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东乡族人迁移至新疆的原因与趋势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 马秀萍 参加讨论

    摘要:20世纪60—80年代初,东乡族完成了大规模迁移至新疆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又开始了小规模的迁移。东乡族之所以迁移并最终定居新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新疆;东乡族;迁移
    建国以来东乡族曾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移民。第一次是在清代同治年间,主要原因是清代统治者的残酷的“善后”政策,屠杀大量的东乡族群众,迫使东乡族人民远走他乡;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次要原因为政治运动,使苦于生计和祸乱的东乡族人民背井离乡;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政府组织的有目的的移民,使东乡族人民有了新的定居点。东乡族小规模的迁移贯穿于东乡族大规模的迁移过程中。其中在第二次移民潮中即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有大量的东乡族人自发地迁移到新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东乡族由大规模的迁移变为小规模的迁移。东乡族虽不在新疆13个主要的世居民族,但作为移民而来的民族中,在迁移后的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在这块土地上与其他各民族朝夕相处,为建设新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在1956年前基本上还没有东乡族,而在1982年人口统计中,东乡族人口已达40346人,就可见移民在当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据统计仅1964年至1982年的18年间,新疆的东乡族人口就增长了381.59%,年平均增长87%,这是人口自然变动所不能达到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山甘肃迂圭单。1982年新疆东乡族人口占全国东乡族人口的14.43%,新疆东乡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占新疆东乡族人口的75.1%,成为在伊犁地区仅次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而在人口数量上占据第四位的少数民族。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新疆东乡族人口为55841人,新疆成为继甘肃之后,我国东乡族的第二大分布地区”。[1]由此可知,东乡族人口最多的9月份地区在甘肃,其中东乡族自治县又是甘肃东乡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其次为新疆,其中伊犁地区又是新疆东乡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东乡族在群体迁移的过程中,新疆已成为他们的首选之地。
    一、迁移的原因
    20世纪60-80年代初,甘肃的东乡族为什么要进行大规模的迁移,东乡族迁移到新疆定居的原因又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今,东乡族的迁移趋势又是怎样的,对此该如何分析对这些问题,虽然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进行过论述,但笔者认为这些文章的论述过于笼统而且有待于完善,故本文再次探讨,详细论述与补充东乡族迁移至新疆的原因与趋势。
    (一)原居住地———东乡族自治县的状况
    1、政治运动一受害群体
    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一期间,东乡族地区政治氛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成为东乡族群体大规模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据《东乡族自治县县志》的记载,对19551980期间政治方面发生的涉及到全县大多数东乡族并且对东乡族的生存、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事件做了大致的梳理,以事件发生的年代划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发生的事件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东乡族对建国后的政治斗争所带来的危害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恐慌的心里,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事态并没有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变化,相反,不久就发生了社会主义大辩论使许多干部群众受批判,阶级斗争扩大化致使20705名受蒙骗或无辜群众错捕错判及开展的反封建斗争严重扩大化,干涉群众的宗教自由,揪斗宗教界人士,强令关闭清真寺、拱北等。据第一次人口普查,50年代期间东乡族自治县的总人口为11万多人,其中东乡族约10万,由此可见这段时期,受害群体所占总人口比例约为20%。
    60-70年代发生的事件“三反”、“五反”、“四清”运动及整风整社运动,虽然涉及人数不多,但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导致全县清真寺、拱北和佛教寺庙陆续被拆除,男子不准带白帽、刮胡子,妇女揭盖头、剪辫子、推行个人崇拜的极左做法等。对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族而言,这种涉及到精神层面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受害群众达到2000多人。据第二次普查东乡族自治县的总人口为10万多人,东乡族为7万多人,可见东乡族自治县的东乡族人口与50年代的约10万人相比,减少了3万多人。
    20世纪50-80年代初,发生在东乡族自治县的政治运动方面的冤假错案、阶级斗争、整风运动、浮夸风及压制宗教信仰等等事件,导致东乡族自治县的历年冤假错案中受牵连的人高达2万多人,受害群体所占总人口比例近高达20%。尽管这些政治运动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展,但是对各个民族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面对如此动荡的社会,东乡族群体中的一些人选择了远走他乡。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终于得到了平反。
    2、自然灾害一经济困难
    笔者据《东乡族自治县县志》167页的记载,对19551980期间自然灾害面涉及到全县并对东乡族的生存构成威胁、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做了大致的梳理,以灾害发生的年代划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的10年期间全县受旱灾、雹灾等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累计达90多万亩,成灾面积35万多亩,平均每年受灾10万多亩,成灾3.5万多亩;
    60年代的10年期间全县受旱灾、雹灾等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累计达90多万亩,成灾面积60万多亩,平均每年受灾10万多亩,成灾面积6万多亩;
    70年代的10年期间全县受旱灾、雹灾等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累计达60多万亩,成灾面积50万多亩,平均每年受灾面积6万多亩,成灾面积5万多亩;
    20世纪50-80年代初,东乡族自治县的耕地面积每年40万亩,其中山坡地的面积为31万亩左右,人均占有的经济农作物的耕地面积约为3亩,但是几乎年年都在发生自然灾害,由于东乡地区的多山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农作物的收成本来就非常低,当时的这种状况,加剧了东乡族人的贫困问题而且使温饱问题显得严峻,大多数人过着“食不果腹”、“饥不择食”的日子,尤其是在“1959-1961年连续3年经济困难时期,群众食草根、树皮,发生浮肿、消瘦、妇科病,甚至死亡。在此期间,举家迁出1400户,外流人口9472人,非正常死亡5600人”。[2]直到如今,经历过那段时期的那一代人对当时饥荒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求生的本能迫使一些东乡族群体背井离乡。
    3、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极度恶劣
    东乡族自治县三面环河,东有洮河,西南有大夏河,北有黄河。尽管三面环河,但全县总面积的80%左右为干旱山区,地形以锁南坝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周围有大小山梁175条,其中有6条大山梁和大山沟;全县最高海拔2664米,最低海拔1735米,全县绝大部分地区处于海拔1900-2400米之间,为总面积的89%,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只占总面积的6%,海拔2400米以上的占5%;山坡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深度一般在30-50米之间。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严重缺水筹问题较为突出。东乡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四季不分明,冬日长,夏季短,冬无严寒,夏季温凉。无霜期短,日照丰富,降水稀少,分布不均,雨季来的较迟,易发生干早、雷雨、冰雹等自然灾害。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东乡族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生活于这种环境中的东乡族人的处境更为艰难。去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成为东乡族人迁移的潜在动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新疆已有亲属网络关系的东乡族人而言,去新疆谋生是更好的选择。
    (二)现居住地———新疆的状况
    1、政治氛围。经历了政治运动的东乡族人来到新疆以后,给当时的他们留下较深印象的主要有土地归为集体所有;大生产运动中的集体劳动60年代初期的“伊塔事件”及文化大革命事件等。但是这些事件并没有给东乡族群体造成很大的冲击。相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到了新疆之后,不再是东乡族自治县政治运动中发生的那些冤假错案中的“罪人”,有了重获新生的自由与喜悦。这让他们有了继续奋斗的目标并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20世纪80年代后得到了平反。
    2、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新疆的地貌特征是“三山夹两盆”。“三山”是指新疆境内的三大山系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两盆”指夹在三山大系之中的两个盆地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通常把天山以南称之为南疆,天山以北称之为北疆。北疆地区气候比较湿润,南疆气候十分干燥。新疆虽然是干旱地区,但是新疆来自于各大山系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常年有水的河流有300多条,这些河流及其它出众多的溪流两岸分布着片片绿洲。
    3、宗教信仰。新疆世居的13个民族中有半数的民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并且这些民族的人口基数总合较大,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与东乡族的文化紧密相关,故东乡族与这些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易于相互认可和接受,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族际互动。况且东乡族到达新疆后,在宗教信仰方面没有受到过多的强迫与干涉,与东乡地区的宗教信仰状况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对他们而言,在新疆已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4、生产方式。公元前1世纪,汉朝中央治理新疆前后,与新疆的独特的地理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新疆地区已形成了“南农北牧”的生产方式,即南疆以农业为主,北疆以牧业为主,但是到了清朝治理新疆之后,出现了北疆农牧并举、南疆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同时发展新的经济模式的生产方式。新疆的农牧业并举兼营商业的生产方式及当时国家提倡支援边疆的政策,使最早定居于新疆各村落中的东乡族有了用武之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东乡族多数是更易于适应新环境和更具有劳动创造力的中青年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东乡族主要的生产方式自古就是农业、牧业和商业,只是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5、迁移模式。综观东乡族的迁移历程,发现东乡族多是以“个人-家庭-家族-宗族-其他亲属-东乡人”的迁移模式来迁移的。东乡族的家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若干家族联合则构成宗族,这一宗族的成员必须有一个宗族所有人员共同认可的祖先。东乡族历来都很重视家族,所以同家族的成员通常是定居于同一个村落,因而在新疆定居的东乡族总是想方设法并竭尽所能使同一家族的人同住于一个地区。与此同时,对自己的宗族、其他亲属的成员及生活在东乡地区的老乡,会尽力帮助他们顺利实现移居。东乡族这种居住格局源于东乡族的宗法文化,宗法文化使东乡族在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迁移模式,使东乡族迁移至新疆的人数持续增加。
    6、努力生存。东乡族中成为新疆的第一批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凭着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以及不屈不挠的毅力,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了新疆;到了新疆之后,只对回族有所了解并略懂汉语的东乡族面对是陌生的环境、民族与语言,起初发生过一些民族之间的内部矛盾,但是后来他们努力适应新环境,与其他民族接触、交流、学习等,最终克服了包括语言在内的各方面障碍;与此同时,这些东乡族人来到新疆之后,他们在生产劳动方面具有吃苦耐劳与踏实肯干的精神,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乐于助人和爱憎分明的品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乐观豁达与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不仅赢得了各民族中绝大多数人的赞许,而且为他们最终扎根新疆及吸引更多东乡族迁移至新疆奠定了基础。
    (三)移民定居——选择新的居住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由于1958年前后后东乡地区发生的动乱和文革期间的社会因素等原因引发了东乡族人口大量迁移。如1953年至1964年,由甘肃迁出的东乡族人口,有94%(8118人)去了新疆;1964年至1982年,由甘肃迁出的东乡族有99%(24440人)去了新疆。这部分移民迁居新疆后主要居住在新疆伊犁地区且多在农村务农,生活较稳定。”[3]可见这段时期东乡族由甘肃迁移至新疆的状况。之所以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迁移,主要是由于遭受到东乡族自治县的政治运动、自然灾害及地理与生态环境恶劣等多重压力的驱使,才出现了东乡族人口大规模的迁移,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来到了新疆.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新疆出现了一个人口达到4万多的东乡族,其人口数量超过了新疆有些世居的少数民族。东乡族之所以大规模地迁移到新疆,是因为新疆各方面的状况与东乡族自治县各方面的状况相比,两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一方面新疆的政治氛围、宗教信仰、生产方式、地理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成为吸引东乡族的动力之源。与此同时,东乡族源于宗法文化的迁移模式与努力生存的状态为东乡族迁移至新疆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二、迁移的趋势——留守原地与继续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东乡族自治县的绝大多数东乡族人在他们世代耕耘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还有部分东乡族人继续向新疆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东乡族人的迁移趋势表现为更多的人留守原地与少部分继续迁移并存。
    (一)留守原地
    1、家族的作用。一方面东乡族历来重视家族,家族中的重大决定须通过家族成员的讨论后方可实施。如果新疆没有家族成员定居,那么整个家族是不希望家族中的任何成员迁移到新疆,以免是同住一地区的家族成员分散,因而打消了部分人迁移的打算。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迁入地家族成员可以为迁出地家族成员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无偿帮助,使他们能够最终定居于新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东乡族的家族功能尽管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经济方面的功能有所弱化,不利于迁出地的东乡族在新疆定居。
    2、家庭的因素。首先,东乡族群体中50岁以上的人,深深的眷恋着故土,他们更习惯故土的生活方式,很难适应新的差异大并且不熟悉的环境,因东乡族人极为孝顺双亲,如果父母不愿意,子女只会顺从。况且这些家庭多部分为复合式家庭,由三代人构成,家庭成员较多,不但迁移的难度大,而且他们对迁出后家庭的生活来源、衣食住行等方面无法确定。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绝大多数东乡族群体通过养殖、外出打工、种植农业、参加工作及从事商业等多种渠道,来增力晾庭收入,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使他们更愿意在东乡族自治县居住。
    3、外在因素。首先,土地资源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绝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已划分完毕,而且随着人口的发展人均土地面积逐步缩小,这就意味着群体即便是落户于当地,但很难再划分到土地;其次,自然环境的改善。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当地的恶劣环境,东乡族自治县政府和关注东乡族自治县的其他社会团体,也都在为改善当地的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政治运动的结束。随着文革的结束,东乡族自治县曾发生过的政治运动己成为历史,东乡族实行了民族平等,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权利得到保障。
    (二)继续迁移
    1、迁移模式形成的动力。东乡族自治县的东乡族群体为了与新疆定居的家族成员团聚,希望迁移到新疆;同样,新疆的家族成员也希望他们在条件具备时能迁出东乡族自治县,故为了家族成员甚至是宗族成员的团聚,以及除此之外的亲朋好友来到新疆后,更愿意寻找已建立起来的迁移模式,因而东乡族会有一个持续不断的迁移过程。
    2、交通的便利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新疆与甘肃的交通现在非常便利,不但使两地的东乡族探亲访友十分方便,而且使更多的东乡族青年来新疆打工,在此过程中,原本没打算迁移的东乡族,因投靠亲友、成家立业或自谋发展而在新疆定居。
    3、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东乡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但是目前的环境状况依然制约着东乡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新疆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依然是吸引东乡族的迁移的原因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东乡族自治县各方面的状况与东乡族本身的状况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疆各方面的状况与新疆东乡族各方面的状况同样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两地的变化与两地东乡族的变化过程中,有利于东乡族迁移的因素逐步减少,不利于东乡族迁移的因素有所增加,使东乡族的迁移状况表现为更多的人留守原地与少部分继续迁移。总而言之,东乡族的几代人为了定居新疆都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部分成员已完成了从流动人口到移民定居的历程,准备从原居住地迁移至新疆的部分成员还在积极努力,没有计划迁移至新疆的部分成员在原居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3]马桂芬,赵国军.我国东乡族人口规模与分布[J].甘肃理论学刊,2005,(6).
    [2]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8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