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2002年5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师生在图们江流域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下白龙旧石器地点,共采集石制品31件,包括有石核、石片、工具三大类,其中工具有18件,可分为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矛形器、钻六类。通过对该地点石制品加工工艺的分析,并与周边旧石器地点文化面貌的比较,推测其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关键词:旧石器;图们江;延边;图们市;下白龙 中图分类号:K871.1.1文献标识码:B 下白龙旧石器地点,位于吉林省延边地区图们市月晴乡南约20华里的图们江左岸的二级阶地上。北距“下白龙墓群(渤海)”约250米;南距白龙村二队600米;东距图们江约800米,并与朝鲜的潼关里和山城区隔江相望,而图们至开山屯公路从遗址东侧穿过。地理坐标为东经129º47′57″,北纬42º47′41″(图一)。 该地点于2002年5月,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师生在图们市博物馆同志的陪同下,对图们江流域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并获得石制品31件,未见动物化石等其它遗物。 1地貌与地层 1.1 地貌概况 吉林省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长白山地)属新华夏系隆起带,构造与山文走向均为北北东—南南西和北东—南西向,普遍存在2~3级夷平面和发育多级河流阶地。该地点位于长白山地东部的图们江中游二级阶地的后缘上,图们江在该段由南向北流过,但由于中国和朝鲜的两岸都有较高的山峰而形成了较窄的河谷,宽约1000米。而左岸有发育的漫滩和一二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江面约7米,而二级阶地高出江面约25米,其海拔高度为135.8米。该地点面向图们江,背靠南岗山,南北是开阔的河谷走廊。 1.2 地层 阶地的前、后缘分别有一处水冲沟,我们对水冲沟的剖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该地点的的地层大致可分四层(图二)。具体情况如下: 1). 耕土层。黑色,厚薄不均,厚度约在5~20厘米之间,地表不见陶片。 2). 黄色亚粘土层。黄色,厚约30-40cm。质粘,紧密。根据采集到的石器品所分布区域内的地表土颜色分析,推测石制品可能出于该层。 3). 角砾层。以小砂砾为主,厚约20-25cm。小的砾径约1厘米左右,个别较大的约20厘米左右,形状均为扁形,小砾径的砂砾磨圆度较好,个别也有带棱角的,中间杂有黄色粘土。 4). 棕黄色亚粘土,土质较黏。厚约50cm,未见底。 2.石制品分类与描述 通过对调查所获的31件石制品的整理与分析,将石制品分为石核、石片、工具三类。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2.1 原料 本次调查所获的石制品的原料种类较多,有安山岩、流纹岩、玄武岩、砂岩、石灰岩、角岩,其中扳岩最多,占58%;安山岩和砂岩分别占9.7%;石灰岩和角岩分别占6.5%;其它原料较少。板岩、砂岩多用于制作工具,其中砂岩多用于制作大型石器。石制品的优质原料比例亦较高,石材硬度较高,多在6º以上,适于制作加工工具。从部分石制品的表面保留的砾石面分析,原料应来源于江边的漫滩上。 2.2 石核 石核3件。原料有玄武岩、板岩、角岩三种。单台面,多以不规则的石块为素材,因此石核形状多为不规则的块状,其中以打制台面为主。石核除TXP.0204外,均保留有部分石皮。石核的剥片方式为锤击法,剥片面上的石片疤比较浅,形状也不甚规则。 TXP.0204,多台面石核。板岩。形状不规则。台面均为打制,石核表面已不见自然面,核体上有两处打击点比较集中的剥片疤,共留有剥片痕7处,剥片痕之间相互打破关系复杂,表明该石核经过多次剥片(图三)。 表 一 石 核 观 察 与 测 量 统 计 器号(TXP.) 石 料 打片方法 长(mm) 宽(mm) 厚(mm) 台 角 台面 重量(g) 0201 玄武岩 锤 击 法 82.5 122 75.5 89º~117º 打制 885 0204 板 岩 锤 击 法 92.5 42.5 34.2 83.5º 打制 119.3 0227 角 岩 锤 击 法 33 42.6 10.8 63º~121º 自然 19.1 2.3 石片 石片 10件。均为锤击石片。其中完整石片3件,断片7件。原料有石灰岩、角岩、板岩、安山岩四种,其中板岩最多占50%,其次是安山岩和硅质灰岩,角岩最少。石片长27.7~74毫米,宽21.2~76.7毫米,厚3.2~22.6毫米,最大石片74×52.5×22.6毫米,最小的石片27.9×21.2×4.5毫米。石片角47º~122.7º,石片角小于80º仅1件,占总数的10%。石片重2.95~91.3克,以10~50克者为多,其次10克以下者,二者占总数的90%,重量大于50克的仅1件。石片台面有自然台面和打制台面两种,打制台面又可分为脊状台面和素台面。打击点清楚的石片有5件。石片劈裂面上各项特征明显程度不同,半锥体明显的有4件,放射线明显的有3件。劈裂面上有再次剥片痕的石片有1件,背面有剥片痕的石片有1件。打片方法均为锤击法。石片背面是全疤的占80%以上。 1)完整石片 3件。其中长大于宽、宽大于长、长宽相近的各1件。石片台面可分为自然台面和打制台面两种。 TXP.0212为自然台面,由于其劈裂面上石片的特征并不多,所以这里对该石片不作介绍。根据打制台面的特征分为两型: A型:素台面。TXP.0225,形状呈长方形。安山岩。台面打制平整。劈裂面,半锥体凸起明显,有同心波和放射线。在近端左上方有一剥离石片后形成的阴痕,其打击点位于台面脊的一侧,剥片阴痕浅凹,阴痕长27、宽56毫米。阴痕将石片的半锥体破坏,因此该石片的半锥体仅存留一小部分。背面有1/2为自然的砾石面,其余为剥片疤,共有六个大的剥片痕(图版壹:2;图四:1)。 B型:有疤台面。TXP.0216,整体近方型。安山岩。台面上有三个由背面向劈裂面打击形成的疤痕。劈裂面上的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浅凸,有一长条形锥疤。背面有一个同向的剥片疤,其长29mm、宽36mm;其余为天然砾石面(图版壹:1;图四:2)。 表 二 石片观察、测量与分类统计 器 号 (TXP.) 石 料 打 片 方 法 长(mm) 宽(mm) 厚(mm) 石片角 台 面 背 腹 分类 台面(mm) 重量(g) 长 宽 0205 硅质灰岩 锤击法 残60.5 残69.1 10 111º 天然 全疤 较平 Ⅲ 47 9.5 33.7 0210 板岩 锤击法 27.7 76.7 9.8 101º 打制 全疤 浅平 Ⅵ 74 16 16.9 0211 硅质灰岩 锤击法 残44 64 10.5 全疤 较平 21.1 0212 板岩 锤击法 34.5 59.5 13.5 88.7º 天然 全疤 较平 Ⅲ 54 14 28.9 0216 安山岩 锤击法 74 52.5 22.6 117.3º 打制 半疤 凸起 V 40 20 91.3 0219 角岩 锤击法 37 残23 3.2 47º 天然 全疤 微凸 Ⅲ 残13.5 3.2 3.3 0224 板岩 锤击法 残27.5 残37.8 4.5 86º 打制 全疤 浅凸 VI 25 4 5.3 0225 安山岩 锤击法 51 54.8 21.8 122.7º 打制 半疤 凸起 V 43 23.2 46 0226 板岩 锤击法 残27.9 21.2 4.5 全疤 浅凸 2.95 0228 板岩 锤击法 残41.5 残34.5 6.5 83º 天然 全疤 较平 Ⅲ 43.5 6.5 12.3 1) 断片 7件。均为横向断裂。根据石片断裂的部位,可以分为近段、中段、远段断片。这7件断片中有3件近段石片、2件中段石片,其余两件很难将其归类。 A型:近段石片。3件。根据台面特征又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 :天然台面。1件。TXP.0228,近长方形。板岩。台面为砾石面。劈裂面上打击点、半锥体、放射线明显,打击点集中,半锥体凸起。背面全疤且较平,石片远端残。 Ab型 :有疤台面。2件。TXP.0210,长条形。板岩。台面经人工打制而成。在台面与劈裂面的夹角处有发育的唇面,推测该断片为软锤打击而成。劈裂面上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浅平,背面全疤,石片远端和两侧皆残(图五)。 B型:中段石片。2件。TXP.0224,近似正方形,板岩,没有打击点和半锥体,劈裂面浅平,背面有3个剥片阴痕,阴痕上隐约可见少量的放射线。石片上下两端断口明显。 2.4工具类型 该地点共发现工具18件,不见第一类工具(天然工具)。 第二类工具(使用石片) 共 3件,均为锤击石片。石片基本完整。石片原料除一件为安山岩外,余者为板岩。其中两件器形较小,另一件则较大。石片角都大于90º。从石片劈裂面的特征分析,剥片方式为锤击法。在石片的远端,均有使用时崩裂的痕迹,其痕迹断断续续大大小小有的相连,但有别于第三类工具。 TXP.0217,双脊台面。台面在剥片前经过人工修理,其上放射线、同心波明显。双脊明显向上凸起,且几乎平行。在剥制该石片时,打击点几乎位于脊上。劈裂面上打击点集中半锥体凸,无锥疤和同心波,可见有少量的放射线。背面有三个大的同向剥片阴痕,石片远端有使用时崩裂的痕迹,多位于背缘上(图版贰:4;图六:1)。 TXP.0223,单脊台面。台面经人工修理。在台面与劈裂面的夹角处有明显的唇面,为软锤打击的石片。劈裂面微凸,同心波明显。背面除保留有小部分的砾石面外,还有明显的同向剥片阴痕,石片远端有使用时崩裂的痕迹(图版壹:6;图六:2)。 表 三 第二类工具(使用石片)观察、测量统计 器 号 (TXP.) 石 料 打 片 方 法 长(mm) 宽(mm) 厚(mm) 石片角 台 面 背 腹 分类 台面 (mm) 重量(g) 长 宽 0213 板岩 锤击法 26.5 31.5 8 93º 自然 全疤 凸起 Ⅲ 26 8 5.7 0217 安山岩 锤击法 86.8 104.5 22.5 101º 打制(双脊) 全疤 浅凸 Ⅵ 104.5 21.3 206.3 0223 板岩 锤击法 28.3 48 7.5 133.5º 打制(单脊) 半疤 浅凸 V 26 6 9.7 第三类工具: 共16件。可以分为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矛形器和钻五大类。 1.刮削器 共8件。是下白龙地点发现的数量最多、最复杂的工具,其形状多不规则。加工刮削器的素材均为石片,少量的断片。绝大多数刮削器的刃部选择在素材较钝厚或陡的边缘加工。刮削器的修整多数在素材的远端,少数在其侧边。石料的种类多样化,有流纹岩、角岩、安山岩、板岩四种,其中以板岩最多,占62.5%。石片修理方法为锤击法,修理方式以向背面加工为主,也有向劈裂面加工、复向和交互。刮削器的尺寸一般都较小,长37~109毫米,宽25.3~91.2毫米,厚4.5~30.8毫米,重4.1~275.3克。最大标本长、宽、厚为88×91.2×28毫米,最小标本长、宽、厚为38×25.3×4.5毫米。刮削器的刃角在30º~100º之间,以50º~80º的为数最多。修疤形态表现为不规则和不稳定状况,大概与其石料有关。修疤形状呈半圆形、扇形等。多数修疤为小型,大型较少。修疤以浅平为主,有少量较深。修疤层数多在2~4层,少量为单层。根据刃口的形状可分为直刃、圆头、凸刃和复刃四种类型。 A型:直刃刮削器。4件。直刃刮削器均为石片加工而成,在石片的远端或两侧边进行刃部修理,修理方法为锤击法,修理方式有复向、向劈裂面和向背面加工。TXP.0208,板岩。利用石片断片中的远段石片加工而成,劈裂面上不见半锥体、放射线,隐约可见同心波。背面为自然面。其修理方式为向背面加工而成,修疤最多可分3层,浅平,排列较整齐。刃部位于石片远端,有使用时崩裂的痕迹(图版壹:5;图七:2)。TXP.0220,板岩。打制台面。用石片加工而成。台面较小,打击点位于其上。劈裂面上半锥体、放射线明显。背面全疤,有剥片的阴痕4处。其修理方式为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修疤可分2层,浅平,排列不甚规整。刃部位于石片远端,有少量的使用痕迹(图七:3)。 B型:圆头刮削器。2件。TXP.0203,角岩。用断片的远端加工而成。劈裂面平整,不见半锥体、同心波、放射线等。背面为自然面。复向修理。修疤分布不均,在1~4层之间,排列不规整。刃部加工在石片远端和两侧边(图八:1)。TXP.0218,安山岩,用石片加工而成,石片台面为素台面,劈裂面上打击点、放射线明显,半锥体、同心波较明显。背面为砾石面。其修理方式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修疤分层较多,多在3层以上,浅平,排列较规整。刃部主要加工于石片的远端,两侧边略微修理,使用痕迹明显(图版壹:4;图八:2)。 表 四 第三类工具观察、测量统计 器 号 (TXP.) 器 名 石 料 毛 坯 长 (mm) 宽 (mm) 厚 (mm) 边刃角 修 理 方 法 修理方式 刃缘长 (mm) 重量 (g) 0202 直刃刮削器 流纹岩 石 片 109 68.5 30.8 64º 锤击法 向劈裂面加工 52.5 173.3 0203 圆头刮削器 角岩 石 片 88 91.2 28 64º~98º 锤击法 交互 230 275.3 0206 凸刃刮削器 板 岩 石 片 68 55.5 17.5 72.5º 锤击法 复向 69 59.3 0207 复刃刮削器 板 岩 石 片 37 66.7 12.8 53º~89º 锤击法 复向 90 28.3 0208 直刃刮削器 板 岩 石片断片 49 25.5 7 52.5º~71º 锤击法 向背面加工 33.2 9.8 0209 矛形器 板 岩 石 片 77 36.3 10.5 71º~80º 锤击法 复向 140 35.5 0214 尖状器 板 岩 石 片 40.2 46.8 11.9 59º~63º 锤击法 错向 21~25 19.3 0215 直刃刮削器 板 岩 石 片 56.8 43.5 13 34º~50º 锤击法 向劈裂面加工 42 25.8 0218 圆头刮削器 安山岩 石 片 53 54.8 16 80º 锤击法 向背面加工 75 54.7 0220 直刃刮削器 板 岩 石 片 38 25.3 4.5 58º~62º 锤击法 向背面加工 31 4.1 0221 砍砸器 砂 岩 石 片 138 108 23.2 55º~86º 锤击法 交互 115.5 409.3 0222 钻 板 岩 石 块 64.3 47.5 13.5 61º 锤击法 错向 44.6 0229 砍砸器 板 岩 石 片 119.1 63 22 50º~56º 锤击法 复向 95 139.6 0230 砍砸器 砂 岩 石 片 146.5 88.7 18.5 52º 锤击法 向背面加工 134.2 249.2 0231 砍砸器 砂 岩 砾 石 155.5 99 30 64.5º~84º 锤击法 复向 146 675 C型:凸刃刮削器。1件。TXP.0206,板岩。用残石片加工而成。劈裂面上半部平整,下半部凸凹不平,隐约可见同心波。背面保留有自然砾石面。复向加工。修疤最多可分3层,排列较规整。刃部加工于石片远端和一侧边(图七:4)。 D型:复刃刮削器。1件。TXP.0207,板岩。脊状台面。唇面发达,系用软锤打击的石片加工而成。台面上有一棱脊,打击点位于棱脊上,劈裂面上半锥体、同心波、放射线明显。背面上半部分有人工修理痕迹,下半部为自然面。在石片远端采用锤击法复向修理,修疤为单层,浅平,且排列较规整。刃部位于石片远端和侧边,有少量的使用痕迹(图版壹:3;图七:1)。 2. 砍砸器 4件。素材为石片的3件,砾石的1件。标本长119.1~155.5毫米,宽63~108毫米,厚18.5~30毫米,重139.6~675克。刃角50º~86º。4件均为单刃。TXP.0221,砂岩。用石片加工而成。石片两面较平整,没有保留自然面。顶部保留有少量的自然面。修理方式为交互加工。修疤浅平,分层不明显,排列不规整。刃部从侧面观之呈“S”形(图九:1)。TXP.0229,板岩。用石片加工而成。劈裂面凹凸不平,其上不见半锥体、放射线等。背面不平整,保留有部分修疤和少量的砾石面。复向加工。修疤有的较深,有的浅平。修疤多为单层,个别部位可达2层,排列不很规整。刃部位于石片的一边,较直而锋利(图版贰:3;图九:2)。TXP.0230,砂岩。用石片加工而成。石片劈裂面平整;而背面为自然的砾石面。其修理方式为向背加工。修疤不规整。刃部平齐而直(图版贰;1;图九:3)。TXP.0231,砂岩。用扁平的砾石加工而成。石块两面保留有大量的自然面。复向修理。修疤规整。刃部由3段组成,其中2段刃加工方向相同,剩下的一段则与前两段刃的加工方向相反(图版贰:5;图九:4)。 3.尖状器 1件。TXP.0214,板岩。用石片毛坯加工而成。打击点位于台面的一侧。劈裂面上放射线和同心波明显,不见半锥体。背面为自然的砾石面。其修理方式为错向加工,一侧刃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另一侧刃由背面向劈裂面加工而成。修疤多为单层,浅平,排列规整。刃角钝,刃部有使用痕迹(图版壹:8;图十:3)。 4.矛形器 1件。TXP.0209,板岩。用石片加工而成。劈裂面较平整,不见打击点、半锥体等。背面中央尚保留有少量的自然面外,其余为人工修理的痕迹。采用复向加工修理。修疤排列较规整,工具边缘均加工成刃(图版壹:9;图十:2)。 5.钻 1件。TXP.0222,板岩。用石片加工而成。石片的劈裂面有同心波,另有2处修疤痕;背面除中央保留有少量的自然面外,其余均为剥片的阴痕和修理痕迹,剥片阴痕4处,其上打击点、放射线、同心波明显。尖部采用错向加工修理,钻尖较小,长5毫米,宽6毫米,厚约3毫米(图版壹:8;图十:1)。 3.结 语 3.1石制品的一般特点 通过对下白龙旧石器地点调查所获的石制品研究,可以看出具有以下特点: 1)石制品的原料种类多样化,其中以板岩为主,其他岩类的数量与其相差较多。 2)石片数量占石制品总数的32.3%,均为锤击石片,形状不甚规整。 3)该地点的剥片技术均为锤击法,有自然台面和打制台面两种,打制台面又可分为脊状台面和素台面。在劈裂面上有较发育的唇面,可能为软锤打击的石片。 4)该地点的工具修理方法为锤击法;修理方式有向背面加工、向劈裂面加工,还有交互、错向和复向,其中以向背面和复向加工为主。 5)该地点的工具加工较粗糙,但部分加工精致,修疤浅平,器形规整。 6)工具类型多样,其中以刮削器和砍砸器数量最多,其次是尖状器和锥。最具特色工具是圆头刮削器。 7)工具以大中型者为主,而小型者比较少。 3.2文化年代 调查所获得的石制品均采自下白龙村西北侧三级阶地后缘的黄土地表,由于该地点现为农田,并未找到石制品的出土层位,推测石制品应该出于黄土层内,根据延边地区的地质剖面分析,黄土的地质年代属于晚更新世;在石制品采集的区域内不见新石器时代以后的磨制石器和陶片;并且通过与周边旧石器地点文化面貌的比较,与饶河小南山和吉林抚松仙人洞遗址的文化面貌更为接近,三者的年代可能相差不远。从以上分析,推测下白龙旧石器地点的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3.3遗址性质 从石制品表面未见有水冲磨的任何痕迹分析,应属于原地埋藏类型。石制品中的石核、石片较少, 工具种类较多,其数量占石制品总数的58%。而且大多数工具上都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所以该地点可能是一处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 3.4与以大石器为主体的旧石器地点的比较 通过对东北地区旧石器考古材料的整理和分析[1],认为在东部山地存在着一种以大石器为主体石器工业类型,主要地点有本溪庙后山[2]、蛟河新乡砖厂[3]、抚松仙人洞[4]、饶河小南山[5]。其中本溪庙后山、蛟河新乡砖厂与该地点相比,文化面貌相差较多,可能为年代上的差异所导致。下白龙旧石器地点与饶河小南山、吉林抚松仙人洞遗址的文化面貌相近,通过对石制品相比,其相同点有:从石片上的人工痕迹来看,打片技术均采用锤击法;修理方法采用锤击法;石器工具的种类较少,但以刮削器为主;石器的器形比较粗大,若以石器组群来看,这三个地点都属于大工具类型。三个地点也存在着差异,如石制品原料的不同;下白龙地点未发现有骨制品,而抚松仙人洞有骨制品等等。总体来看,三个地点的文化面貌共同点较多,差异较小,这种差异性除反映了年代的相对早晚外,也可能是更多的强调了其地域分布的不同。 该地点的石制品特征与俄罗斯滨海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奥辛诺夫卡遗址[6]中出土的一些石制品相比较,颇为相近,在文化类型上有某些联系,可能反映文化的传播于影响。 3.5发现的意义 1)下白龙旧石器地点的发现,填补了延边地区旧石器分布上的一个空白,把延边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四、五千年追溯到一万年以前。 2)该遗址的发现为东北亚旧石器文化间的相互联系与传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批宝贵资料。 3)下白龙、饶河小南山、抚松仙人洞三个旧石器地点文化面貌的一致性,说明东部山地存在有以大石器为主体的文化类型,进一步证明可以将东北地区旧石器文化分成三个大的石器工业类型。 附记: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在野外调查期间,吉林省文物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地区文物管理处、图们市博物馆等各级领导对调查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参加本次调查工作的人员,除本文作者外,还有图们市博物馆的金德昌、金星。赵东拍制图版。华阳清绘线图。作者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171=201. [2]辽宁省博物馆等.庙后山—辽宁本溪市旧石器文化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1-30. [3]陈全家.吉林市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C],东北亚旧石器文化[C],韩国白山文化出版,1996,247-259. [4]姜鹏.吉林抚松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C],东北亚旧石器文化[C],韩国白山文化出版,1996,205-211. [5]杨大山.饶河小南山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J],北方文物,1981(1):2-9. [6]奥克拉德尼科夫.从最新考古成就看苏联远东地区[J],苏联《历史问题》,1964(1). Paleolithic spot found in the Xiamailong Jilin Province CHEN Quan-jia, HUO Dong-fen,ZHAO Hai-long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Frontier Archae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stract: Chen Quanjia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Frontier Archaeology of Jinlin University (RCCFA) and his students found the Xiabailong Paleolithic spot when they surveyed the Tumen River valley in May, 2002. They totally collected 31 pieces of stone artifacts including three types: cores、flakes and tools. There`re 18 pieces of tools among them. The tools consisted of used flakes, scrapers, choppers, points, atatals and borer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tone artifacts`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 Xiabailong Spot and then comparing the cultural style with the circumjacent Paleolithic Spots, We concluded that the geographical epoch of Xiabailong Spot belonged to Later Pleistocene and Later Paleolithic Period. Key words: Paleolithic,Tumen River,Yanbian,Tumen,Xiabailong 收稿日期:2002-9-12 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0030094);吉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1954—),男,吉林省,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 图一 下白龙旧石器地点位置图 图二 下白龙旧石器地点地层剖面 1. 石制品2.耕土.3.黄色亚粘土4.角砾5.棕黄色亚粘土.6.砂砾石层 图三 石核 TXP.0204 图四 完整石片 1.TXP.0225(A型) 2.TXP.0216(B型) 图五 石片断片TXP.0210(Ab型) 图六 使用石片 1.TXP.0217 2.TXP.0223 图七 刮削器 1.复刃刮削器(TXP.0207) 2、3.直刃刮削器(TXP.0208、TXP.0220)4.凸刃刮削器(TXP.0206) 图八 圆头刮削器(B型) 1.TXP.0203 2.TXP.0218 图九 砍砸器 1. TXP.0221 2.TXP.0229 3.TXP.0230 4.TXP.0231 图版壹: 图版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