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对策中日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 恩 和 额尔敦布和 参加讨论

    摘要:日前结束的“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对策”中日学术研讨会,从我区草原荒漠化日趋加剧的根源、进程、现状、机理等不同角度,在较深层次上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探索,为荒漠化的治理和草原牧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新颖建议。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对我国蒙古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草原;荒漠化;生态安全;文化维度;可持续发展;学科发展
    尽管内蒙古自治区近十余年来在草原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荒漠化加剧的趋势目前仍以每年120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草原地区的荒漠化不仅使当地各族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步入了困境,对邻近省市的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也已殃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周边国家、地区。事实说明,迄今为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所积累的实践经验都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学科交叉,国内学界与国外同行间的联手攻关。于是,业已明确意识到这一需求的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同国内有关单位和日本国农林水产省政策研究所评价与食料政策部协商后,举办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于2002年8月12-14日在内蒙古大学举行。日本国茨城大学、东京大学、东京情报大学、东京农工大学、筑波大学、岐阜大学、元正大学、长野县岩村田高校等高等学府和日本国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政策研究所、日本环境省综合环境政策局、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沙漠植林志愿协会等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的19名代表(含已在日本就业和攻读博士学位的4名中国籍学者);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等协办单位以及来自北京、呼和浩特等地区有关单位的55名学者,参加了会议的学术交流活动。
    会议期间,中日双方共21名学者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结论,在某些问题上已有所突破,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当然学者们的观点和结论之间也存在不尽一致之处,但这是学术会议应有的正常现象。对此,我们力求按照“兼收并蓄”和“不改原意”的原则,分成六个方面作了整理。关于学者们观点的更详尽的内容,可查阅《演讲概要集》(《演讲概要集》为本次会议专题报告摘要集,会议文集将正式出版发行)
    1.关于草原荒漠化的形势
    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姚洪林研究员等学者提供了内蒙古地区沙漠土地面积已达42.08万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66%等最新数据,并将目前荒漠化现状概括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中度为主,比例增高”。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学院胡春元教授等学者认为浑善达克沙地的实际面积已远远超出通常引用的数字,目前已达41417km2,其中流动沙丘大量出现,沙丘植被覆盖度已降到阳坡10%以下、阴坡30%,成土过程已经终止。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钟龄教授等学者认为,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加剧已使草甸草原的生产力下降到原生群落的25-30%,典型草原的生物量也已下降60-80%,荒漠草原的退化使草群覆盖度显著减少。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杨根生研究员认为,中国北方四大沙尘暴源区中的三个位于内蒙古境内,其大部分分布于农牧交错带及西部绿洲与沙漠之间的过渡带。由此可见,内蒙古草原的荒漠化形势比公众媒体所反映的程度还要严峻。
    2.关于荒漠化形成和加剧的原因
    根据锡林浩特草原生态实验站20年的定位监测结果,刘钟龄教授认为气候变化不是目前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而牲畜头数增加和草原超载是牧区草原退化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和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额尔敦布和研究员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牧区人口发展政策带来的人口超载,是导致草原荒漠化最根本的社会原因。额尔敦扎布教授还指出,畜牧业价格制度的变迁及其背后的产权制度的缺陷(包括地上与地下资源所有权的不统一),以及承包期过短等政策因素造成的短期行为等是草原地区出现掠夺式经营的根源。杨根生研究员认为,翻耕后风蚀量一般达未翻耕土地风蚀量的14.8倍,因此开垦是人为扰动地面使其成为新沙尘源的主要形式。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博士生斯日古楞先生、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恩和教授认为,内蒙古草原荒漠化加剧的本质是垦殖型荒漠化,“过度放牧”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额尔敦布和研究员还认为,除开垦外,划分草场、承包到户,集中定居及不合理打草活动等,也给草原退化雪上加霜。斯日古楞先生认为,目前对荒漠化问题的研究本身存在“三多三少”,即理工学研究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少,对游牧文化及其精髓的研究整理更少;投身研究的人员中坐而论道的多,实地考察的少;研究机构及其人员同当地的交流中个人行为多,群体行为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暴庆五研究员认为,摈弃禁垦、轮牧、鄂托克沁等游牧时期的传统制度,以从农业总结出来的经验指导草原畜牧业,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应从欧洲重新走向自然畜牧业的转轨趋势吸取教训。恩和教授进一步认为,中原农耕民族的大量涌入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迅速农耕化导致了适应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的长期断裂,致使垦殖型荒漠化愈演愈烈。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政策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双喜先生认为,导致“过度放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两定一奖”、“三定一奖”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鼓励头数政策”。
    3.关于治理荒漠化与草原保护问题
    日本环境省综合环境政策局咨询委员、日本大学讲师奥田进一博士认为,我国涉及草原保护问题的部门法规之间存在相互抵触现象。例如,《草原法》把荒漠地或半荒漠地作为恢复植被后的“未来的草原”,但是在《农业法》中却被作为“四荒”,即被当作开垦对象。这一点在政策层面上表现为环境保护与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产粮食的政策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法律和政策两个层面上都需要加以统一。东京农工大学博士生张瑞珍女士和茨城大学农学部中川光弘教授在肯定我科尔沁沙地治理荒漠化的一些措施后指出,该地区应采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压缩农业用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荒漠化治理。
    4.关于荒漠化问题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学者们提交了在荒漠化问题应用基础研究中新近取得的若干成果。例如,筑波大学生物科学系林一六教授、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乌云娜副教授提出的求草场质量指数SQI的公式:SQI=∑(rI×S),其中,rI为相对重要性程度值,S为某植物种的得分;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藤原英司研究员等人根据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10Pb浓度进行侵蚀强度估计法在内蒙古草原的应用;日本岐阜大学流域圈科学研究所秋山侃教授等人关于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利用的卫星监测方法等,都颇具新意。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内蒙古社科院特约研究员达林太先生在阴山北麓四个旗(乌拉特中旗、达尔汗茂明安旗、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进行为期三年多的调查研究后所建立的《阴山北麓四旗草原荒漠化成因分析模型》(此项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内蒙古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2001ZDXM850008)的一部分,课题完成后予以正式出版)的部分成果,认为气候(近30年)对该区域荒漠化形成的影响不显著,荒漠化主要由人为因素所导致。其中农耕(开垦、开发水资源、饲料基地等)占70%以上;影响率占12%的过牧问题全部由机关团体等单位为经营畜牧业而占用草原所导致,当地牧民的牲畜头数还未达到草场承载力的上限;不合理的草牧场经营管理制度占8%;政策体制因素占11%。
    5.荒漠化治理实践
    日本沙漠植林志愿者协会会长菊地丰先生的专题报告详细地阐述了日本友人在内蒙古地区毛乌素、库布其、科尔沁、浑善达克等几大沙地植树造林几十万亩的经过、成果和体会。对他们十二年如一日地参与我国荒漠化治理事业的献身精神,与会所有中方人员深表敬意。
    6.若干政策建议
    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政策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双喜先生认为,为充分利用秸秆饲料,便于收集牛奶等畜产品,应把牛马等大畜的饲养从牧区转移到农区;停止实施“流动牲畜或福利牲畜”措施,逐步达到牧区的牲畜由擅长经营者来经营。
    刘钟龄教授等学者认为,确立起草原的首要功能是生态保护功能的观念,至关重要:“夏牧冬饲,系统扩展”是发展畜牧业并保护草原的一个可行模式。额尔敦布和研究员提出了以加强小城镇建设解决人口超载、退耕还林还草时不搞一刀切、坚持饲料地种草不种粮的原则等建议。额尔敦布和、达林太、孟慧君(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滕友正(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等学者都指出了目前正在实施的让牧民普遍开垦现有湿地种饲料的做法,有可能导致把西部大开发变成又一次大开垦,致使草原生态功能的彻底丧失。胡春元等学者也提出了发展人工草地和人工增雨的必要性。暴庆五、额尔敦布和等学者都主张,为给草原以休养生息的时间,防止新的荒漠化,必须实施轮牧。杨根生研究员认为,内蒙古地区的产业结构应与生物气候相适应,加大退耕还草的步伐,使农牧交错带逐步南移,恢复以牧业为主的经营方向;不是继续开垦草原,而是提高现有灌区产业结构,提高单位耕地面积和单方水的效益,使之成为贫困地区移民安置地;以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向应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对沙漠化土地的恢复植被应遵循以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方针,以自然的恢复植被为主,辅以人工科学治理。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邢旗高级畜牧师也认为,对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要进行以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而畜牧业本身应以调整草业结构、区域布局、畜种和畜群结构为主要内容。恩和教授认为,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进而实现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发展的文化维度,确立以游牧文化精髓为基础并充分吸收其他文化长处的本地区主导文化。
    应当指出,学者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有不尽一致甚至彼此相左的看法。例如,在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主要成因究竟是“过牧型荒漠化”,还是“垦殖型荒漠化”;“双权一制”政策在全区范围内的推行对草原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究竟如何,即继续实施草场分割、承包到户的政策模式,还是因地制宜,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恢复较大草场上的轮牧;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单一的舍饲化还是放牧型畜牧业,或者是两者的结合以及怎样结合;走定居化道路还是选择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模式等问题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这类分歧意见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草原荒漠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我们的研究工作仍有继续深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所有这些问题将成为学者们后续研究的课题,从学术发展规律角度看这一点恰好也是此次会议的另一种成果。如上所述,本次会议是把草原荒漠化及其治理问题作为蒙古学研究的一项课题研讨的。其意义不仅在于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遵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宗旨,适应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学科建设的实践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还在于突破传统观念,国内蒙古学界沿袭至今的传统领域——蒙古族语言、文学、历史之外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次会议的举办成功对于改变我国蒙古学学科在向现代蒙古学①发展上的滞后局面,缩小同国际水平间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国外的蒙古学研究早在1987年就已转入以研究领域的全面扩展和充分重视现当代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蒙古学阶段。有关内容可参见C.罗布桑旺丹.现代蒙古学面临的紧迫任务,第五届国际蒙古学家大会论文集,第一卷,14-19.乌兰巴托:199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