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在南中国海的主权受到一些国家的挑战,菲律宾是其中之一。菲律宾最早对南中国海的岛礁提出领土要求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菲律宾在南中国海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菲律宾政府不断地对南沙岛礁提出领土要求,也支持其国民到南沙海域勘探,但未占领中国南沙岛礁;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占领了部分南沙岛礁;冷战结束后,由渔业纠纷而引发了美济礁和黄岩岛问题,影响较大。总的来看,南中国海争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关系,但不影响双边关系的大局。在可预见的将来,南中国海的局势将维持现状,双方会通过协商途径解决可能出现的纠纷和争执。 关键词:南中国海;争端;中国;菲律宾 菲律宾是东南亚国家中占领中国南海岛礁较多的国家(仅次于越南),冷战后屡次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发生争执,尤其美济礁问题一度成为国际上的焦点,对中菲关系的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其实争端由来已久,本文拟就南海争端兴起的过程、中菲关系发展的历程和二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争端的发展趋势和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 南中国海争端的涵盖范围,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1]在本文中,南中国海争端指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的争端。中菲两国在南中国海的争端主要集中在南沙群岛问题上,黄岩岛的争执是次要问题。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 1.1956年克洛马事件之前 包括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了南海诸岛,并且对南海诸岛的经营和开发由来已久。近代以来,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受到挑战,一些国家占领了中国的部分南海岛礁。1933年,法国侵占了南沙群岛,引发了“九小岛事件”,中国舆论哗然,各种团体进行了保卫南沙主权的活动,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对此做了交涉。尽管如此,法国对南沙群岛的控制仍未放弃。1939年,日本占领了南沙,在太平岛上修建了军事设施,作为南进基地。日本战败后,中国国民政府派军于1946年收复了南沙,在太平岛等岛礁上竖立了主权碑。1950年,国民党当局为了集中兵力防卫台湾,撤回了驻守南沙群岛的军队。这样,尽管在理论上南沙群岛还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在1956年克洛马事件之前,中国南沙群岛事实上处于无人驻守的状态,这就方便了他国对南沙群岛的侵占,菲律宾人克洛马就是在这期间频繁到南沙群岛活动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菲律宾人克洛马到南沙群岛活动引起了世人关注,也引发了中菲两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争执。但早在克洛马之前,菲律宾已有人提出过对中国南沙群岛的占领。 菲律宾是最早对中国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1933年8月,当时尚属殖民地的菲律宾有一个参议员提出菲律宾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但当时的美国驻菲总督墨菲没有对提议做出回应。[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各方面的原因,菲律宾政府多次讨论了据有南沙群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946年7月23日,菲律宾外长加西亚声称“南沙属于菲律宾的国防范围”。同年,在联合国大会上菲律宾提出:二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沙群岛必须“归还”给它。 1949年4月,菲律宾国会讨论南沙群岛主权问题,据报道还曾派遣菲律宾海军总司令率舰队前往勘察。同月,菲律宾政府还图谋移民南沙群岛,然后将其吞并。1956年,菲律宾外长加西亚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声称,南中国海上包括太平岛和南威岛在内的一些岛礁,距菲最近,理应属于菲律宾。 菲舆论界也与政府配合为占有南沙群岛造势。1950年5月13日,《马尼拉论坛报》发表的社论称:“菲律宾政府应与美国共同对巴拉望以西的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两个战略群岛,作紧急的攻势措施,我们不必考虑占领西沙群岛,因为它离海南岛比菲律宾近。可是我们应该立即占领南沙群岛,因为它离巴拉望比中国和越南都近得多,不必考虑有多大的牺牲。我们不必认为占领这些岛屿是任何类似战争的行动,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全,需要就力所能及的各种方式,来保卫我们的领土。”[3]5月17日,菲国防部与外交部商讨占领南沙群岛的可能性;[4]菲总统季里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中国)国民党军队真的占领着南沙群岛,则菲律宾就必须要求占领该地。如果在敌人手里,即威胁我们国家的安全。”他还说:“根据国际公法,该群岛应该属于最邻近的国家,而距离南沙群岛最近的国家就是菲律宾。”[5] 菲律宾不仅有了占有南沙群岛的意图,还有所行动。1954年10月21日,马尼拉船只到南沙群岛太平岛活动;1955年5月27日,其又到太平岛上活动。1955年6—7月,菲律宾一架两栖巡逻轰炸机到南沙群岛上空活动。[6] 在1956年克洛马事件之前,尽管菲律宾有占有部分南沙岛礁的意图,并有所行动,但对双边关系影响不大。当时,中国政府与菲律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中国台湾与菲有“官方”关系,但台湾与菲律宾同属美国支配下的西方阵营,出于反共的需要,台湾曾通过“外交”途径对菲律宾发出了警告,申明了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的事实和态度。[7] 2.克洛马事件 菲律宾在南沙群岛的活动因克洛马的南海航行与勘探而达到第一次高潮。 托马斯•克洛马(Tomas Cloma)是马尼拉航海学校校长,1948年他曾组织探险队到南沙群岛太平岛进行活动。但他大规模的行动是在1956年。是年3月,克洛马组织船队到南沙群岛进行“探险”活动,菲律宾外长还出席了欢送“远征队”的宴会。克洛马带该校学员共40人组成“探险队”,在北子礁、中业岛、太平岛等9个主要岛屿登陆,在岛上留下牌,上写“该岛为菲律宾马尼拉克洛马等人宣布所有,是自由地之部分领土”。5月15日,克洛马发表《告世界宣言》,声称“发现和占领”南沙群岛的33个岛礁、沙洲、沙滩、珊瑚礁和渔区,面积达64976平方海里,命名为“自由地”(Freedom Land)。[8]5月15日,克洛马还致信菲外交部,提出占领南沙群岛;5月19日,菲副总统兼外交部长加西亚公开宣称,菲律宾在南海中发现“既无所属又无居民”的岛屿,“因而菲律宾继发现之后,有权予以占领”。[9]克洛马此行后认为,是他第一次发现巴拉望以西约300海里的南沙群岛,宣称其个人拥有。此后,克洛马和他的船队又多次到南沙活动。 克洛马的南沙之行得到了菲政府的支持。1957年2月16日,菲外长加西亚写信公开支持克洛马占领南沙群岛。菲律宾前总统承认外长加西亚曾支持克洛马。[10]菲报纸还披露了政府对克洛马的支持情况。[11]菲律宾政府图谋中国南沙群岛已久,乘机利用克洛马为其据有南沙群岛服务。但克洛马本人并非政府官员,其南沙之行也非政府派遣,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克洛马的行为属“私人行为”。[12]克洛马本人在1956年5月21日给加西亚第二封信中表示:他的行动系菲公民所为,并不“代表菲政府”,因为他们未获得菲政府授权,如经菲政府授权,就可能使该群岛变成菲律宾领土的一部分。[13]1956年10月2日,克洛马的弟弟费尔蒙•克洛马(Felmon Cloma)率领的菲律宾海事学校第4号训练船在北子礁被中国台湾军舰截获,在审讯过程中,费尔蒙•克洛马承认,他们的船只进入我国南沙海域属“个人行动”,到太平岛是“个人拜访”。[14] 不论克洛马的行为是否代表官方,都是对中国领土的侵犯。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无主土地”——“既无所属又无居民”的岛屿。[15]菲律宾所提“邻近原则”,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 对于克洛马及菲律宾政府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中国政府做了反应。当时中国与菲律宾仍无官方关系,中国政府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做了原则性声明。中国台湾当局采取了必要的行动。当时中国台湾与菲律宾有“官方外交”,通过“外交”途径与菲交涉。台湾“外长”公超多次召见菲驻台“大使”,就菲侵入中国南沙群岛之事与菲交涉;台湾驻菲“大使”陈之迈多次向菲政府提出抗议。[16]此外,台湾还重派军队驻守南沙群岛,[17]但驻守范围有限,太平岛之外的南沙群岛仍处于无人状态,使得太平岛之外的南沙群岛主权可轻易地为别国所侵犯。“外交”交涉取得了一定的收效,暂时遏止了克洛马的挑衅行为,迫使菲律宾政府就克洛马在南沙群岛上毁坏中国主权标志一事向中国台湾当局道歉,[18]菲律宾据有中国南沙群岛的野心短期内有了收敛。但中国台湾的对菲“外交”交涉并未使菲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的一部分,菲也未彻底放弃占有南沙群岛的企图。此外,克洛马的多次南沙航行为菲律宾获取了大量的航海信息和关于南沙群岛的地形资料,为后来菲律宾进占南沙群岛提供了便利。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 20世纪70年代之前,菲律宾尽管不断地到南沙活动,但并未占有南沙群岛任一岛礁,1970年起,菲律宾政府开始派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8月23日,占领马欢岛,易名为“拉瓦克岛”。1971年4月14日,占领南钥岛,易名为“科塔岛”;4月18日,占中业岛,易名为“帕加萨岛”;7月30日,占西月岛(易名为“利卡斯岛”)和北子岛(易名为“帕洛拉岛”)。[19]1978年3月3日,进占草沙洲,易名为“帕纳塔岛”。 1978年6月11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签发第1596号总统令,宣布卡拉延群岛(The Kalayaan Island Group,菲律宾对南沙群岛的称呼),包括其海床、底土、大陆边缘和领空都属于菲律宾主权之内,包含约33个岛、礁、沙洲、暗沙,面积有64976平方海里(约22万多平方公里),占整个南沙海域面积的27.4%,并将这一地区划入巴拉望省的一个单独行政区。 1979年9月14日,马科斯称菲律宾早就对南沙群岛的7个岛屿“实行有效控制”。1980年8月,菲律宾派兵占领司令礁,马科斯还说“(司令礁)是菲律宾领土的一部分”。这样到1980年,菲律宾已侵占南沙8个岛屿,分别是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北子岛、南钥岛、西月岛、双黄沙洲、司令礁,面积达1.087平方公里。在南沙群岛中面积大于0.1平方公里的6个岛礁与沙洲中,菲律宾占领了3个,即中业岛、西月岛和北子岛。中业岛为南沙群岛第二大岛,面积约0.326平方公里,仅次于0.498平方公里的太平岛;西月岛为南沙群岛第三大岛,面积为0.157平方公里。 1988年3月22日,菲律宾在中业岛召开所谓“卡拉延市”成立大会;8月在中业岛修建“卡拉延市政厅”,并委派了市长。 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迅速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这是长期预谋的结果。如前所述,菲律宾早有控制南沙部分岛礁的图谋。其次,20世纪70年代,在南沙群岛海域发现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南沙群岛的经济价值凸现出来。菲律宾是个贫油国,在从南沙群岛水域开采石油之前,多从阿拉伯国家及印度尼西亚进口,但菲律宾在处理其南部的穆斯林问题上遭到伊斯兰国家的不满,这些国家就在石油问题上向菲施加压力,[20]石油危机使菲资源危机雪上加霜。占有南沙群岛,开采那里的油气资源是解决菲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菲律宾是较早在南沙群岛开采石油的国家,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后就开始了勘探、开采工作。1971年7月11日,马科斯说南沙群岛在菲律宾的大陆架之内,并说菲已授予一家公司在此地区开采石油的权利。1976年起,菲律宾在南沙群岛海域的石油开采进入实质性阶段,开采地主要在礼乐滩。再次,菲律宾占领南沙群岛也是巧妙地利用有利机遇的结果。时值菲律宾与中国政府寻求建立关系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两国开始了建交准备,双方官员来往增多,并开始了贸易往来,1975年6月9日两国正式建交。而中国台湾面临着失去与菲律宾的“官方”外交,所以中国政府和中国台湾都未能对菲律宾侵占中国领土的行为做出有力的反应,从而使菲律宾的行动顺利成行。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菲律宾逐步扩大了对南沙群岛的占领,除了大多数南沙群岛岛礁无人驻守易于占领外,还与中国对菲律宾保持克制有关。[21] 直至冷战结束以前,菲律宾在不断地扩大对南沙群岛占领的同时,加强了对南沙群岛资源的开发。与以前一样,菲律宾在南沙控制范围的扩大和资源开发对双边关系的发展影响甚微。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对中国南沙群岛的占领并没有妨碍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建交后,菲律宾仍在扩大对南沙群岛的占领,但两国关系并未因此而出现波折,只是冷处理该问题。[22]这一方面是由于两国在共同对付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有着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1988年以前,中国并未实际控制任一岛礁,因此在南沙群岛的形势上中国处于劣势。 三、冷战时期以后 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南亚形势也有了变化,原来棘手的柬埔寨问题随着越南的撤军得到了解决,由于南中国海争端涉及东盟中的多个国家,东盟开始重视该问题,在东盟的会议中多次讨论该问题,尤其是相关国家形成了一些原则性认识。1992年7月22日,东盟国家在马尼拉签订《东盟南海宣言》,该宣言强调:“(东盟各国)认识到南海问题为争端各方敏感的主权与管辖权问题,任何在南海地区的负面发展都将影响到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因此,强调应以和平手段解决南海地区的主权与管辖权问题,避免诉诸武力,敦促争端各方自我克制,以创造有利于解决争端的良好气氛。”[23]这次在菲律宾召开的东盟会议上形成的宣言对菲律宾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菲很是看重。值得一提的是,该宣言的形成与中国态度的明确化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保持克制,1990年8月,李鹏总理在访问新加坡时表达了中国和平解决南中国海争端的愿望,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在中国的影响下,先是印度尼西亚主持召开了“和平解决南中国海争端国际会议”,再有就是形成上述东盟会议的原则性协议。尽管达成了官方协议,但南中国海的局势并未稳定,反而有恶化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发生了菲律宾军方舰船在南海海域骚扰、破坏中国渔民生产生活的事件,但双方均保持克制态度,低调处理。1990年3月,菲律宾海军在其控制的岛礁附近扣押了7名中国渔民,事后两国协商解决了问题,未引起大的波澜。[24]90年代下半期,又发生了多次中国渔民被菲律宾海军骚扰、扣押事件,进而引发了美济礁和黄岩岛主权纠纷,使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沙群岛争端上矛盾激化,两国关系一度紧张。 美济礁位于南沙群岛东部,是一个马蹄形的环礁,长约9公里、宽约6公里,仅在退潮时才会露出水面。1995年初,中国在美济礁修建了用于渔民避风等为目的的民用设施。[25]菲律宾渔民就此向政府报告,政府于2月派飞机和军舰到该处侦察。随后,菲总统拉莫斯发表讲话,认为中国的建筑物是用于军事目的,这些建筑威胁菲律宾的安全,中国的行动是“违反国际法和1992年马尼拉东盟会议有关南中国海宣言的精神与要旨”,并向中国提出抗议。此后还多次派军舰到美济礁,带外国记者和议员到美济礁观察,[26]以造成中国威胁菲律宾的假象。1995年菲律宾海军炸毁了中国在美济礁上的建筑。 中菲双方均对美济礁作出了主权声明,并力图通过外交途径协商解决美济礁引发的外交难题。1995年8月,双方经过多轮磋商,同意通过双边友好协商寻求解决分歧的办法,并达成若干协议。199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菲,与菲总统拉莫斯就南海问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达成共识。两国间设有在南海地区探讨合作的磋商机制,包括渔业合作、海洋环保和建议信任措施三个工作组。其中建立信任措施工作组于1999年3月启动,并于10月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双方同意通过友好磋商,并根据广泛接受的国际法原则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决分歧,认为不应让有关分歧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双方强调将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双方同意保持克制,不采取可能导致事态扩大化的行动。[27] 尽管中菲双方就南海问题不断磋商并达成了若干共识,但在南海的摩擦仍时有发生。 1997年5月,菲律宾海军破坏了中国在仙宾礁的主权标志。1998年,菲律宾方面称又在美济礁上发现了中国建造大型、永久性建筑物,提出抗议。[28]菲律宾再次拉上国议员到南沙群岛为其壮威。1998年12月,美国议员、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资深委员达纳•罗拉巴彻多次乘飞机到美济礁上空,支持菲律宾。1999年2月,菲律宾在南沙群岛的中业岛上修建军事设施,外界认为此举是对中国1998年末在美济礁上建筑的回应。[29]中国表示强烈不满。[30]中国渔民在南沙菲控岛礁附近被骚扰的事件仍不断发生。1999年发生了多起中国渔船在本国海域作业时被菲律宾军队抢劫事件。中国在自己领土上修建渔民泊船、避风设施,既没有侵占别国领土,也无意于威胁他国安全。美济礁临近菲律宾,但不是菲律宾的领土,菲律宾之所以在美济礁问题上大做文章,既有对该礁的占有企图,又要为其军费开支寻求新的借口,为国内选举服务以及重新与美国商谈安全关系等。所以“为了巩固其在卡拉延群岛的地位,迫使菲律宾国会批准其军队现代化计划和要求美国重新考虑美菲双边安全关系……菲律宾有意制造紧张气势”。1995年,菲律宾发现中国在美济礁上建有4个临时搭建的八角建筑后,拉莫斯即命令加强在南沙战区的军事力量,并提请国会通过了500亿比索(约20亿美元)的武装部队现代化计划。[31]“菲律宾试图通过中国海问题吸引美国的注意,争取更大的保护和安全合作。”[32]美济礁争执发生不久,菲律宾国防部长就到美国与美方商讨双边安全关系,酝酿新的安全协定,最终两国签订了军队访问协议。1999年5月,菲律宾参议院通过了《美菲访问部队协议》,准许美国舰船访问菲律宾,使用菲律宾的港口等设施,菲为美国舰船提供后勤服务,美国和菲律宾还定期举行军事演习。 黄岩岛位于南沙群岛北,与南沙群岛其他岛礁一样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美济礁事件后不久,菲律宾又在黄岩岛上挑起事端,出动军舰把在岛上活动的中外无线电业余爱好者赶走,并有几名国会议员登上了黄岩岛,在岛上竖起菲律宾国旗;菲律宾海军还在黄岩岛附近拘捕中国渔船和21名中国渔民。[33]1999、2000、2001每年都有中国渔民在黄岩岛附近海域被菲律宾军方舰船追逐。[34] 围绕黄岩岛主权及菲律宾军方舰只在该岛附近撞沉中国渔船的事件,对两国关系产生较大影响。“在(黄岩岛)争执中,发生了菲律宾军舰撞沉中国渔船事件;由于争执有升级迹象,菲律宾总统埃斯特拉达取消了到中国的国事访问”。[35]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菲两国因在美济礁和黄岩岛上主权争执和中国渔民的生产活动屡被破坏,使两国关系一度跌入低谷。但双方均不愿因若干岛礁的争端和渔业纠纷事件影响两国关系的大局,所以争端和纠纷都被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尽管争端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渔业纠纷仍时有发生,但两国关系已逐渐好转。在解决争端和纠纷的外交交涉过程中,双方形成了一些共识,为将来寻求共同认可的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在共同认可的方案形成前,南沙群岛现状仍将维持下去;黄岩岛仍将处于无人状态,但双方均不会放弃理论上的主权要求。 注释: [1] 广义上的南中国海争端包括了北部湾、西沙群岛、黄岩岛、南沙群岛及纳士纳群岛等,狭义的南中国海争端指南沙群岛,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定义。Dieter Heinzig,Disputed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Paracel, Spratly ,Pratas,Macclesfield Bank,Wiesbaden,Geramny:Harrassowitz,1976。 [2] 参见《上海申报》1933年8月23日,转引自余波:《南沙争端及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亚洲评论》1999春夏号。 [3] 《海军游弋南沙海疆经过》,学生书局1975年版,第6页。 [4] 参见韩振华主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东方出版社年版第682页。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料汇编》,第682、683页。 [6] 参见韩振华主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683页。 [7] 参见萧曦清:《中菲外交关系史》,正中书局1996年版,第787—788页。 [8] Edited by Aileen Sanpablo-Baviera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Philippine Perspectives,Philippine China Development Resource Centre & Philippine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1992,p.53. [9] 韩振华主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683页。 [10] 参见《工商日报》1956年7月1日。 [11] 参见《华侨日报》1956年10月6日。 [12] 参见李金明:《从国际法看菲律宾对我国南沙群岛的侵占》,《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7年第2、3期。 [13] 参见陈鸿瑜:《南海诸岛主权与国际冲突》,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印行1988年版,第84页。 [14] 参见《海军游弋南沙海疆经过》,第166—167页。 [15] 参见吕一燃:《驳南沙群岛“无主土地”论》,载《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6] 参见《中央日报》1956年6月3日。 [17] 参见《中央日报》1956年7月12日;《星岛日报》1956年7月11日。 [18] 参见《中华日报》1956年7月8日。 [19] 参见韩振华主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684页;《人民日报》1971年7月17日。 [20] 参见萧曦清:《中菲外交关系史》,第358页。 [21] [22] Sheng Lijun:Beijing and Spratlys, Lssues & Studies, Vol.31,No.7,July 1995. [23] 《1992年东盟南海宣言》,《东南亚季刊》1996年7月夏季号。 [24] 参见Chen Jie :China’s Spratly Policy,Asian Survey,October, 1994. [25] 中国在本国领土上修建行为本是正常的,但有学者认为中国在这个时间采取如此行动有两方面原因:一是1994年7月,菲律宾与一家美国公司达成了在南沙群岛合作开采的协议;二是1994年底,越南国防部长访问菲律宾,也引起了中国的警惕。参见丹尼尔•J•兹瑞克:《中国在南沙的最新策略:占领美济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编南沙问题专题资料之五美国学者观点之一。 [26] 参见联合早报网络版美济礁问题专题新闻。 [27] 有关资料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3001.html。 [28] 参见《南沙之争暗流汹涌》,《亚洲周刊》1999年2月8日—14日,第40页,转引自[新]邹克渊:《人工岛屿、设施对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影响香港亚洲评论年春夏号。 [29] 参见[新]邹克渊:《人工岛屿、设施对南沙群岛主权发端的影响》,香港《亚洲评论》1999年春夏号。 [30] 参见《中国海洋报》1999年3月5日。 [31] 参见Rodney Tasker:A Line in the Sand,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April6,1995,p.15. [32] 吴杰伟:《中菲“美济礁”争端》,《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5期。 [33] 参见李金明:《美济礁事件的前前后后》,《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34] 有关资料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c5l.html。 [35] 《联合早报》(电子版)1999年6月1日“早报社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