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国家政要日记:毛泽东不涉政治 蒋介石一天不漏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德国《世界报》记者约尼·埃林(Johnny Eriing)是我的好朋友。我在北京他的家中做客时,他得意地让我观看书架上20多本中国人的日记。他说,这是他在北京潘家园地摊上买到的。我问他收藏这些日记干什么?他说,通过普通中国人的日记,可以了解当年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日记是生活的记录,也是历史的记录。尤其政要们的日记,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不妨看看国共两党政要们的日记。
     在台北拜访“日记作家”郝柏村
     已经是第七次到台湾的我,对台北熟门熟路。2011年秋日,我来到台北一条小巷深处,摁响郝柏村将军办公室的门铃。胡参谋开门后,我看见93岁的郝先生西装革履,系着蓝白相间的领带,已经坐在办公桌前等我了。这位重量级的台湾政坛前辈,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每天坚持游泳。他面对我的摄像机、录音机侃侃而谈。
     对郝柏村,台湾媒体通常的称呼是“前行政院长”、“国民党大佬”或者“郝柏村将军”。称“前行政院长”,因为他在1990年6月1日至1993年2月27日担任台湾“行政院院长”;称“国民党大佬”,因为他在1993年至1997年担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称郝柏村为“将军”,因为他是台湾“一级上将”、“四星上将”,他在1978年3月至1981年11月担任台湾“陆军总司令”,1981年11月至1989年11月担任台湾“国防部参谋总长”,1989年12月5日至1990年6月1日担任台湾“国防部部长”。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三个称呼显示了郝柏村在台湾党、政、军界的巨大影响力。还有一个频见于台湾媒体的称呼,则与他的职务无关--“郝龙斌之父”。郝龙斌乃现任台北市市长。
     我问起他给长子取名“龙斌”的含义,他说“龙”是郝家辈分,取名“斌”是文武合一、文武双全之意。有趣的是,郝柏村的次子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按照郝家辈分是“汉”字辈,郝柏村分别给他们取名“汉文”、“汉武”。从取名这一细节可以看出,郝柏村是军人,却很重视文武双全。郝柏村本人就是文武双全,他在晚年成了“作家”,接连出版了许多重要著作,在台湾广有影响。能够出版那么多著作,得益于他多年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蒋介石有写日记的习惯。我曾经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查阅过收藏在那里的蒋介石日记。蒋介石从1917年至1975年的日记,都完整地保存着,成为重要的史料。我看到他的日记是用毛笔端端正正写在专门的日记本上,不论戎马军营,还是到各地视察,他都一天不漏写下日记,就连当天的气温、气候,也一丝不苟记下。他的日记,除了记录每天的行踪、公务、会客之外,也写下自己的思想,各种见解。
     蒋介石要求他的儿子蒋经国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同时收藏着自1937年至1979年的蒋经国日记。蒋介石还要求他的下属都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郝柏村说,“谈起蒋公日记,我有亲切的感受。从1965年至1971年,我担任蒋公的侍卫长,在六年近两千个日子里朝夕随侍。每逢新年,我收到和蒋公一样的日记本,因此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年岁末,蒋公即亲自把当年的日记用牛皮纸封好,命我交付经国先生。当然,我从未看过内容。”
     其实,郝柏村在担任蒋介石的侍卫长之前,就有记日记的习惯。郝柏村多年的日记,成为丰富的宝库,成为台湾政坛的重要历史档案。郝退休之后,埋头书斋,不断推出新著。在出版社的帮助之下,系统整理、出版郝的日记,或者以日记为素材再加上郝的口述,写成专题书籍。晚年郝柏村成了“日记作家”。
     郝柏村在金门的日记,被整理成《八·二三炮战日记》一书出版。最初由于部分内容在当时尚属敏感话题,只印300册,在台湾高层内部发行。1995年,郝柏村出版《不惧》一书,除收入《八·二三炮战日记》全部内容外,还收入郝柏村军务、政务、党务方面的文章。
     依据郝柏村担任“行政院”院长的日记,进行回忆、口述,由天下文化出版社王力行女士写成《无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一书,于1994年出版,发行了18万册之多。
     郝柏村8年担任参谋总长的日记,由于他与蒋经国接触密切,先是抽出有关蒋经国的内容,于1995年出版了《郝总长日记中的经国先生晚年》一书,接着又于2000年出版了《八年参谋总长日记》,厚厚上、下两大卷。
     郝柏村出任蒋介石侍卫长期间的日记尚未出版,但在2011年6月推出的重要新著《郝柏村解读蒋公日记1945~1949》,引起读者广泛兴趣。选择1945年至1949年的蒋介石日记进行解读,对郝柏村而言要有足够的勇气,因为1945至1949年正是蒋介石由盛而衰,最后被毛泽东逐出大陆退守台湾的5年。
     用郝的话来说,是“从抗战胜利到大陆失败”的5年。郝柏村直面蒋介石这难堪的5年、失败的5年,以中性立场进行解读,厘清史实,总结教训。九旬高龄的他,花费4年多时间写作此书,难能可贵。郝柏村逊称他是“事后有先见之明”,而这“事后”的“先见之明”,正是对历史的反思。
     郝柏村回顾说,1945年,他作为一个26岁的青年军官,在重庆亲历抗战胜利举国狂欢的岁月。而到了1949年,则为大陆“戡乱”全面失败的一年,他是参谋总长顾祝同上将的上校随从参谋,又回到重庆,于当年12月10日,随同总裁蒋公黯然飞离成都,飞离大陆,那时他30岁。这5年的经历对郝柏村而言是刻骨铭心的。他说,就国民党方面来说,老一代的当事人并未完全说出真相,年轻一代对此更是无从查考。正因为这样,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解读蒋介石这5年的日记。他说,历史的脉络和因果关系必然存在,不会因时间久远而失去传承或改变痕迹。无疑,蒋的亲笔日记,是追寻该时期历史真相的重要依据。
     郝柏村还指出,“这5年的历史,是决定台海局势的根本,两岸关系的发展和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是离不开这个根本。脐带可以切断,但血缘不可能中断”。也就是说,明白这5年的历史,就会明白为什么海峡两岸是一个中国--“血缘不可能中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