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关于明代西海蒙古的哆啰土蛮部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杜常顺 参加讨论

    从明代中期开始,大批东蒙古部落不断进入青海地区,形成以西海即青海湖为中心的“西海蒙古”,成为明代东蒙古一个重要分支。但具体来说,西海蒙古也并非由某一单一派系的的部落组成,各部落在不同时期实力上的优劣也不尽相同,所起的作用自然相异.本文所要探计的哆啰土蛮部则是后期西海蒙古的核心部落,而且又在十七借纪初西藏教派斗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哆啰土蜜之移居青海
    哆啰土蛮,又作“多罗土闷”,也即多伦土殷特(Dologhan Tumed),是达延汗第四子阿尔萨博罗特墨尔根鸿台吉(我折黄台吉)的部落[1]。我折黄台吉役后,该部在政治上即依附于倦答汗,成为土默特万户重要的郑托克之一。随着十六世纪中期伦答汗向青海地区的扩张,哆锣土蛮部也与青海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许多部落首领陆续向青海迁移。
    根据目前所见到的材料,最早进入青海的哆啰土蛮部首是克亮台吉.此人是我折黄台吉之子五乎囊台吉的次子[2]。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克夹列传载,早在掩答汗隆庆封贡前,即1571年以前,克炙就与俺答第四子丙兔一起“逐牧甘州塞外水草,及款塞,授我指挥金亨.已辄复去。”此处“甘州塞外”即指西海地区。万历中郑洛追述嘉靖时青海蒙古的情况时说:“后俺答西来,遗留其子丙兔并克尧等八枚,盘据海上。”[3]可知克夹是备靖三十八年(1559)同丙兔一起被留牡于西海的,为当时西海八支之一。
    至万历六年(1578),俺答入西海“迎佛”,迁入西海的蒙古部落大为增多,其时住枚于西海、郊连山诸处者“不下十数部落”[4]。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二支,一是属于永邵卜万户的把尔户部,另一支就是哆,罗土蛮的火落赤台吉.火落赤是我折黄台吉长子不只克儿台吉之子,与克夹为叔伯兄弟,也就是蒙古《黄史》中“赴青海即位之序腾豁洛齐诺颜.”[5]郑洛称其“力足以豪举,智足以鼓煽,”[6]是一个出色的蒙古族首领。在藏族史朴中也有关于他留居青海的记载。《安多政教史》记载说,“土兔一年(己卯,按即万历七年),圣者第三世达赖于前赴康区之际,和汗王(掩答)会商决定,为了联系汉藏黄金桥,留科力齐、青巴图尔及其部属于青海湖畔。”[7]科力齐就是火落赤。
    万历十年(1582)俺答汗去世后,后继者“势轻不能制诸首”[8],土双特各部处于涣散状态,不少部落以攻掠藏族部落为目的,纷纷西入青海。万历十四年(1586),哆啰土蛮本部在火落赤长兄歹言黄台吉(哆啰土蛮把都儿黄台吉、达延诺颜)等率领下也西入青海,“志在抢番”,[9]从而使哆啰土蛮的绝大多数部落都装集到了青海,大大提高了该部在曲海茉古中的实力和地位.次年,歹言黄台古和其义子(克夹亲子)抄胡儿(朝岸儿)率布攻掠青海南部的阿尔力觉部落,结果中流矢而死,其妻及子率精兵七首扶徐东还。”[10]然其大部人马“悉置海上”,[11]并未影响哆啰土蛮在青海的发展。
    根据成书于万历二一十二年(1594)的《北虏借系》,万历时期住牧于青海的哆啰土蛮系部酋,还有如下几人;克臭兄不禄慎台吉,其“住牧与火落赤同”;火落赤兄著力兔歹成台吉的二个儿子哑班台吉和失甲班台吉,他们“俱在甘肃西海住牧,偏渡口互市。”
    二、哆啰土蛮在青海的发展
    随着哆啰土蛮势力陆续向西海的汇聚,该部在西海蒙古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原光在俗答在世时,其嫡系的丙兔部落(部名威武慎)在西海蒙古中拥有政治上的优势。但是万历六年后随着更多部落的迁入和俺答汗的去世,威武慎的政治优势受到很大削弱。万历十年(1582年)以后,丙兔及其子真相(又名三温)就率部离开西海,南渡黄河,进入莽剌川(今贵南茫拉)[11],而西海地区则由永邵卜系的把尔户部据有,“统领部落、主宁寺刹”、“负海称雄”[12]。至万历十六年(1588),火落赤率部进入黄河南的捏工川(热贡)的时候,其实力已在西海各部中举足轻重,“始与永、真相为雄长”[13],即已可以和永邵卜把尔户部(据西海)、真相的威式慎部(据莽剌川)相匹敌了。因此,火落赤之进入捏工,可以看成是哆啰土蛮西海崛起的标志。
    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负海称雄”的把尔户在西宁连遭明军重创[14],使这支颇具实力的部落从此颓衰不振。而威武慎部在此后也无大作为,史料中有关记载日硫。因此,到十七世纪初,哆啰土蛮的势力迅速发展,并能“号召永、真诸首”[15],渐据优势。万历三十八年(1610)兵部尚书李化龙引侠西总督顾其志的话说,“火落赤鹜悍最于诸虏,近与永首结连雄据西海,引弓之众且数万计。”[16]本来西海为永邵卜把尔户的势力范围,明人甚至往往以“海虏”、“海寇”单指把尔户部。上引这条史料则说明这时,哆,笋土蛮也进入了把尔户部的势力范围内。而到1616年时,哆哆土蛮则完全拉制了西海周围地区。据《咱推班第达传》,当1616年厄普特喇嘛咱推班第达赴西藏途经青海湖(库库淖尔)畔时,“火落赤诺颜治理着库库淖尔”。[17]
    在火落赤之后,其诸子的势力也很显赫。《明熹宗实录》卷80载天启七年(1627)陕西巡按御史王琼的奏报说,“海虏兄弟八枝,兵十数万,乞庆台吉、黄台吉最黯。黄首见住西宁(西海),七月内报番黄明策为行导,纵横于松山、镇番间……。”黄台吉即古晋洪台吉。明末,陕西有所谓“三大寇”,即河套蒙古、松山蒙古(河套蒙古分支)和西海蒙古,[18]而西海蒙古则以哆哆土蛮为代表,尤以住收西海的古普黄台吉最活跃,“其在海虏,河西则黄台吉肆其吞噬,此虏狡黯大非松虏可比。”[19]并时与松山蒙古相匀连,甘甘肃镇“南北夹攻”。[20]
    哆锣土蛮在青海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大扩大了蒙古族在青海的活动范围,前面我们已提到万历十六年时,哆啰土蛮的势力发辰到了热贡地区,但不久,由于火落赤率部进掠河洗诸地,导致明朝政府对西海蒙古采取严厉的打击政策。万历十八年(1590),宣大总督受命经略西海蒙古,迫使蒙古势力退出黄河以南地区。但至万历二十四年,火落赤的势力不仅重新恢复了黄河以南地区,而且将势力伸向了甘南及川北藏区。[21]
    万历二十四年(1596),火落赤以三千精骑“突犯松潘”。[22]火落赤这次南征的结果,在次年明朝兵部左侍郎李祯的奏报中有所反映:“自北界作儿革迄西至杀鹿塘、毛儿盖地方,其间番族为虏所扶者十有八、九。”[23]作儿革即佐格,即今甘南合作地区,毛儿盖则在四川松潘草地。这样,西海蒙古的势力由于哆哎土变的南征而扩及甘南、川北。藏族史籍中对此也有点滴反映,如《安多比教史》写到,火落赤一词“在一些传记里将它写成科洛且(vkovloehe)。还有叫帕塔尔火落赤(pgtrho!oehi)部的。龙阿木去乎的卓由河(Sgrogchu)边,有帕塔尔水磨的遗址,可能就是他们的。”该书作者(1801-1865,甘南夏河合作人)还说他自已在五岁时,“见过是土皿洲李火落赤后裔的一个人。”[24]阿木去乎泛指甘南,卓曲为洗河支流之一,在今碌曲县境内。说明哆哆土蛮部在土述地区长期活动过,故至十九世纪还尚有其历史余迹可寻。
    三、哆啰土蛮与黄教的关系
    自十六世纪末叶掩答汗和西藏黄教建立联盟后,蒙古族在青海的活动就与黄教密切地关联起来了,特别是蒙古族在青海地区势力的消长,也影响到了黄教的发展。到十七世纪初,黄教与各敌对势力的千争日趋尖锐,促其更加加强了同西海蒙古的关系。哆,罗土蛮因此也卷入了西藏的教权千争中。
    首先,哆啰土蛮部与甘青地区诸黄教寺院有着广泛的联系,这方面的史料虽然不多,但从《安多政教史》中的一些零散记载中即可窥得一斑。
    万历十六年,哆啰土蛮的势力进入热贡后,就与当地黄教寺院隆务寺关系密切:
    “其后有一段时期,(隆务寺)稍形衰落,昂贵固日依靠蒙古成吉思汗的后裔曲库岱青为领袖。……曲库岱青长官派阿柔曲结征收户口税和僧差等等,开始与蒙族结成了福旧和施主关系。”[25]曲库岱青即火落赤之子揣序儿,最初就是由他率部进据捏工川的[26]。
    火落赤子拉尊又与甘南噶尔寺关系密切。该寺高僧鲁仓•洛桑坚赞即“和土默特拉尊一起(向歌珠林寺德教)请求学习了《枪回救度经》等许多经法。”后来,拉尊又给该寺作施主,“建立了《轮回救度经》的会诵制度。”[27]
    此外又与甘南卓尼寺、一寿海曲藏寺、东科尔寺等往来频繁。例如:
    曲藏•南嘉班觉尔,“土默特火落赤曾请求讲经,在青海湖南居住约一年……。”[28]
    第三世东科尔呼图克图在其七岁时,“到了青海溯边火落赤部落,受到掩答汗后裔的弟兄们的尊崇信奉。”[29]
    卓尼寺高僧曲结•金巴达结则在十七世纪初哆哎土蛮出征卫藏的军事活动中,颇有作为(详后)。
    不过,哆啰土蛮与黄教关系中最富意义的事,乃是1618一年和1621年哆,罗土蛮时西藏黄教的武力支持。
    十七世纪初,西藏黄教由于遭到藏巴汗的有力进攻而出现空前的危机,特别是四世达赖云州嘉措于1616年去世后,藏巴汗布令禁止达赖转世。面付这种严峻的形势,黄教集团不得不借助以哆啰土蛮为核心的西海蒙古的武方。1618年,火落赤之子大小两位拉草率部出征西藏。“他们两位与彻辰岱青等土段特王族,哈尔和拉、昆都伦曲叩等喀尔喀王族,第巴吉雪巴索南坚赞,色拉寺和哲拜寺会议中的许多权威人士等结成一体,率蒙古军队和吉雪巴的军队等一同出发.……后藏王噶玛彭措发动卫藏十三万户之兵直冲拉萨。六月十五日,双方宣战,戴巴汗的几千军队进抵拉萨,后藏部队中的许多勇士准备捣级哲拜寺,曹登到该寺的余山顶上,岱青率领蒙古军队,冲入后藏部队中,杀光了后藏军队。……第二天,藏巴汗在吉曲河畔扎下比前更大的军营,蒙古军队们害怕起来,开始撤退;色拉寺及哲邦寺的僧人们、第巴吉雪巴等的军队们也突然溃散,向潘域及达垅等处逃窜。”[30]
    由于这次出征未能取得胜利,使黄教遭受了更大的损害,因此,黄教集团的哆哆土蛮策划进行新的军事行动,以拯救危机中的黄教。
    卓尼曲结金巴达吉“与第巴噶丹巴师徒、第悉索南群工、部莽曲结等在青海湖畔会唔”[31]于1621年由小拉草和古普洪台吉率兵再次出征卫藏。“与藏巴汗部队战于拉萨江塘岗,藏军不支,退居夹布日山。”于是四世班禅等出面与藏巴汗达成协议,“重新划定噶丹颇章宫的所属为自拉萨至热地以下的土地;交付属于色拉寺和哲蚌寺的庄园;卫藏地区的格普派被强迫改宗的寺院以及它们丧失的领地照旧全部归还,恢复原来的教派”等等,使格普派恢复了原有的权益。接着“拉尊派代表达玛库雅台吉,洪台吉派代表卓尼曲结金巴达尔吉和藏巴汗交涉,”迫使他废除禁止达赖转世的禁令,答允于次年迎请五世达赖坐床。[32]
    哆啰土蛮出征西藏,是东蒙古与黄教结盟以来仅有的两次直接的、也是最有力的武力支持,哆啰土蛮作为东蒙古的代表,成为黄教当时最有力的支持者。如果说黄教在十七世纪中期达到鼎盛,是得力于厄鲁特蒙古的武力支持的话,哆啰土蛮出征西藏则是黄教直教与蒙古族武力支持相结合的开端。也就是说,从此以后,黄教的发展与蒙古族(特别是青海地区的蒙古族)的式力支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当青海的哆啰土蛮衰微,反黄教的却图汗占据青海后,黄教危机再起,又不得不求助于厄普特蒙古,导致了和硕特蒙古南迁青海的重大事件。
    四、哆啰土蛮的衰微
    1621年哆啰土蛮出征西藏胜利后不久,本身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两次内江使哆,罗土蛮迅速衰颓了。
    首先黄台吉与乞庆台吉兄弟间出现T不和与斗争.方孔烟《全边纪略》卷四哎陕西延绘略》记载了此事:“海虏火首诸子帷广台吉、乞庆台吉最强.因公妾故,居河西(广台吉)与居河南(乞庆台吉)互嫌,而其兄揣序儿居间为好言.”闻知此事的明朝边将又在从中为间,“厚结番僧,多方行间,红(广)首之拆桥,乞首之劫马阅于墙矣。”
    藏族史籍中也记载了哆啰土蛮的这次内争。《安多政教史》载:“洪台吉和他的弟弟发生内争,由第巴曲结、曲藏活佛(南嘉班觉尔)两位从中调处,才略转平息。”[33]
    但到1630年,内争再起。“拉尊等派部队抢劫洪台吉在湘路的土默特各部落,第巴曲结及洪台吉弟兄等率部逃往茫拉地方。”[34]强首洪台吉可能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故由西海地区退出,逃往茫拉了。
    哆啰土蛮的内争使反黄教的噶玛噶举派有机可乘,他们邀请在喀尔喀内战中失败的却图台吉于1632年进入青海,击败了土双特火落赤部,其残余势力逃至丹科(今四川邓柯)。[35]后来又活动于佐格一带。
    及至和硕特蒙古征服青海后,其中达尔加博硕图的势力向甘南川和发展,佐格一带的哆啰土蛮部便为其征服。”以后土默特部落解体”[36],仅留下一些历史的余雍而已。
    五、几点简单结论
    (1)、哆哆土蛮是西海蒙古中一支相当活跃的势力,并且在后期成为西海蒙古的代表部落。
    (2)、火落赤是使哆锣土蛮发展成为后期西海蒙古代表部落的关健人物,并且由他开始将哆啰土蛮的活动范围一直向南扩展到甘南、川北藏区。
    (3)、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哆啰土蛮在西藏政教斗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这一阶段西藏黄教与东蒙古的关系,集中地体现在与以哆啰土蛮为核心的西海蒙古的关系上。
    注释:[1]《蒙古源流》卷六
    [2]肖大亨:咤北虏世系》
    [3]郑洛:《奏设镇海游击疏》,《西宁志》第二册
    [4][12][16][17][23]《明神宗实录》卷182、卷150,卷457、卷469、卷309
    [5]图巴著、乌力吉图译:《黄史》,《蒙古史研究》第二辑
    [6]《明经世文编》卷405.《郑经略奏疏二》
    [7][24][25][27][28][29][30][31][32][33][34][35][38]贡却丹巴绕杰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第37、238、293、88、542-543、178、37-38、615页
    [8][15][18]《明史•西域二》
    [9][10][11]《刃历武功录》卷九,哆啰土蛮把都儿列传
    [13]乔廷栋:《勘南川功疏》
    [14]张问仁;《经略少保郑公西征平夷记》.《西宁府新志》卷35
    [18]转引自[日]诺松宽:《明末内蒙古土默特人之进入青海》,《西北史地》1986年第一期
    [20][21]《明熹宗实录》卷51、卷58
    [22]《明神宗实录》卷307;谈迁:《国榷》卷77
    [28]《万历武功录》卷九,火落赤列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