突出。 阻碍良性经济全球化 为“自利”而非“互利”目的,英帝国选择性开放或关闭部分全球经贸网络,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 西方有学者宣称,英帝国值得肯定的一个方面在于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一说法没有历史依据。英帝国将经济交流转变为以西方为中心,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所以,西方国家只用几十年就完成的工业革命,东方国家却要用数倍的时间,甚至也很难完成。其原因就在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自1880年以来世界原材料的价格跌势不止,而制成品价格则持续上扬。同样数量的原材料所能交换的制成品数量在1938年比1880年时下降了40%……富国和穷国……之间的人均收入之比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宗主国对殖民地经济的垄断,愈发阻碍着殖民地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阻碍作用尤为明显,如利用一战间隙,印度民族工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一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又遭到宗主国商品和资本的冲击。而在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菲尔德豪斯也不得不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刺激殖民地的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的方面几乎没有做什么”。故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是一种对经济全球化的重新塑造,是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平等因素的肃清,是第三世界人民分享经济全球化福利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正是西方殖民者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全球分裂。如马克思所言,资本的集中会对经济全球化形成破坏性影响。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大工业国工人的不断‘过剩’,大大促进了国外移民和把外国变成殖民地,变成宗主国的原料产地”。第三世界人民唯有以独立的国家为基础,才有可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对不平等的国际体系。由此可见,英帝国对殖民地的统治不具有“互利”性,而是具有破坏性、剥削性和阻碍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后英国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政策研究(1945—198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