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王公制度确立于清代。民国时期,蒙古王公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研究这一变化过程,对于深入了解近代蒙古族社会政治制度及其阶级结构的演变具有很大意义.本文通过研究伊盟王公统治的衰落过程,揭示蒙古王公制度最终灭亡的命运. 本文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伊盟王公制度的由来及清末以来所出现的王公统治衰落倾向;接着阐述民国时期蒙古王公制度得以继续保留的缘由,即1912年8月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蒙古待遇条例》,以法律形式保留了蒙古王公制度.国民党当政之初曾计划取消王公制度,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蒙族方面的反对,国民党政府于1929年春作出允许蒙古王公制度暂时照旧保留的决定。到了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安定蒙族”,采取了“推崇王公”的羁糜、笼络政策,使得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蒙古王公制度一直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文章第二部分通过民国时期伊盟王公在盟旗政治生活中逐渐失去以往的主宰地位,原来所享有的种种特权日益被削弱,通过具体事例来阐明了蒙古王公统治的衰落情况。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伊盟王公统治衰落的原因:一、人民革命斗争的冲击。举出民国时期在伊盟鄂托克旗、达拉特旗、乌审旗发生的几次“独贵龙”运动,20年代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伊盟的活动,30年代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等对王公统治的衰落所起的作用.二、实权派官僚的专权跋息.举了乌审旗、鄂托克旗、准格尔旗的形形色色的实权人物专权实例及其对王公统治的衰落所产生的影响,并特别提出这些实权派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行政官僚性质,他们与清代王公手下的权奸不同。三、北洋军阀、国民党的压迫。通过民国时期的历届政府在伊盟开垦牧场、旗县设局和地方军阀、各省县当局侵夺伊盟各旗权利的事实,说明了民国时期的反动统治者所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不仅给广大蒙古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而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伊盟王公的统治。 文章最后认为,民国时期伊盟王公统治的衰落,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蒙古地区社会结构的新变化,而且也反映了整个蒙古王公制度衰亡的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