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辽宁地域在古代有多种名称:辽东、辽海、辽左、关东等,其中辽海之称虽不是最早的,但从地理、历史、文化诸方面作全面考察,它却是今天的辽宁文化名称表意最为恰当的一个,那么,其由来何自?本文即寻源探流,从三个方面作考实以明确之。 一、 至晚在魏晋之际辽宁地域已称辽海,这一称谓已有约2000年历史 20世纪30年代,金毓黻修《辽海丛书》,考辽海名称最早出自《魏书》。近日,笔者查阅文献,发现最早载“辽海”之称的文献是《晋阳秋》。《三国志》卷42《蜀志•谯周传》裴注引《晋阳秋》云:(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上表推荐谯周之孙谯秀,有“管宁之默辽海”之句。这条史料足以确证,东晋时今辽宁地域称辽海,并非是晚至北魏(386—584)时才有辽海之称。 我们知道,魏、晋时今辽宁地域的行政区划名称是辽东、辽西,那么同时将这一地域称为辽海,当是当时社会上的习惯叫法,是泛指辽东、辽西较大范围地域。我们还知道,地域名称往往都是有久远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的,因此,在没有更新的史料发现之前,可以这样说:今辽宁地域至晚在东晋时就已有“辽海”之称,甚至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就是说辽海之称至少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 二、 “辽海”是魏晋以降辽宁地域一贯的称 自西晋陈寿所修《三国志》以后,历代所修正史如《晋书》、《魏书》、《周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皆有“辽海”的记载,计65条。 从这些条目中辽海一名所涉及史事的类型看,大致可分六类:(1)在辽海发生战争,如《晋书》卷113载:太和五年(370),“郭庆穷追余烬,慕容评奔于高句丽,庆追至辽海,句丽缚评送之”;《旧唐书》卷54云:“炀帝不恭,厌居皇极,自总元戎,以百万之师观兵辽海,天下始骚然矣”。(2)述辽海人物,如,《北史》卷21《董谧传》:“谧父京,与同郡崔康时、广阳霍原等,俱以硕学,播名辽海”;《金史》卷103《纥石烈桓端传》:“贞祐四年,桓端遣王汝弼由海道奏事,宣宗嘉其功,桓端迁辽海军节度使、同知行府事,宣差提控如故”。(3)与辽海相关连之政权辖境或疆界,如《周书》卷50《突厥传》:“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辽史》卷34:“辽国左都辽海,右邑涿鹿,兵力莫强焉”。(4)行政区划名,如《明史》卷90:辽东都司下属“定辽左卫、定辽右卫……辽海卫、三万卫”;《明史》卷147《杨镐传》:“再迁山东参议,分守辽海道。”(5)辽海涉及与高句丽等政权关系,如《魏书》卷100《高句丽传》:“世祖时……遣员外散骑侍郎李敖拜琏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北史》卷94《高句丽传》亦记载此事。(6)书籍名称,如《明史》卷97《艺文志二》有:倪谦“《辽海编》四卷”;同书卷99《艺文志四》:硃善“《辽海集》五卷”。从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从魏晋以降,辽海一直是一个普遍使用的地域名称。 “辽海”不仅长期在官方文献中是辽宁地域之习惯名称,而且,这一称谓也一直流行于古代社会,这在历代文士的著作和诗歌中有所反映。早在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云帆转辽海,稉稻来东吴” [1](p.47)之句;戴叔伦《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诗亦云:“仗剑万里去,孤城辽海东”;[2](p.77)金人王寂《长路跋涉不胜其劳乃作诗以自慰》诗中云:“南彻淮阳北辽海,可能无地息劳筋”;元人揭傒斯《送周山人之辽东》诗云:“明日望行人,云槎隔辽海”;明人温景葵《辽衢行》诗云:“闾阎处处闻箫鼓,辽海城头也有春”;经彦宷《海州城东桃园燕集》诗云:“竹叶漫倾辽海兴,桃花如对武陵春”。翻开清人文集,咏及辽海之诗篇更是不绝于书,如杨宾《望海店》诗云:“辽海出长城,出关已了了”;吴兆骞《高丽营》诗云:“文皇昔日征辽海,此地高丽亦驻兵”;张元奇《冒雨过蓝盘岭》诗云:“五岳平生愧未经,喜从辽海见峥嵘”;陈梦雷《癸亥春日即事》诗云:“辽海春回襆被温,东风立雪满蓬门”;[3](卷4)其《寿徐元宾至如归》诗亦云:“辽海青营地,陪京箕尾分”;[3](卷2)顾永年《上金悚存巡抚次浴阳韵》诗云:“人来辽海邀相会,泪落钱江再不干”;[4](卷2)讷尔朴《李伊山以运饷蒙恩解戍赋送》诗云:“雪消辽海霁云开,杨柳春风拂面来”;[5](卷32)方观承《松花江行送给谏赵奏功先生巡察稽林》诗云:“王畿直北三千里,辽海严关复几重”[6]等。还有以辽海命名的书籍,除前面提到的明代倪谦所著《辽海编》、硃善所著《辽海集》之外,清代又有隋汝临所著《辽海志略》,都是辽海一方文献。这些诗歌与著作不仅说明历代社会上普遍使用“辽海”这一称谓,而且,诗中所咏及的“辽海”都是山海关外东至海的地域。 三、“辽海”的地域含义 “辽海”之称古已有之,已见于明证,那么,辽海古称的地域含义如何呢,是否确指今辽宁省域?经考证,笔者认为可以做出肯定的答案。 前述《晋书》所记郭庆事,是说地处关中的前秦向东扩张,大将郭庆征伐辽西、辽北地区的鲜卑慕容氏政权,慕容评逃往高句丽(辖今辽宁东部、吉林东部至朝鲜西北部),郭庆率军乘胜追击至辽海,高句丽将慕容评交出。这里的辽海东界至黄海。再有,《新唐书•薛仁贵传》载:薛仁贵“威震辽海”,记的是唐高宗乾封年间(666-667)事。薛仁贵等唐朝大将领兵征伐高句丽,将高句丽军击退到鸭绿江东岸。之后,乘胜往攻扶余城(今吉林境内),尽管高句丽守军众多,但薛仁贵军勇猛异常,势不可挡,杀敌万余,一举攻下扶余城,扶余川一带40余城闻风丧胆,全部不战而降,因此说薛仁贵“威震辽海”。显然,这里的“辽海”也是指今辽宁东至朝鲜、北含吉林以至海的广阔地域。还有,前述《旧唐书》卷54云隋炀帝“观兵辽海”,系指其东征高丽之役,战事在今辽宁东部及朝鲜境内进行,可见这所说“辽海”也和前面指称的含义相同。这几条史料都说明“辽海”的东界直达黄海。 再看“辽海”的西界。《辽史》卷34载“辽国左都辽海,右邑涿鹿,兵力莫强焉。”这条史料说明辽海西边是涿鹿。涿鹿在今河北省,辽时为南京道涿州地,可见其时辽海西境至今河北省域。到明朝时,修筑了山海关,与长城相连,成为东北与中原一道明确的分界线,也就成了辽海的西界。杨宾《望海店》诗:“辽海出长城,出关已了了”,就是明证。 综合以上,古辽海之名是山海关外,辽河流域及渤海、黄海间的广大空间之泛称,涵盖整个今辽宁省域,但并不仅仅局限于今辽宁省域。故《辞海》、《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等辞书对辽海一词的解释都说是泛指辽河流域及其以东地区。 不过,古文献关于辽海的含义有四种说法:一是辽海即辽东;二是辽海即指辽河;三是指辽河上源;四是指渤海。下面逐一加以考实。 首先看“辽海即辽东”说。此说出自宋人所著《乘轺录》,原文是“辽海即辽东也,乐浪、玄菟之地皆隶焉。”这就必须弄清楚“辽东”一词的地理含义。查考文献,古代所说辽东所指地域有三个不同含义: “辽东”之名由来甚早,早在春秋时期,辽东之名即已见于记载,《管子•地数》记管仲向齐桓公献策时有“燕有辽东之煮”之语,后来,燕昭王设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其时,右北平郡辖有今河北省承德、天津蓟县以东,辽宁省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地区。辽西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辽东郡辖有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包括辽河流域,直至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前文中所说乐浪、玄菟是西汉时期所设置的郡,乐浪辖境大致相当今朝鲜平安南道、黄海南北道、江原道和咸境南道地域,玄菟辖境相当今辽宁东部东至朝鲜咸镜道一带地方。所以说,这二郡都隶属辽东。这就是说,辽东的一个地理含义是指今辽宁大凌河以东直至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的范围,而大凌河以西则是辽西郡辖境。这也就是说,辽东是指大凌河以东至海的地域。这是辽东的地理含义之一,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辽海即辽东”之说不成立。 秦朝沿袭燕之旧制仍设辽西、辽东郡,但多数学者认为其时辽东郡辖境自辽河以东至今朝鲜清川江一带。[7](p.15)汉、三国曹魏、西晋及十六国时期之前燕、前秦与后燕都沿用辽东、辽西为行政区划名称,后来,由于高句丽势力扩张,辽东行政区虽有其名,辖境实已退缩至辽西之地。但作为地域泛称,至唐、宋都一直沿用着。就是说,辽东是泛指辽水(今辽河)以东地域,与辽西相对应。[8]这是辽东的另一地理含义,按这一说法,辽海和辽东的地理含义也不一样,二者不能等同 明朝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曾统辖全东北地域。后来,金毓黻考证,也认为“辽东、辽西之名,初不以在辽水(即辽河。引者注)之东西而分。”根据《方舆纪要》记载,辽东都指挥使司初设时,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旅顺海口,西至山海关,西北至大宁废卫,东北至建州卫。”辽东其实“斥地千余里,跨辽水东西两岸”,所以,“渝关(指山海关。引者注)以东三省(即辽、吉、黑。引者注)之地及热河东部或称东北,或称满洲皆非,名从其朔,宜名辽东。”[9](卷1,p.14)这是辽东之名的第三种地理含义,即指称全东北地域。前面已经明确,古辽海之名是山海关外,辽河流域至渤海、黄海间的广大空间之泛称。这一地理含义与辽东地理含义之第三种说法两相比较,显然基本一致,所以,金毓黻也认为:“辽海之名,义同辽东”。[10](p.1)他还对可能有人对此结论提出的质疑作了解释,他说:“或谓辽海命名之义敬闻命矣,若吉林、若黑龙江,似非辽海所能赅。抑又不然。前代之称辽东,未尝遗吉、黑之地而不数。且称名之例,往往以大赅小,如元人之称辽阳行省,非辽阳一地所能限也;清代之称奉天省,又非奉天一府所能限也,故称辽东而赅辽西可也,称辽海而赅吉、黑亦可也。”[10](p.1)这个解释是依据约定俗成之理,无可非议。可见从这一点上说,“辽海即辽东”说成立。 那么,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结论和前两点结论相矛盾,如何理解呢?这不奇怪,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地域名称的地理含义在具有继承性与延续性的基础上,由于社会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也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辽东之名至今延用2000多年之久,其地理含义因时因势而变动是实际情况,以上三个结论的不同并非自相矛盾,正反映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并不影响三者各自的正确性。 其次,来看“辽海即指辽河”说。此说最早出自明正统八年(1443)所修《辽东志》,原文是“艾河源出那丹府,西流至黑嘴,与土河会,别名辽海。”“辽海源接艾河,西流入梁房海口。”《明史•地理志》也做如此解释:“三万卫西有大清河,东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于辽河,东有艾河,流合焉,谓之辽海。”《清史稿•地理志二》载:“辽河在西,自开原东南流入,屈西南流入法库境。其旁多水泊,曰莲花泡,苇子、五角、莲子、乐子诸湖,弥漫十里,土人呼辽海,有辽海屯。”辽海是辽河的别称,这一说只是辽海一词的一种含义,它并不能取代辽海是山海关外的广阔地域这一地理含义,因为如果“辽海即指辽河”,那么,前面所述那么多文献、诗篇所记载的发生在辽海的史事就无法解释了。所以,“辽海即指辽河”说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不能成立。 再次,关于辽海是指辽河上源之说,是金毓黻在《辽海丛书》中引述“近人”的说法,他说:“近人释辽海之义者,谓辽河上源之地有广大之沙漠,一望如海。”《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年版)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编委会”编)都采用此说作为一种解释:“辽海:泛指今辽河流域及其以东地区,或专指今辽河上游一带。”但金毓黻在引用这一说的同时就以事实进行了反驳,他说“金人张浩构辽海亭于辽阳,高士谈有诗咏之,又何尝限以辽河上源耶?”[10](p.1)而且,和上一说一样,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多发生在辽海地域的历史事件就无法解释了,所以说,辽海绝不仅仅指辽河上源之地,辽海是指辽河上源之说是不成立的。 最后,关于辽海是指渤海之说。渤海之名也早就见于文献记载,《山海经》卷13载:“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北。”[11](p.61)以后,历代相沿,都称渤海。但或因辽西、辽东之地都濒临渤海的缘故,有时也称辽海,如《后汉书》卷73《公孙瓒传》载:东汉初平二年(191),公孙瓒据幽州,“乃盛修营垒,楼观数十,临易河,通辽海。”此辽海就是指渤海。何以见得?汉初在渤海之滨设渤海郡,故《汉书》、《后汉书》所记“渤海”都是指渤海郡之地,而非海。而两书涉及“辽海”的记载仅此一条,显然,著述者为与它处所记之“渤海”相区别,在这里特写作“辽海”。这样理解与文中所述史事也相符合。公孙瓒是东汉末年大将,起兵后,占据幽州(跨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居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滨临易河。幽州临渤海,易河即易水,为大清河上源支流,大清河入海河,注入渤海,故曰“通辽海”,即通渤海。还有《旧唐书》卷80《褚遂良传》载:“今一旦弃金汤之全,渡辽海之外”;同书卷88《刘仁轨传》载:“往前渡辽海者,即得一转勋官”; 唐代李贺的《南园》诗中有“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12](p.10)之句。这几处所称辽海都是指渤海。所以,《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版)“辽海”一条的释文是“渤海。也泛指辽东滨海之地。”把辽海也是渤海之名称作为辽海的一种解释。但是,笔者经仔细查核,发现在正史中大量出现的“辽海”字样都是地域名称,只有上面列举的几处例外,是指称渤海。这就是说,在古代,渤海有时也称辽海,但多数情况下,辽海还是地域名称 。 经以上考实,最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辽海”至晚在魏晋之际就已作为地域名称见于记载,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其地理含义就狭义而言,相当于今山海关以东至渤海、黄海间的空间范围,广义而言则涵盖渤海、黄海以北之整个东北地域。故从地理概念和历史渊源上说,“辽海”作为辽宁文化名称是恰当的。 参考文献: [1] 杜甫.杜工部集[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 辽宁省博物馆编.辽宁古诗选[Z].内部刊行本,1961. [3] 陈梦雷.松鹤山房文集[A].辽宁省博物馆编.辽宁古诗选[C].内部刊行本,1961. [4] 顾永年.梅东草堂诗[Z].辽宁省博物馆编.辽宁古诗选[C].内部刊行本,1961. [5] 铁保辑.熙朝雅颂集[Z].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6] 方观承.竖步吟[Z].辽宁省博物馆编.辽宁古诗选[C].内部刊行本,1961 [7] 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8] 贺政权.辽东一词的由来及其它[J].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2). [9] 金毓黻辽东文献征略[Z].吉林永衡印书局民国十六年七月版. [10] 金毓黻.辽海丛书[Z].沈阳:辽沈书社,1984. [11] 山海经[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2] 李贺歌诗编[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