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新疆周边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2008年夏发生的格俄“五天战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阿富汗—巴基斯坦危机和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的非正常政权更迭。以上这些事件和事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形势。近日建立的俄哈白关税同盟,是独联体一体化迈出新的一步,于中国特别是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新的挑战,或许也是一种机遇。 关键词:新疆周边;新事态;影响 一、格俄“五天战事”及其对中亚的影响 2008年夏天发生的格俄“五天战事”,生动体现了美俄在欧亚腹地的“大博弈”。萨卡什维利的冒险直接挑动了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形成后冷战时期的最严重的对抗:一方强硬声明、严厉谴责,但几乎再没有什么好牌可打;另一方高调支持格鲁吉亚两个自治地方分离“独立”,但几乎没有响应者,这可谓是“绑架”,即出现了“小国绑架了大国”的怪异现象。萨卡什维利一手造成的后果是否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华盛顿应比我们局外人更清楚。俄罗斯对格军事上得分,但政治上陷入自苏联解体以来最为严重的孤立,也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也失分不少,在这个意义上也被 萨卡什维利“绑架”了。格俄虽只有“五天战事”,但对中亚产生重要影响。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谴责格鲁吉亚采取军事行动,却不对俄罗斯军队的军事行动作出积极或消极的明确评价。看来,中亚对此的反应还是比较复杂的:一种意见是:“中亚国家都琢磨着,对华盛顿而言,阿富汗战争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将整个地区变成类似萨卡什维利和尤先科政权那种制度的手段。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就是第一个榜样。因此,远离美国比与它站在一起更划算”[1]。 另一种意见是:“俄罗斯以保护本国公民为借口向中亚国家示范了妨碍别国事务,一直到使用武力的例证。……总的趋势是,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开始转向坏的一面”[2]。可以看出,中亚国家态度左右为难,缘于“既不愿意损害与西方国家在政经方面的关系,又担心这种情况在本国领土上重演”[3]。特别是普梅此后高调提出“特殊利益区”论的后继反应。《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主编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战争带来了一种新情况,令前苏联国家认识到谁才是这个地区真正的老大。”他说:“俄罗斯把中亚的这些国家吓坏了,因为前苏联国家都会设想格鲁吉亚的情况出现在自己身上。”[4]我认为,“五天战事”对中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此,于俄美来说似乎是“双输”。 二、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局势 近两年,新疆西南方向的三个伊斯兰国家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随着局势的动荡起伏,陷入愈来愈深重的危机之中。 伊朗:内外交困 位于中亚与中东连接处的伊朗,近些年来愈来愈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目前深陷“伊核”和大选危机的双重压力。“伊核”危机,这已是多年的老问题,伊朗由此一直处于严重的国际压力。2003年初,伊朗核问题再次凸显,美国对伊朗采取了政治遏制、经济制裁、军事威胁等措施,意在迫使伊朗弃核。联合国安理会已五次通过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决议。 伊朗的策略是:一方面,持续不断地坚持浓缩铀活动,经常不断地进行军事演习,炫耀武力,如展示足以击中以色列和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设施相威胁,甚至高调宣称拥有的浓缩铀已达到生产核武器的水平。一方面,以谈判对话,软软硬硬地讨价还价,无限地拖下去,面对西方的围堵,伊朗积极寻求政治外交突破,以期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美国鹰派主张动武一劳永逸地解决“伊核”危机,但在未完全摆平伊拉克问题又面临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挑战,目前也只能制裁再制裁,但对伊朗是很难奏效的,美国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从目前情况看,伊朗显然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核计划,美国及西方也“不会接受”一个“有核的伊朗”。这已成难解的死结,无限拖下去,迟早要弄出大问题来。 大选危机: 2009年是伊朗大选年,大选危机不仅引发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还承受了相当的国际压力。被认为是“强硬保守派”的现任总统内贾德,一直为轻松连任信心百倍,但随着大选临近,形势开始复杂。投票前的最后民调显示,内贾德的支持度似乎要被穆萨维超过。投票结果是内贾德获62%的选票胜出,而穆萨维只得到34%的选票,这是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的结果。穆萨维的 第一反应是愤怒指责大选舞弊。尽管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亲自出面力挺内贾德,尽管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经重新计票确认内贾德在大选中获胜,但“抗议”的风潮仍一浪高过一浪。伊朗网民通过Twitter网站向世界传播“Twitter革命”。12月7日,曾指责哈梅内伊插手选举而遭软禁的大阿亚图斯侯赛因•阿里•蒙塔泽西去世,动乱潮再次兴起。12月27日,什叶派阿术拉节,数千人走上街头打出“哈梅内伊去死”的标语,矛头直指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德黑兰上空浓烟滚滚,发生激烈暴力冲突,一直延续到新年前夜。西方媒体认为,较量的双方已进入“日益升级的政治摊牌”阶段,兴高采烈地评说:伊朗政府已失去对局势的控制[5]。实际上,伊朗大选危机并非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问题之一是,穆萨维并非许多人以为的改革派人物。但他与内贾德间的对峙,与其说是改革派与保守派间的对立,还不如说是保守派内部务实与强硬的选择。问题之二是这场危机将如何收场,目前来看,高压措施可能暂时起作用,但是能否长治久安,还是问题。问题之三是西方明显地插手伊朗骚乱,似已具有“颜色革命”的特征,使得伊朗局势更加复杂化。 我认为,无论如何,伊朗已面临着社会,包括高级神职阶层的分裂,最高精神领袖的神圣不可 侵犯的观念已被动摇,长拖难解的“伊核”危机持续发酵,伊朗深陷内外交困之中,其政局正进入一个不稳定期。 阿富汗:无可救药 “9•11”后,美军刚击溃塔利班,布什政府就不顾一切地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将阿富汗这个烂摊子扔给北约。奥巴马上任不久便提出坚持阿富汗战争的“新战略”。经过几乎长达一年时间的长考,2009年12月1日,奥巴马决定实施所谓的“阿富巴基”战略,其要点有二:一,向阿富汗增兵3万,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二,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局势是同一个问题,必须整体解决。关于奥巴马的“阿富巴基”战略的评价众说纷纭:一种评论说:“奥巴马不逞匹夫之勇,对阿富汗困境的处理是深思熟虑的”。另一种评论说:“美国新总统也是一个战争分子,他完全继承了前任的衣钵,滥用暴力。‘阿富汗战略’不再是恰当的概念。在华盛顿,人们更多地谈到‘阿富巴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奥巴马的‘阿富巴基战略’可以用几个词总结:更多士兵、更多炸弹”[6]。愈来愈多的国际观察家对奥巴马的“阿富巴基战略”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华盛顿的阿富汗政策步入死胡同,奥巴马的计划是“随时可能散架的空中楼阁”[7]。问题是,奥巴马“阿富巴基战略”是至少建立以下五个设想之上: (1)基地组织的威胁需要打一场地面战争; (2)阿富汗安全部队经过训练可以接班; (3)卡尔扎伊总统可以成为得力的伙伴; (4)宣布美军撤离日期能造成杠杆效应; (5)巴基斯坦与美国的目标一致。但这些设想一个靠也不住[8]。 我认为,奥巴马的“阿富巴基战略”前景黯淡。美国即便不重蹈当年落败越南的结局,也将再旷日持久地深陷阿富汗,摆不平阿富汗,就无力挺进中亚。另一方面的问题是“阿富汗化”在向周边蔓延,首当其冲的是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政局堪忧 我们在两年的“新疆周边国家事态”报告中写道:“塔利班近年来死灰复燃,巴基斯坦的局势 随之趋于紧张,动荡以阿富汗为中心向外扩张,阿富汗正‘巴尔干化’,而阿富汗附近地区正‘阿富汗化’,其趋向还是令人担忧”[9]。当时的这些担忧都已成现实。2009年年终最后的数字是: 508名北约驻阿富汗士兵死亡; 1 200多巴基斯坦平民在一轮又一轮的恐怖袭击中丧生,这都创造了历史记录。实际上,巴基斯坦的局势更为复杂。2007年以来,“红色清真寺”事件、贝•布托被刺、穆沙拉夫下台等一连串事件标志,巴基斯坦局势已不可遏止地恶化。2009年下半年以来,巴基斯坦的塔利班公开地攻击卡拉奇、白沙瓦、拉瓦尔品第、伊斯兰堡等中心城区,甚至敢于直接攻击巴基斯坦陆军总部海军总部,气焰嚣张以极。美国、巴军方、三军情报局、政府、宗教派别、政党、部落、巴基斯坦塔利班之间的多重较量,以及对现状日益不满的普通民众,正使巴基斯坦社会局势持续动荡。 外人常把阿富汗的塔利班和巴基斯坦的塔利班与“基地组织”的“外籍士兵”(包括“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和“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的残余)等,都混为一谈。当然,它们都是极端组织,但它们毕竟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巴阿两支塔利班视本国的现政权“勾结美国和西方”而“亵渎宗教”,其目标除了极端宗教外还有本国的民族主义因素[10];而基地组织的目标是伊斯兰的“国际主义”,即全球的“圣战”事业[11]。此外,阿富汗的塔利班原本就是巴基斯坦军方、“三军情报局”培植出来的,至今与后者的关系仍斩不断理还乱。而巴基斯坦的塔利班与世俗政府,包括军方势不两立,它的崛起和发展,直接威胁巴基斯坦现政权。奥巴马的“阿富巴基战略”,意在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极端势力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结果将这些本来有不同“伊斯兰战略”的极端组织打压成一体,可能是问题越搞越乱而不可收拾。 种种情况表明,美军与北约的行动不仅将巴基斯坦扯进去,还将极端势力“祸水”引向中亚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费尔干纳谷地。专家认为,伊斯兰圣战者闹事的起因是,由于在阿富汗受到美国的挤压,塔利班中的乌兹别克斯坦人决定回到国内。塔吉克斯坦也面临极端势力的威胁。据专家分析:首先,由于阿巴加强对塔利班打击力度,其境内的恐怖组织选择逃往邻国。其次,塔利班为许多中亚人提供庇护,包括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成员。此外,阿巴邻国暴力事件上升可能与美开辟驻阿军队新补给线有关。让美国人郁闷的是,他们在巴基斯坦那么不得人心,最近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巴基斯坦人认为,他们所面临的更大威胁是美国(59% )而不是印度(18% )或塔利班(11% )[12]。 我认为,巴基斯坦局势堪忧,而对新疆稳定最大的威胁是,一些“东突”恐怖组织的残余一直藏匿于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的南北瓦济里斯坦,须特别关注。 三、国际金融风暴袭击下的中亚 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很快席卷全球。在国际金融风暴袭击下,中亚国家一片叫苦声,其中参与全球化分工的程度最深的哈萨克斯坦,受到的冲击最大。哈萨克斯坦原是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2000~2007年,其GDP年均增幅在10%以上,2008年增长仅为3.2%,预计2009年增幅为1%。吉尔吉斯斯坦2009年GDP增长预计在1%以下。塔吉克斯坦2009年GDP有可能出现零增长。中亚地区另一大国乌兹别克斯坦受危机影响相对较小。政府预测2009年乌兹别克斯坦GDP增幅8%。乌兹别克斯坦在危机中能一枝独秀,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近三年来政府采取谨慎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产业多元化和提升出口能力等方面的措施,加之乌主要出口的产品天然气和黄金的国际市场价格并没有太大的回落。土库曼斯坦人民则“正在生死线上挣扎”[13]。 应对措施:哈萨克斯坦反危机措施主要有: 2008年11月25日出台反危机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政府和银行联合向经济领域投资2.2万亿坚戈,约合183.3亿美元;为支持和稳定哈的银行体系,政府宣布收购国内两大银行,并五次下调银行准备金利率;放弃对汇率的干预;出台新税法、国家采购法。总体看,哈萨克斯坦首先救市、向银行和企业注资,然后转向民生和社会保障方面。乌兹别克斯坦反危机措施主要有:实施《2009~2012年反金融危机计划》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2009~2014年,将投资实施300个项目,涉及燃料能源、化学、油气加工、冶金领域以及轻工、纺织、建材、机械制造等工业领域,总的投资规模超过240亿美元。土库曼斯坦采取的措施是增加天然气出口量和大幅度减免关税来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土经济和国民生活的影响。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反危机措施,但主要还是依靠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行、亚行、欧佩克基金会等国际金融机构援助的方式来增加本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2009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叶卡捷琳堡垒峰会上宣布,中国将提供100亿美元以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困境中的哈萨克斯坦金融体系还得到中国的重要支持。2009年4月17日,中国向哈萨克斯坦提供100亿美元贷款,其中50亿给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其余提供给哈萨克斯坦发展银行,政府主要用这笔钱来维持本币坚戈的稳定。专家们认为,中国贷款中的大部分钱正是为解决问题建立一个“安全缓冲垫”,防止坚戈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继续暴跌[14]。就目前来看,中亚国家已经经受住了危机最艰难的考验,似乎还不至于出现诸如“国家破产”的前景。此次危机波及面广,何时见底仍是未知数。 四、吉尔吉斯斯坦非正常政权更迭 随着“颜色革命”渐行渐远,中亚地区本已趋于相对平静,但是吉尔吉斯斯坦2010年“4•7”非正常政权更迭改变了这一切。吉尔吉斯斯坦此次事变主要是内因所致,概括起来,这是一个滞后的部落社会,一个贪腐家族统治的国家,一个患了“民主病”的国家,因此,这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国家。前两点决定了它的脆弱性;第三点,正是由于在这样的国度里强行嫁接了西方的“民主”,决定了其脆弱的非常性。 事变上台的“临时政府”面对的内政问题堆积如山,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相关的问题:“临时政府”的“合法性”和国家的无政府状态。按理,“临时政府”在逼迫“民选”总统巴基耶夫正式辞职后第一要务是尽快进行大选,以解决自身的“合法化”问题。然而,“临时政府”的做法却是:解散议会,通缉捉拿巴基耶夫,修改议会制进行“全民公决”,而新议会选举推至秋后,总统大选则置于2011年底。所有这些举措,没有一件做得对,实在离谱:议会的解散只能更加凸显其“非法性”;报复前领导人,只能更加激化国内矛盾;新议会选举和总统大选被大大推迟,意味着危险的无“合法”政府状态将是漫长的。如学者指出的:“任何时候都应有政权的存在,没有政权就会引起混乱、屠杀,最终导致国家的崩溃。”问题是“目前临时政府一片混乱,跟一些无法掌控局面的人怎么去谈?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应该做什么”[15]。当年搞“颜色革命”,在一个部落社会搞西 方“民主”,就大成问题。因为不民主才有“民主化”的“颜色革命”,而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最民主”才被“民主化”的“颜色革命”击倒,这仿佛是个悖论。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痴迷西方鼓动的民主化运动,就已患了严重的“民主病”病体,再下更“民主”的“议会制”这一方剂,这是再下毒药,是气数已尽,再无回天之术。 吉尔吉斯斯坦四月政变和六月民族冲突,对中亚政局的影响应予充分评估。应当看到,中亚的其他国家同样是个脆弱的国家,如一位西方学者指出的:“在这10年里,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在非殖民化运动中诞生的国家,暴露出它们不过是‘虚式国家’的本质。它们不是缺乏稳定的政 府机构,就是缺少内在的凝聚力或民族意识。在这10年里,国际关系紧张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内部(和国家体制)的分裂与经济、文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即全球化之间的冲突。”[16]哈萨克斯坦资深专家瑟罗耶日金指出:“吉尔吉斯斯坦的局势,让人觉得,任何政权都是可以更替的,任何权力更替都是自发的。我认为其他四个中亚国家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这相当重要。”[17]如果哈萨克斯坦或乌兹别克斯坦也陷入同吉尔吉斯斯坦那样的困境,那时中亚地区就可能大乱,甚至出现大范围的“阿富汗化”。 五、俄哈白关税联盟:迈出“三国统一经济”第一步? 俄哈白关税联盟已酝酿多年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三国于2007年10月宣布将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建立关税同盟,三国于2009年11月签署关税同盟海关法。尽管如此,外界并不大看好。然而,2010年7月5日,俄哈白三国签署联合声明,自7月1日起,关税同盟海关法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正式生效;自7月6日起,在白俄罗斯正式生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关税同盟的成立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十年来所取得的最重大成就。据有关资讯:这将是一个拥有1.7亿人口,石油储量900亿桶、GDP总量2万亿美元,工业产值6 000亿、农业产值1 120亿,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12%、零售商品额为9 000亿美元的次区域经济组织。根据协议,进口税收分配方案经多方争议,相互妥协,最终正式公布了三国的分配比例:俄罗斯占进口关税总收入的87.97%,哈萨克斯坦占7.33%,白俄罗斯占4.7%[18]。下一步,此关税同盟将效仿欧盟采用统一的共同体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届时卢布可能会退出世界货币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俄白哈共同货币,从而将有可能建立超国家机构[19]。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在第一时间表示,正在研究加入这一同盟的可能性。但分析人士同时也指出,加入关税同盟不是吉尔吉斯斯坦一厢情愿 的事情,主要还是看俄罗斯的态度。而俄罗斯的表态则主要取决于吉政局的走向及其“利用价值”[20]。 于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对中国的冲击。俄罗斯联邦海关总署驻华代表康斯坦丁•托波尔科夫说,同盟海关法将会给俄中贸易带来新变化,比如俄国可以进口更多的中国商品,同时取消了中国人入境的次数限制、自用商品入境采取免关税制等[21]。但是,对中国外贸特别是通过新疆的中哈贸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1.俄哈白关税同盟最直观的表现是,平均关税由此前的6.2%提高到10.6%,哈萨克斯坦提高了5 044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其中涉及到中方对哈出口的大宗商品,包括纺织服装类商品、轻工商品和部分机电产品等,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方对哈萨克斯坦出口。与此同时,为了降低关税同盟对本国的冲击,哈萨克斯坦为400种商品申请了过渡期并对外资进口机械设备和原、辅料一律免进口关税,因而短期内中方对哈萨克斯坦哈出口可能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中方对哈萨克斯坦出口将明显下降[22]。 2.三国关税同盟的实施,会使我国商品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必然会下降。不仅如此,关税同盟还给外贸市场埋下一个隐患,即哈萨克斯坦最终实现与俄罗斯同样的贸易壁垒[23]。我国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基于俄哈白均不是世贸组织成员,三国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距国际规范还有一定距离的现实,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研究员刘华芹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从短期来看,不看好给我国带来利益这一趋势”[24]。 3.原来是一对一的贸易,俄哈白三国关税同盟后,变成一对三的贸易,今后新疆出口哈国的产品,就等于进入这三个国家的市场。正在执行的俄哈白关税同盟,对中国新疆企业是挑战,或许也是一种机遇,毕竟由此而形成的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对新疆外贸企业来说,很有诱惑力。 注释: [1]德米特里•科瑟列夫:《奥巴马是否会重犯布什在中亚的错误?》,俄新社2009年3月12日。 [2]В.Богатырев.НоваяполитикаРоссиивЦАинациональныеинтересыКыргызстана,“中亚地缘政治新形势与上海合作组织”国际会议(乌鲁木齐•新疆社会科学院•2008年11月20~21日)宣读论文。 [3]亚历山大•舒斯托夫:《中亚国家对南奥塞梯战争的看法》,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2008年8月20日。 [4]米丽娅姆•埃尔德:《寄希望于历史和文化联系》,〔英〕《金融时报》2008年10月30日。 [5]《环球时报》2009年12月29日报道。 [6]乌尔里希•拉杜尔纳:《奥巴马中的布什》〔德〕《时代周报》2009年4月9日。 [7]赫苏斯•A•努涅斯:《奥巴马阿富汗计划的漏洞》,〔墨西哥〕《宇宙报》2009年12月10日。 [8]托尼•卡伦:《奥巴马增兵阿富汗五个靠不住的设想》,〔美〕《时代周刊》2009年12月6日。 [9]潘志平:《新疆周边国家事态》,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据《印度斯坦时报》2008年12月23日报道,塔利班一头目表示:“如果巴基斯坦陷入战争,我们数以千计全副武装的民兵准备同军队并肩作战,支持一旦与印度交战的巴基斯坦军队。” [11]赛义德•萨利姆•沙扎德:《两种相互对立的伊斯兰战略: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法〕《外交界杂志》2007年第7期。 [12]M.K.巴德拉库马尔:《美国殷勤拉拢中国的姿态不会长久》,《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009年11月21日。 [13]维多利亚•潘菲洛娃:《东方市场令顾客们高兴不起来——中亚国家各有生存之道》,〔俄〕 《独立报》2008年10月27日。 [14]〔俄〕《独立报》2009年4月20日报道。 [15]瑟罗耶日金答记者问,新华社莫斯科2010年6月13日俄文电。 [16][17]斯坦利•霍夫曼:《全球化的冲突》,《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 [18]《俄白哈关税同盟最终确定三国进口税收分配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税司网站2010年9月2日。 [19]新华网莫斯科2010年1月27日电。 [20]王德禄:《吉尔吉斯经济三遭重创 寻求加入俄白哈关税同盟》,《国际商报》2010年8月13日。 [21]新华网2010年8月3日。 [22]《俄哈白实施关税同盟将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东北网2010年7月6日;《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国与其经贸关系影响深远》,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税司网站2010年9月3日。 [23]《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因势利导 新疆企业直面1.7亿人口大市场》,天山网2010年8月25日。 [24]《俄哈白关税同盟冲击我国出口企业》,《北京商报》2010年7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