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子史关系的新探索——读《先秦诸子与史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 佚名 参加讨论

    吴怀祺
    原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诸子与史学的关系,是史学史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命题,而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显然不足。
    林晓平教授的《先秦诸子与史学》集中论说先秦诸子与史学的关系,从这样的角度讨论史学,丰富了史学研究的内容,对于认识诸子学同样是有价值的。从这样思维出发,这也为研究秦汉以后的史学,开拓了思路。
    这几年,我体会到,研究中国史学思想史,要十分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其中一个方面,是对“四部”的理解,从总体上说,经、史、子、集四部,是分而不可分,经、史、子、集四个部分不同,但却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古代史学家往往是一身多任,历代优秀的史家,也是思想家,是“子学”中有贡献者,从而彰显出经史、子史的直接联系。
    《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老子为柱下史,周守藏室之史,这不只从文献保存的意义上说,重要的是史学的根本理念。论变化之大道,说天地社会的消息盈虚,是《老子》最重要的观念,也是后世“史”的根本特性。古代的“史”与“子”,原是分不开的,司马迁当年写的《太史公书》,是作为“成一‘家’之言”提出来的。《太史公自序》中论“六家之要旨”,对先秦诸子作了总结,由此,形成司马氏父子的融会众家,以形成一家之言的治史思维途径。
    司马光是史家,又是北宋的“六子”之一,是周、二程、张、邵的“五子”之外的又一“子”,《宋元学案》中特别为司马光立了《涑水学案》。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荀子、扬雄的观点接受,明显看到这中间思想的联系。清人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谓:“五经者,周史之大宗也”,“诸子者也者,周史之小宗也”。他是认定先秦是史在经与子之先,“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日焉。”在《尊史》说:治史要“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班固之所闻。”
    中国近代史家开一代新学风,不但是表现在史学上,而目也体现在他们把传统的经、子之学融化在他们的史学之中。胡适对墨子的研究,为他的方法论增添了民族文化的依据,顾颉刚的古史辨与他对古代的子学有新的理解。
    郭沫若、侯外庐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不但对传统史学有重要成就,同时传统的“经”、“子”学的研究开出新天地。郭老对《周易》的理解,从思维定式上,论述了古代《易》学的成就,沟通了《周易》辩证思维与黑格尔的辩证思维。范文澜先生的经学是突出的。郭老的先秦诸子的研究是他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管子集校》在《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侯外庐一生是四度对老子研究,前后经历几乎二十多年。[1]这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史学事业。
    进入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发生变化,四部之学被重组,成为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经济学以及美学、逻辑学等现代学科,而这时的“史学”与古代的“史”有着直接联系,却又不是一回事。四部的“经”、“子”,成为“史学”的因子,特别是论及史学思想,更是如此。忽视这一特点,来论史学,则不能充分展示史学的民族特点与其中的深邃的史学思想。西方很多学人不了解这一层,却偏要充“内行”,说什么中国只有丰富的历史典籍而没有思想。除了无知与偏见,实则他们不懂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在特点。
    先秦诸子的争鸣,是这个时期社会大动荡情景的写照。无疑,诸子的争鸣,包括历史观点的争鸣,是中国史学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史学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单有几点认识要提出来,
    ——诸子与史学关系,应当着重从史学思想的角度讨论。“六经皆史”,同样,“六经”的原生态,也是“子”。诸子的争鸣是史学思想发展的动力之一,史学思想的发展又丰富了一个时代子学的内涵。只谈看到经学对文化其他部分的影响、与史学的关联,而忽视子学的影响,是不全面的。明末清初的傅山说过:“经、子之争末矣。只因儒者知六经之名,遂以为子不如六经之尊,习见之鄙可见。孔子、孟子不称孔经孟经,而必曰孔子、孟子,可见有子而后有经者也。”[2]《隋书·经籍志》说“经籍源于史”,而子、史又是相互依存,史学的“史”中有“子”,由史、子而有经。经与子又是离不开史,朱熹反对“言性命必究于史”的浙学,但作为理学之集大成者的“朱子”,何尝离开了“史”?只不过是把“史”纳入到他的理学体系中去,也就是“会归于理之纯粹”。
    ——“子”学为史学思想提供了历史观点的素材和原始的思维模型。诸子关于社会发展的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阶段划分论,是史家写史的参照系。
    先秦诸子百家对历史的源头、对人类的起始,有不少论述,他们在对初民社会的描述中,有一些接近真理的因素。虽然有的是带有理想色彩,但在说明古史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诸子运用的历史知识,基本是真实的,但也有他们的编造,近人顾颉刚先生提出“古史层累地造成的”的学说,揭露古代学人编造古史的事实,就这方面说,“子”与“史”不完全等同。
    先秦思想家在层累地“造古史”,通常适应他们的历史观点争鸣的需要。对此,我们要看到,这些古史还是有古代社会的真实的影子和痕迹,是瞽史传诵和以其他方式流传下来,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依凭,他们在争鸣中是立不住脚,也不可能与论敌抗衡。在历史朦胧的材料中,增添自己的理想成分,是要受事实的制约。诸子把历史的、现实的和对未来的观点结合起来。所以,在争鸣中,表述观点时才会有了回旋的余地,但这样的回旋又是有限度;把历史的现实的和理想的联结一起,完整地表述他们的一种历史的观念。
    另外,诸子书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史的资料,要重视,即使有些材料,可以考定是“伪”材料,但如果能反映那一时代的一定的思想倾向,在研究那个时代的思想史,又是“真”实的材料。
    ——研究诸子历史观点时,当知其言,还要知其所以言,弄清他们的真实的理念。如关于“先王”的观点,不能一看见赞美先王的言词,就断定是一种复古的倒退的思想。诸子各家的历史观点争鸣很激烈,情况不一,要分开来论述。
    ——诸子中关于历史大势的论述,关于社会关系变化对长治久安的作用的观点,关于历史盛衰变动的理论,如民本思想、忧患意识等,是历史学家写史、论史的根本观念。在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今天,诸子与史家提出历史大势观念、历史盛衰论,对于认识世界变动,对于总结历史,对于我们振兴民族大业,仍然有重要意义。
    在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的《总论·先秦卷》中,林晓平写了先秦诸子的史学思想。把诸子与史学联系起来,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多有前人之未见。自2005年出版至今,二年多时间过去了,现在,晓平又有新的探索,新的思考。他把先秦诸子研究与20世纪的史学近代化联系起来,又从考古、信古与疑古的视角,讨论诸子书的史料学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自己研究成果,作为专书出版,以引起学人更多关注,很有必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书与出书是为了促进学术的发展。
    子学与史学关系,还要很多问题要讨论,望更多的同道者一起来探索,不断开出新天地来。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02JAZJD770007)。
    [1] 《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76、277页。
    [2] 《霜红龛集》卷三十八《杂记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