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伯克制度:清前期中原官制与新疆地方特色的完美结合(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民族报 张晓彤 参加讨论

    为强化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管伊犁等处将军”(后改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将军府址设在伊犁河北岸的惠远城。清政府在新疆形成了以军府为核心,包括州县制、伯克制和札萨克制在内的军事行政管理体制。其中,在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继续沿用伯克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之成为清朝地方官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伯克制的改造,使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形成了由驻扎大臣、各级伯克组成的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体系。当时无论在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比重上,实行伯克制的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包括伊犁维吾尔族聚居区)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伯克制的建与废对新疆政局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这种 “因俗设官”的制度,充分利用了边疆各族上层人士熟悉本民族的历史特点和生活情况的特征,以及他们在本民族中的威望和政治号召力,达到了化解矛盾、减少摩擦、增进团结及巩固清政府统治的作用。
    “伯克”一词为突厥语音译,最早见于公元8世纪突厥文的碑文中,意为“王”、“首领”、“头目”、“统治者”、“官吏”以及“老爷”、“先生”,古代汉文献中译做“孛阔”、“孛可”、“别乞”、“别吉”等。古代维吾尔族中,“伯克”这一称号一直被沿用,成为世袭地方官吏或头人们的通称,至明末,在新疆及中亚定居的民族中,“伯克”一词成为对官吏的泛称。
    18世纪中期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减少乃至消除可能产生的离心倾向,清政府对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因俗而治”,对伯克制度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使其成为清政府当地的基层行政组织。
    清政府首先废除了伯克世袭制,伯克的任免升调由朝廷决定。选任伯克时,要强调对清政府的效忠态度,对在统一战争中立有军功者与受到爵秩者优先委任。在选任伯克时,实行伯克回避制度,高、中级伯克回避本城,下级伯克回避本庄。
    对伯克制定品级、分发印记、规定俸禄。伯克品级自三品至七品不等,按品级享受规定数量的养廉地、燕齐农民和养廉银。
    伯克制度实行政教分离,规定“回子当阿浑者,止准念习经典,不准干预公事,其阿浑子弟,有当差及充当伯克者,亦不准再兼阿浑”,即从事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不得干预政务,从政人员不得同时兼任任何教职。
    实行伯克入觐制度。年班入觐制度是清王朝笼络边疆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的一个主要措施,规定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每逢年节来京,朝见皇帝、瞻仰朝廷威仪、参加朝廷的各种活动,借以坚定其效忠朝廷的决心。伯克年班入觐体现了新疆地方对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伯克们的政治地位。
    伯克直接管理本地事务并要接受驻扎大臣的监督。各城伯克均受统于当地驻扎大臣,各城大臣有权监督、过问乃至直接参与民政事务,决定伯克的升迁黜陟。清政府为了削弱维吾尔族上层的权力,广建伯克,而不设全民族的伯克,清朝先后在南疆的31个城镇、地区任命了260余名各级伯克。各级伯克的任职地区仅限于南疆地区,不能到中央或内地任职,这就减少了维吾尔族人接触、了解内地的机会。
    通过上述改革,伯克制度成为中原官制与新疆地方特色相融汇的较为完整的制度,在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之初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护并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秩序。伯克制度有利于吸收当地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参与统治,扩大了清政府在南疆的统治基础,也必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任免制度的改革避免了伯克的世袭,有利于清政府对南疆少数民族官员的管理和笼络南疆少数民族上层参政,维护了地方统治秩序的稳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伯克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