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拓跋力微卒后“诸部叛离,国内纷扰”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 曹永年 参加讨论

    《魏书•序纪》曰:力微崩后
    章皇帝讳悉鹿立,始祖之子也。诸部叛离,国内纷扰。飨国九年而崩。
    平皇帝讳绰立,章帝之少弟也。雄武有智略,威德复举。
    悉鹿278年至286年在位,绰286年至293年在位。《序纪》所记寥寥数语,但明确地透露了,大约278年至290年这十余年间,拓跋鲜卑汗国内部,曾经有一个“诸部叛离,国内纷扰”的大动乱时期。
    但是,这次长达十余年的内乱的具体情形,《魏书》除了这八个字,再没有任何记述。
    本文拟从同一个历史时期其他有关方面的记载里钩沉考订,以增添新的史料,扩大我们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是否有当,尚请教正。
    下面是《晋书》的几条史料。
    史料一《晋书•北狄匈奴传》载:
    武帝践祚后,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是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匈奴)靡不有焉。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践祚称帝在公元265年。此塞泥等二万余落降晋当在此后数年内。这是自公元二世纪前期以来,北匈奴人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
    史料二《晋书•武帝纪》咸宁三年条:
    是岁,西北杂虏及鲜卑、匈奴、五溪蛮夷、东夷三国前后十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
    这十余辈帅种人部落内附事件中,包括西北杂虏、鲜卑、匈奴,时间是277年。
    史料三《晋书•扶风王骏传》于:扶风王骏命文淑督诸军进屯威胁树机能事以后接叙
    安定、北地、金城诸胡吉柯罗、侯金多及北虏热囧等二十万口又来降。
    又云,其年骏入朝,徙封扶风王。按《晋书•武帝纪》,文淑讨树机能,骏徙封扶风王,均系于咸宁三年,277年。
    史料四 五《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
    三月,匈奴都督拔奕虚帅部落归化。
    冬十月戊寅,匈奴余渠都督独雍等帅部落归化。时公元279年,前后两起,均为匈奴。
    史料六《晋书•北狄匈奴传》
    至太康五年,复有匈奴胡太阿厚率其部落二万九千三百人归化。《通鉴》亦记此事,并谓
    帝处之塞内西河。
    史料七 《晋书•北狄匈奴传》太康
    七年,又有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胡等各率种类大小凡十万余口,诣雍州刺史扶风王骏降附。
    《通鉴》记此事,胡三省注云:
    据《晋书》,萎莎胡,北狄种,盖亦匈奴类也。时为公元286年。
    史料八 《晋书•北狄匈奴传》
    明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复率种落大小万一千五百口,牛二万二千头,羊十五万千口,车庐什物不可胜纪,来降,并贡其方物,帝并抚纳之。此为武帝太康八年,即287年事。《通鉴》此务胡注谓:
    魏既分塞内匈奴为五部矣,自去年来,匈奴帅种落来降者十有余万口,史不言所以处之之地,此必自塞外来,北匈奴之种落也。
    必须指出,《晋书》记塞外匈奴、鲜卑部落降附事,史料一是第一起,史料八是最后一批,此后再没有见到这方面的记载。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这八起匈奴、鲜卑人降晋事件。
    除史料一略早数年,其余都发生在晋武帝咸宁三年至太康八年,即公元277年至287年之间。按《晋书•武帝纪》咸宁三年(277)春,“使征北大将军卫瓘讨鲜卑力微”。同书《卫瓘传》云:“于是幽并东有务桓,西有力微,并为边害。瓘离间二虏,遂致嫌隙,于是务桓降而力微以忧死。朝廷嘉其功,赐一子亭侯。”《魏书》也遥相呼应,《序记》曰:“其年(公元277年)始祖不豫。乌丸王库贤,亲近任势,先受卫瓘之货,故欲沮动诸部,因在庭中砺钺斧,诸大人问欲何为,答曰:‘上恨汝曹谗杀太子,今欲尽收诸大人长子杀之。’大人皆信,各各散走。”外遭西晋征讨颠覆,内有乌丸背叛构难,277年力微死时拓跋鲜卑汗国内部的动乱可想而知。《序记》云章帝悉鹿在位九年“诸部离叛,国内纷扰”,这与277年至287年七批匈奴、鲜卑之降晋,在时间上恰好吻合;28年以后晋史再未见北方民族投降的记载,也与《序记》平帝绰时“威德复举”一致。此其一。
    这八件史料均见西北杂虏、匈奴、鲜卑等塞外北方民族。其中史料一,晋“使居西河故宜阳城下”,史料二明指为“西北”杂虏及鲜卑、匈奴;史料六“帝处之塞内西河”;史料七,诣雍州刺史扶风骏王降附”:它们大体都来自并雍诸州塞外。按《宋书•索虏传》:“晋初,索头……在云中。”又《晋书•卫瓘传》幽并二州“西有力微”。当时拓跋鲜卑的根据地大致在今内蒙西部和山西北部地区。那么,从地理上看,公元277至287年之间降晋的西北杂虏、匈奴、鲜卑人,大多来自拓跋鲜卑的根据地区。此其二。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上述八件史料所指出的来自北方降附者,除一处提到鲜卑而外,都是匈奴胡、西北杂虏。从拓跋鲜卑汗国的根据地内,怎么会走出这么多匈奴、杂虏来?这一点涉及二至四世纪蒙古草原各民族分解重组的大问题,容当另文详论。这里只想指出,《后汉书•鲜卑传》所谓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众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云云,只是反映了檀石槐时期的客观事实。这数十万匈奴遗民,从“自号鲜卑”到真正地鲜卑化,其实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并且还出现过反复。三世纪中叶,在力微的拓跋鲜卑汗国所控制的并雍诸州边外,确有许多被统治的匈奴人群。他们尽管是鲜卑汗国的臣民,而且已在杂胡化,《宋书•索虏传》云,“晋初,索头种有部落数万家在云中”,亦把它们视为索头种;但在事实上他们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即使是拓跋本族,在呼伦贝尔时期就已在血缘、文化诸方面渗入了大量匈奴因素,迁至阴山北麓,匈奴的影响更加强烈。同时代,或略晚一些的南方史学家,往往把拓跋鲜卑也称为匈奴种。《南齐书•魏虏传》:“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晋永嘉六年并州刺史刘琨为屠各胡刘聪所攻,索头猗卢遣子曰利孙将兵救琨于太原,猗卢入居代郡,亦谓鲜卑。被发左衽,故呼为索头。猗卢孙什翼键,字郁律旃,后还阴山为单于,领匈奴诸部。”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相当准确的表述。
    拓跋鲜卑后人的回忆,也证实这一点。《魏书•官氏志》云:“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该《志》列举了“兼并他国”所得之内入诸姓七十五姓。据姚薇元先生考订,其中的贺兰氏、独孤氏、拔列氏,出大汗氏、须卜氏、丘林氏、宿六斤氏等七姓为匈奴。实际上七十五姓的多数,已经无法考见其族源,匈奴人一定是很不少的。
    力微汗国鼎盛时期,这些匈奴人是鲜卑;一当力微死去,西晋征讨颠覆,诸大人复又作乱叛离,这些匈奴人便挣脱拓跋贵族的羁绊,重新恢复匈奴人的原来称号。公元277—287年之间来自力微汗国根据地的降晋者,大多自称匈奴,原因就在这里。
    《晋书》关于公元277—287年之间的七起匈奴、鲜卑降晋的记载(来自其他地区的除外),正是力微去世以后“诸部叛离,国内纷扰”的具体表现。
    阴山地区,包括阴山以北的大漠两侧的大动荡,大量的人南下,腾出了肥沃的牧场,势必吸引周邻一些部落迁来这里。但是在文献上留下踪迹的仅有吐谷浑部。《宋书•吐谷浑》云:
    阿柴虏吐谷浑,辽东鲜卑也。父奕洛韩,有二子,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若洛廆别为慕容氏,浑庶长,廆正嫡。父在时,分七百户浑,浑与廆二部俱牧马,马斗相伤,廆怒,遣信谓浑日:‘先公处分,与兄异部,牧马何不相远,而致斗争相伤?”浑曰:‘马是畜生,食草饮水,春气发动,所以致斗。斗在于马,而怒及人邪。乖别甚易,今当去汝万里。’于是拥马西行,……遂西附阴山。遭晋乱,遂得上陇。
    后出之《北史•吐谷浑传》、《晋书•西戎吐谷浑传》所记大体相同。若洛廆即慕容廆。慕容廆与庶兄吐谷浑结怨在其父奕洛韩(涉归)死,慕容廆继位以后。《通鉴》太康二年,《考异》引范亨《燕书•武宣纪》云:“廆,泰始五年生,年十五,父单于涉归卒”。是年泰康四年,283年。但,慕容廆业未立即继位。《晋书•慕容廆》载记:“涉归死,其弟耐篡位,将谋杀廆,廆亡潜以避祸。后国人杀耐,迎廆立之。”《通鉴》书慕容廆立在武帝泰康六年,285年。因此,吐谷浑率七百户西迁附阴山,当在285年以后不久。这正是平帝绰在位(287—293)初年。史称平帝绰“政崇宽简,百姓怀服”。吐谷浑在这个时候“西附阴山”,与拓跋绰建立起松散的隶属关系,兄弟间的矛盾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从漠南的总局势来看,力微死后,拓跋鲜卑汗国内乱,大批匈奴、鲜卑部众南下,或向其它方向迁徙,形成了某种真空状态,拓跋绰又“政崇宽简”,于是吸引着土谷浑部迁来。
    这样,我们对于拓跋力微死后十余年间漠南蒙古草原上的政治局势,有了远比原来八个字更多的了解。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动乱,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里进行探讨。
    附带说一说,王希恩同志《宇文部东迁时间及隶属檀石槐鲜卑问题略辨》(载《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考莫那即莫槐,其率领宇文部东迁在三世纪中后期,所论甚是。联系这一时期漠南的局势看,也应该是在278—290年之间,与力微死后的大动乱有关。只是,东迁前宇文部与拓跋鲜卑的关系如何,《魏书•官氏志》何以称它为东部等等,我们一时还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