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认真思考如何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对于构筑中日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打开兼收并蓄的思想通道,促进原则性与开放性统一。不同文化的接触是人类进步的路标。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辉煌灿烂。远古日本曾一度出现“汉风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最终在“和魂汉才”的思想指导下,实现了“和风化”。历史上许多的民族、地域文化也曾辉煌一时、影响甚广,但都因缺乏开放、缺少吸收而逐渐走向了衰亡。在对日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利用日本民族文明成果,更要敢于学习日本民族的开放精神。 二、厘清继往开来的历史通道,促进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古代日本曾大量吸收中国文化,至今在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中还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烙印。近代中国文化又深受日本文化影响,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通过翻译大量日本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推动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艺理论的活跃,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及各种新知识、新思潮,有不少也是途经日本传播到中国的。中日两国毕竟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差异,我们要在继承长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依靠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把中日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推进。 三、穿越彼此共鸣的心灵通道,促进外在性与内在性统一。在古代,两国茶文化、禅文化等文化领域的交流不仅深入广泛。在近代两国交流的主要是文学、宗教、史 学、医学、书法和建筑等方面。在现代涉及的更广一些是科学、教育及哲学等方面。当前,“酷日本”一词十分流行,它是指日本在电影、动漫、音乐、食品等方面的创新表现,也体现了这些产品在两国年轻一代人中的感染力。我们必须从现实出发、从心理入手,尊重彼此的关切度和承受力,注重文化融合性,促进文化浸润性,努力以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赢得日本民众。 四、拓宽全面交流的绿色通道,促进政府性与社会性统一。对外文化交流有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特别是民间文化交流双方易于接受,往往能产生特殊的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文化工作的领域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当前可积极探索推进建立中日或东亚文化交流圈,对公益性文化交流给予优先,对经营性文化合作给予优惠,同时,鼓励地方政府与日本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五、开辟新型合作的战略通道,促进局域性与全域性统一。日本富士施乐公司的领导人小林阳太郎认为,文化方面的交流是历史上中日关系的重要特点,也会起到一种“减震”的作用。我国学者费孝通教授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然而,中日文化认同一日没有形成,中日关系就一日得不到真正改善,我们必须通过文化的交流发展,消除民族隔阂与偏见,促进两国精神文化由形似回归神似,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