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铁勒乃同族异译,其中丁零译名在先,通用于汉魏时期,至北朝、隋唐时期已改译为铁勒,所指民族则一。丁零——铁勒的西迁及其所建的两个政权——高车汗国与铁勒汗国应在古代西域多民族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丁零——铁勒族的西迁 经近世学者研究,丁零、铁勒皆乃Dil或Til的音译。其实,它还有一个更古的译名,即狄。这在《诗经》和金文中都有反映。而据《山海经》、《竹书纪年》的记载。也许这一民族更为古老,因为早在夏商时代黄河北岸就存在着一种“有易”人,在楚辞《天问》中,“有易”则作“有狄”。高本汉认为,上古汉语之“有”往往用作冠词,《诗经》:“蠢蠢有苗,皇皇有周”,同此“有狄”显然是同一句式。则有狄,亦即狄。早在夏商之际已在华夏族之北活动了。所以古人常以北狄称之,以与东夷,西戎、南蛮相区别。“狄”亦写作“翟”,春秋以降,又出现了赤狄、白狄等许多名目,尽管白、赤等字样想怕是华夏人所附加的,仍然清楚地反映出狄人与丁零、铁勒乃一脉嫡传,如《魏书•高车传》记:“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逖历……” 问题在于Dil(Til)之名又是何由而得呢?这必须同狄人的原居地问题统一起来考察。 狄人(丁零、铁勒)的原居地在哪里?从“北狄”一名可以得知,其居地在华夏族之北,然而这还是指其中的南分支,其正支应在更北的地区。此可以由以下史料得到印证。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西汉初年冒顿单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汉书•匈奴传》记汉宣帝时匈奴形势:“丁令乘弱攻其北。” 同书又记匈奴分裂为南、北二支,北匈奴郅支单于在击破乌孙后复“北降匈奴”。据此可知,公元前二世纪时丁零的活动地域狄在匈奴北。清王先谦《汉书补洼》认为在科布多之北,亦即今苏联南西伯利亚一带。直到隋、唐时代,这一地区仍是九姓铁勒的基本范围,那里最肥美的牧场即土拉河流域,亦即唐之独洛水,或独乐水。突厥儒尼文作Tula,狄人(Dil Til)或即由此水得名。 狄人(丁零)虽发祥于漠北独洛水域,然古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似早已分化为北、南二支,其南支一度进至黄河以北,与华夏人争战。《左传》叙夏人与狄人的战争有“彼徙我车”的记载,由于抵抗不住华夏的战车,被迫北退,至秦修长城,隔绝华、夷,其南支复与北支合流。《汉书•苏武传》记苏武没于匈奴时,令其北海牧羊,而“丁令盗其牛羊”,北海即贝加尔湖,可知有一支丁令游牧于贝加尔湖南岸。由于南进受阻,丁令开始折而西进,至迟于三国时代,已分化为北丁令与西丁令两大支。对此,《三国志》卷30有详细的记载。 狄、狄历、丁令的译名自北朝起已不再通用,其族名改译为铁勒,据《北史》卷99铁勒传所记:“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在这段记载中,姑且把“之先,匈奴之苗裔也”一句置而不论。因为它所指实乃政治上的历史隶属关系,而非血统上的渊源关系。从分布地在西论,较《魏略•西戎传》所记这北丁令、西丁令的简单化更为明确,而相互吻合。 自公元四、五世纪之交作为欧亚大陆世界性民族迁徙大潮中的一般巨流,丁令——铁勒人也由南西伯利亚祖居地大批向中亚内陆迁徙,从而使其西支部落明显增多。其迁徙路线也非常清晰,即由独洽水北——金山西南——伊吾西、焉耆北、傍白山——康国北,傍阿得水——得疑海东西。易言之,乃由南西伯利亚,跨阿尔泰山,进入天山北麓,再西徒至药杀水草原,进而远至里海。 二、副伏罗汗国(高车丁零汗国) 丁零——铁勒族的历史虽然非常古老,然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非常落后,政治上亦各自为部,虽“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以故显示不出自身统一的实力,先后役属于匈奴、鲜卑、柔然,其西迁以后才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西域铁勒政权——高车丁零汗国。 高车丁零实际上也是西迁铁勒的一支,“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至于高车丁零则并非其本族自称,而是“诸夏”对该族的称谓,以其俗乘高输车而得名。而从“彼徒我车”到“乘高轮车”无疑是一巨大的社会进步。实际上这时的高车丁零不过稍稍显露头角,说是“部落强大”,却有些言过其实,其实真正强大的势力首推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其次则以为柔然(蠕蠕),对这两大势力高车丁零皆非其敌手,而且常常受其侵扰,至402年,高车丁零已沦为柔然属部。 正如丁零分北丁零和西丁零一样,高车丁零亦分为东、西两大支。其中“东部高车”之名常见于史籍,而作为其主体部分的“西部高车”却失载于史,段连勤正确地指出,它就应是以副伏罗为首的十二部。①《魏书》卷103记云“高车……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注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毡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关于高车六氏、十二姓的关系,长期以来弄得混淆不明,其实前六氏大约仍指留在漠北的高车丁零部,亦即史书中所谓“东部高车”后叙之十二姓才是高车丁零的西迁部分,亦即西部高车,其中尤以副伏罗氏为核心,历代高车丁零王皆出自此姓。 一般认为,高车丁零独立为国的时间乃487年(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柔然太平三年)时当柔然第八代君伏古敦可汗豆仑之世(485年—492年,柔然太平六年至八年),史载此汗“性残暴好杀”,引起众叛亲离,又连年攻魏、遭致报复,阿伏至罗乃正式同柔然决裂。 487年创建的高车丁零汗乃丁零—铁勒族在西域创建的第一个政权。然而“高车丁零”不过是“诸夏”对它的称谓,其自称为何?我认为应是副伏罗汗国,亦即西方史籍中之Avares汗国。Avares亦即西腊人所称的Abares。自莎畹等倡Avares即柔然说以来,一唱百诺。几成学术定论。然细加深味,其说实不足为据。因为: 1、Avares读音与柔然(Zuzen),茹茹、蠕蠕(roro)直不相侔,此可疑者一; 2、Avares在西,柔然在东,地理方位不合,其可疑者二; (3)柔然与噘哒为世仇,柔然败亡断无托庇于世仇之理,而史载Avaqes西奔却恰恰是投奔噘哒,此可疑者三。 有此三疑,可知Avares断非柔然。进而深考: (1)以核心部落证之。古代国家有常以核心部落为国名的习惯,高车之核心部落即为副伏罗。高车创业君主阿伏至罗、穷奇皆出身此部。又据《通鉴》卷156上《魏书》孝静帝兴和二年“阿至罗主副伏罗越君子去宾来降封为高车王。”更资证实阿至罗=副伏罗=高车。则高车丁零的自称实即副伏罗,易言之,国号即为核心部落名称。 (2)以副伏罗读音证之。“副”属去声“宥”(iau)、入声“屋”(uk、iuk)、入声职(iak、wak)三韵,“伏”属入声“屑”(iar、iwat)、职(iak、iwak)二韵,而凡轻唇音古皆读重唇,可知其声属“帮”纽(b),“罗”译外族语多作“ra”,则副伏罗之中古读音当为ukbiatra,依合口呼上古变为开口呼之例则成为“Abiora”,恰与希腊文之“Abareis”读音相同。 (3)以地理位置证之。据Priscus氏书记561—565年间Avares败于突厥乃逐Sabires而有其地。又称弥南《希腊史残卷》,Avares败于突厥后西奔噘哒,故突厥Dizaboul于562年(北周保定二年)噘哒战事甫终即声称将西击Avares。考Sabires、噘哒皆为中亚国家,则Avares之原居地毗邻中亚腹地甚明,此地望恰于高车而不可能是柔然。 (4)以所隶属部证之。据Theophane之《年代志》记公元563年有Hermichiones乃Avares之属部,而Hermichiones又记作Kemichiones,二名词干皆为“Chiones”,此名恰与高车六部之乞袁氏(Chi—ones)之读音全同,足以确证高车丁零即副伏罗,亦即西高载籍之Avares(Abares)。 由此可见,高车丁零国乃他称,高车汗国为他称之简称,其真正自称则应作副伏罗汗国,亦即Avares(Abares)汗国。这一汗国政治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实行双王制,有北厢可汗,南厢可汗之分,阿伏至罗居北,穷奇居南,这大约是由冬、夏分牧的历史传统演变而成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这对后世一些由原铁勒部落组建的政权发生了广泛、深刻的政治影响。 阿伏至罗创建副伏罗汗国以后,一度把这一汗国国势推至极盛,自487年至492年间屡败伏古敦可汗豆仑,巩固了自身的地盘。492年前后,乘魏军大胜柔然并杀了豆仑之机,副伏罗发动攻势,占领了车师前部、焉耆、鄯善。 但是,副伏罗拓境天山南麓一度阻断了作为西域经济命脉的丝绸之路,招致其四邻强国联合起来与之争战。继豆仑而立的柔然伏代库者可汗那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善于外交谋略,他西结噘哒,南交吐谷浑,同北魏也维持和平,目的就是对付副伏罗。至496年副伏罗所立高昌王张孟明突然为其国人所杀,另立马儒为王。这场政变之所以发生说明副伏罗在碛口一带的势力已全面消退,兆示着柔然的全面反攻业已开始。副伏罗在高昌失控以后再继续保有车师前部、鄯善是根本不可能的,且不久鄯善已为吐谷浑控制,车师前部则似并入高昌园的范围。至此,穷奇在天山南麓的残余基地只剩下焉耆了。而不久此处又受列来自噘哒的侵犯。奇穷就是在焉耆与噘哒作战中阵亡的,此事史书未记年代,据段连勤考证应“不会距公元497年太久,很可能发生在公元498年至500年之间”② 紧跟奇穷之死,副伏罗国的正君,北厢可汗阿伏至罗寻亦死于内乱。此事大约发生于502—503年间。其后跋利延主政,最多维持至505年,又被其国人所杀。后又立穷奇之子弥俄突为主。 弥俄突主政副伏罗时期,其国势却稍有恢复,这大约同此王灵活的外交手腕有关。有迹象表明此汗不仅得到噘哒的有力支持,而且继位之初就通使于魏,导致柔然不敢对它轻动。至506年那盖去世。第十代君佗汗可汗伏图立,急于消灭副伏罗。508年兴兵西伐,与副伏罗战于薄类海,魏军恰至,夹击,大破柔然,斩伏图。 经此战后,副伏罗汗曾再度振兴。 伏图死后,柔然与十一代君豆罗伏跋可汗丑奴继立,经过八年准备,至516再次西击副伏罗,两军复大战蒲类海上,副伏罗大败,弥俄突被杀。在噘哒支持下,继续拥立弥俄突之帝伊匐为主,是为副伏罗汗国第四代君主。伊匐在位时间大约为524年至535年,其事迹失载于史。后为子比适所杀。第五代比适的事迹更为稀少,大约在位于535年至540年,又为柔然所败。第六代君越君子去宾继位,其后为子比适所杀,541年4月七代君比适亦间道柔然,奔降于东魏。汉文史料中有关副伏罗汗图(高车丁零汗园)的记载到此就已截止了。 然而参稽西方载籍,Avares汗国实乃灭于突厥,而突厥初兴亦恰为汉文史料中越君子去宾奔东突厥魏之540—541年间初本高车丁零(副伏罗)属部之一,居于今吉木萨尔县水西沟一带,原极弱小。副伏罗主越君子去宾之所以于541年被逐,归降东魏,即与突厥勃兴有关,据上述资料可知,突厥势力已发展到同西魏接界的河西走廊一带,这意味着天山北麓东段副伏罗汗国故地已尽为突厥接管,并进一步踰碛而东,向河西发展。这表明,突厥势力又进一步侵战了柔然的领疆,开始与东魏接境了,北齐修长城即在于防备突厥,而突厥进逼东魏,则很可能同追讨比适所率副伏罗残部有关。其后史书又载“后周太祖(指守文泰)为魏相,突厥土门使使献方物,时铁勒将伐茹茹,土门率所部邀破之,尽降其众五万余部。”③此战很可能是突厥与副伏罗主力进行的最后一次历史性决战,史料所记之铁勒应即高车丁零亦即副伏罗。这意味着越君子去宾并非副伏罗汗国的末代君,其后这一汗国仍有其第七代君主持国政,而经此战后,主力损失殆尽,不得不西奔噘哒,求其庇护。而此战之后,突厥的主攻矛头转向柔然,亦暂时放松了对副伏罗的追击,至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已东灭柔然,统一漠北,创建了强大的突厥汗国,及其第三代君求杆可汗在位之世,转而进行西部经略,从而与中亚强国噘哒发生了冲突,即因噘哒收容Avares而起,噘哒终于562年,迫使Avares远徙欧洲,其后突厥西面可汗(室密点)还曾通书东罗马,声称将往追击Avares,以故未行。可见副伏罗汗国存在的下限实非541年,而应是噘哒灭亡之562年。 三、契弊铁勒汗国的创建及其兴衰 自562年至605年间铁勒族的活动基本上在政治历史舞台中消失了,这是因为蓝突厥贵族的兴起已使之沦为其臣民,重又恢复到原来一盘散沙、分部而治的状态中去。由于突厥、铁勒语言基本相同,在此期间,一部分铁勒部落开始放弃自身的传统族名,归顺突厥,成为附庸于蓝突厥的异姓突厥部落。另一部分铁勒部落虽仍固守自身传统的族名,却不得不同突厥保持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接受其统治。于是“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④ 突厥汗国(552年—603年)初本统一的政治实体,先后历土门,乙息记、木杆、佗钵、沙略、处罗候、都蓝等七代君,但却是奠基于大、小可汗分国制的基础之上,以上七君皆属大可汗,除此之外,尚另有诸方面小中汗的建置,各统重兵,分屯四面。这一政治组织形式似曾参照高车丁零传统的双王制,初本设大可汗一,小可汗一。木杆可汗之世始改进为由大可汗一,小可三组成的四部分国制。及沙钵略可汗立,又因西面可汗封地过大,形成强藩震主之势,因折基地为三,则小可汗之数已增之为六,演变为土、小可汗七部分国制,本来企图以此遏制西部突厥势力的膨胀,结果还是导致西部诸汗联合起来,发动了叛乱,于是突厥内战爆发,这场内战整整持续了二十年(583年—603年)终于导致这一政治统一体正式分化为东、西突厥两个独立汗国。 西突厥汗国乃由内战中构为西部营垒的木杆、室点密两大汗系、吐陆、弩失毕等两厢部落合成。其创业君主本出木杆—阿波之裔的泥利可汗,604年泥利死,泥厥处罗可汗代立,穷兵黩武,厚敛诸部,引起众叛亲离,至605年激起了铁勒诸部的联合暴动,由之诞生了丁零—铁勒族建立的第二个西域政权—契弊铁勒汗国。对此《资治通鉴•隋纪》和《北史•铁勒传》中都有详细记载。 这一新诞生的契弊铁勒汗国在政治组织上的基本特点也是实行双王制,其中的国君易勿真莫何可汗契弊歌楞建牙于贪汗山。副王薜延陀乙至可汗建牙何处,史无明载。然参稽《通典》卷199所记,薛延陀原属金山西南,地在莫何可汗之北,可见此契弊铁勒汗国同此前的副伏罗汗国(高车丁零汗国)一样也是大、小可汗南北分治,不同者乃副伏罗汗国以大可汗居北,小可汗居南,而契弊铁勒汗国则乃以大可汗居南,小可汗居北,这一史实在吐鲁番阿斯塔那307号墓出土的麹氏高昌晚期文书中得到充分的印证。⑤ 契弊铁勒汗国建立以后,“与(泥撅)处罗战,屡破之。”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势力自是一蹶不振。“莫何勇毅绝伦,甚得众心,为邻国所惮,伊吾、高昌、焉耆诸国,悉归之。”⑥说明铁勒国的势力已向天山南麓发展,很快控制了丝路北道、中道等两道咽喉,从而引起西域政治形势的巨变。铁勒二汗南北分治,其中莫何可汗契弊歌楞主南方,可知征服伊吾、高昌、焉耆皆为此汗所建功业。 608年7月,铁勒又发兵击吐谷浑“大波之,吐谷浑可汗伏允东走,入西平境内,遣使请降求救。”⑦吐谷浑汗国的领疆兼跨流沙东西,其可汗伏允院东走西平,说明铁勒又进一步侵夺吐谷浑的西部领土,占领了鄯善,且未一带,一度控制了丝路南道,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就应该是夺取位扼尸中道咽喉的商昌了。 隋朝与契弊铁勒汗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起初,旨在利用这支势力削弱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政权的吐谷浑。至609年(大业五年)三月炀帝亲巡河右,发兵击吐谷浑,遣将刘权“出伊吾道,击吐谷浑,至青海,虏获千余口,乘胜追奔,至伏俟斤城。⑧”卒灭其国,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镇,这意味着契弊歌楞先从吐谷浑手中夺取的鄯善,且末诸地,又转为隋朝占领,且隋将刘权,“出伊吾道”,又侵犯了本已归属于铁勒的伊吾,导致高昌、伊吾皆改臣于隋。 这显然侵犯了契弊铁勒汗国的既得利益。于是围绕着伊吾、高昌、鄯善,且末的争夺,隋与铁勒之间的关系开始全面恶化。 有迹象表明,自609年(大业五年)铁勒失去鄯善,且末,伊吾以后,乃全面加强了对焉耆的控制,并再次发兵夺回了伊吾,从而封闭了丝路北道,这就是为什么伊吾吐屯设刚刚“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以后,隋朝又再次命将出师,攻夺伊吾的原因。 可见隋朝两次争夺伊吾,其对于皆为铁勒。第一次乃609年刘权出伊吾道,迫伊吾吐屯设举地归隋。然不久又为铁勒夺回,至610年萨世雄又再次攻夺,置伊吾郡而归。 铁勒在击败西突厥射匮可汗以后,又进一步同清朝展开了激烈的高昌争夺。据《隋书》秦83高昌传载,高昌王麹伯雅于大业五年(609年)入朝以后曾从征高丽,娶宗女华容公主,八年冬(721年)归国,临行时曾颁令国中,解辫削衽而该传接记“然伯雅先臣铁勒,而铁勒恒遣重臣在高昌国,有高胡往来者,则税之,送于铁勒。虽有此令取悦中华,然竞畏铁勒而不敢改也。”此即高昌受制于铁勒的明证。然而这一历史进程究究竟始于何年?则更无明载。我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年号变更所透露的信息判断,似应始于613年底(隋大业九年)。因为麹伯雅于位时一直使用延和年号,而这一年号使用至第十二年空然停止,次岁(614年,隋大业十年)高昌年号已易为义和,说明麹伯雅已不在位。而此王于712年(大业八年,高昌延和十一年)冬离唐归国,下令能辫绡衽,必定开罪于铁勒,次岁突遭废黜,另一姓名不明的某人出主高昌国政,改元义和,说明高昌国中发生过一场宫廷政变,这一政变显然是由铁勒操纵的。 由契弊歌楞创建的契弊铁勒汗国究竟何时灭亡,亦史天明载,仅《旧唐书》卷199铁勒传中有如下一段简短文字:“……西突厥射匮可汗强盛,延陀,契弊二部并去可汗之号以臣之。回纥等六部在郁督金山者,东属于始毕,乙失钵所属在金山者,西位于叶护。” 以往的研究者往往据此认为,似乎自710—711年(大业六至七年)射匮可汗受册为西突厥大汗伊始,就与击败泥橛处罗可汗的同时,荡平了铁勒之乱,重新完成了西突厥全境的政治统一。我在1987年撰写《突厥史》时就由于对上述史书记载深信不疑,犯了这一年代学错误。根据前文所论,建元义和的高昌主既为铁勒所立,则此一政权的溃灭应即铁勒汗国崩解的指征,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发现的义和纪年共使用六年(614—619年),至620年麹伯雅已正式继承高昌王位,改元重光,这一年号显然带有光复社稷的涵义。据此判断,契弊铁勒汗国解体的时间绝非711年(大业七年),亦非712年(大业八年),而是在619年(唐武德二年,高昌义和六年)。其时西突厥的国君究竟是谁业已弄不清楚,据前引史料上半段“西突厥射匮可汗”云云,似乎为射匮可汗在位之时,而其下段“西臣于叶护”云云,则已似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在位之世了。这是因为铁勒国的灭亡正当隋、唐易代之际,其时内乱勃兴,外使鲜遣,外部情报中断若干年,史馆中文献短缺,史官员好玩弄模糊语言,聊以塞责了。 至于契弊铁勒汗国崩解的原因,当然首先是同西突厥交锋失利的结果,然而铁勒二王制自身存在的大、小可汗内部矛盾似也是导致汗国崩解的重要因素。且契弊铁勒国实行的二王制同此前的副伏罗汗国(高车丁零汗国)存在的二王制具有本质的不同,后者二王皆出自王族副伏罗部,而前者则分别出自契弊、薛延陀二部,因此,这一汗国实质上无非是契弊部为首的诸部与薛延陀为首的诸部之间建立的松懈政治联盟。而随着铁勒汗国的日益强盛,这一汗国的大、小二汗(亦即北、南二汗)的裂痕日益加深,这一矛盾恰好为西突厥射匮可汗或统叶护可汗所利用。不仅如此,契弊部自身似又分为两派,相互斗争,于是西突厥正好予以各个击破。历史的演变过程表明,原来共同组成铁勒汗国的二核心部落契弊部与薛延陀部分裂为二,薛延陀部皆东徙漠北,降于东突厥。契弊部则分为四支,一支东徙漠北,降于东突厥,即于后世建牙金山的乙注车鼻可汗所统基本部落;一支西徙伊丽水,即为车鼻施,苏禄所出部落;一支仍留金山西南至贪汗山(天山)一带;另一支运徒热海,复东徒甘凉,即为唐将契弊何力所出部落。可见西突厥在摧毁铁勒汗国的过程中,兼用军事力量与政治离间两种手段,而其主攻对象则为铁勒汗国的核心部落契弊氏,实行重点突破,分而弱之的策略,终于导致一度称雄于西域的铁勒汗国趋于瓦解。可见这一汗国共存四年(615年—619年,隋大业元年至武德二年)。 注释: ①②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第182—186页,第239页。 ③《册府元龟》卷978,外臣部,和亲一。 ④《北史》卷99,铁勒传。 ⑤《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251—257页。 ⑥⑦⑧《资治通鉴》卷180、大业三年,卷181、大业四年,卷181、大业五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