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东北振兴,国企尤须有担当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人民网 newdu 参加讨论

    日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正研究制定三年滚动计划,确定东北振兴的路径图、时间表,让社会对东北的未来有了更好预期。
    一段时间以来,对东北经济的阶段性下行压力,社会各界关注度很高。有观点认为三省一区经济数据“不好看”原因在国企,“东北病”其实就是“国企病”,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甩掉国企包袱。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振兴东北的关键,当然在全面深化国企改革,但决不能因噎废食、误入“去国有化”的歧途,而要保持战略定力、唱好国民共进“二人转”,力促东北经济的“二次腾飞”。
    应当承认,“十三五”开局之年东北经济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个别指标甚至滑出了合理区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仔细分析回落诱因,一方面源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的整体收缩,另一方面也有体制机制长期积累的弊端,导致部分国企、民企经营困难,以及大量创新人才流失。片面将经济下行归咎于国企是不客观的,很难解释东北工业曾经的辉煌,也很难解释其他国资高比重区域的相对稳健。
    因此,“不抛弃、不放弃”,仍须是我们对待东北国企的基本态度。事实证明,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共同富裕、促进技术进步与结构升级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当前问题集中于,如何激发国企的活力创造力,让他们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引领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等领域“杀”出一条新路。这个过程注定“道阻且长”,“共和国长子”尤须有担当。
    企业就是企业。国有企业成为真正市场主体,要义就在“真正”二字,半点假把式都使不得。过度行政化、大企业病、官僚主义……治疗这些东北国企常见的病灶,不能再靠大把撒钱、“打激素”,而要依靠治理模式与经营机制的改善,为企业“强身健骨”,通过“体制再造”促进“观念更新”,振奋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以混合所有制改革激活社会资本的一池春水,以“工匠精神”追求产品与服务面向用户的创新。“遇到问题,找市场,不要找市长”,30多年前的流行话,放到东北国企改革攻坚的语境下依然深刻。
    政府太强、市场太弱,“官味太浓”“商味太淡”,这是不少人对东北兴业环境的直观感受。有两则故事值得深思:一是在黑龙江某资源型城市,有年轻人打趣称工作只分三种“国企职工、公务员、失业”,自主创业和民企就业常常被长辈视为“没工作”;二是地方政府产业调整习惯“熊瞎子掰苞米”,一些“先天不足”又缺乏调研论证的行业却容易被“长官选中”,热热闹闹一阵子便偃旗息鼓、悄然搁浅。这些在经济发达地区都是不可思议的状况。说到底,观念的落后还是源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错位。营商法治化、办事不求人,不是一句空话,要到简政放权、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中寻找答案,实打实地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优越性在黑土地上绽放出来。
    “与其苦熬,不如苦干。”完成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东北区域治理者肩上的担子不轻,亟待按照“1+N”顶层设计方案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放开放活市场、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不断提升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夯实东北区域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不能没有国企的“顶梁柱”,也离不开国企民企携手共进的新格局、新业态。有“旧邦新命”的愿景,有“后发制人”的智慧,有“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的拼搏,“全面振兴东北”这一场硬仗定能闯关夺隘、无往而不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