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谨慎供藏,代代相传,每遇节日盛典,取出诵读,而誉谓“十方圣主、铲除十大祸根的《格斯尔可汗传》”(以下简称《格斯尔》),是一部长篇英雄史诗。它于1716年(清朝康熙五十五年)首次在北京用木刻版刊行,18世纪中叶开始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到了本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对蒙藏《格斯(萨)尔》的广泛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研究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对蒙古《格斯尔》这样一部以书写卷本和口头传唱并行方式流传下来的内容丰富、卷峡浩繁的文学巨著,在很多方面,诸如蒙古《格斯尔》的来源;蒙藏《格斯(萨)尔》的关系,《格斯(萨)尔》的创作年代及作者,格斯(萨)尔与历史人物的关系,《格斯尔》中表现的宗教倾向或影响,《格斯尔》的艺术特色及民族风格等方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而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 由内蒙古大学蒙语系却日勒扎布副教授所著《蒙古格斯尔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一书,就是以上述间题为研究目标的学术著作,可以说是《格斯尔》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 作者利用国内自80年代以来大力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的蒙藏《格斯(萨)尔》的翔实资料,吸收国内外、区内外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和考证,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新的看法。 书中在对蒙藏两种《格斯(萨)尔》进行多方面的对照研究后得出了蒙古《格斯尔》最早来源于藏地的结论.关于蒙古《格斯尔》的独特性或别于藏族《格萨尔》的特征以及《格斯(萨)尔》的创作年代,也进行了考析,并就其主人公格斯(萨)尔与历史人物的关系,书中也以蒙藏史书及汉文典籍为依据,进行了对勘、辨伪。 书中对《格斯尔》的思想内容、形象塑造和语言特色方面的分析研究,以及收入的其它几篇《格斯尔》研究方面的论文,也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