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清代索伦部与满洲民族关系的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民族报 黄彦震 参加讨论

    索伦部是明末清初对分布于石勒喀河、黑龙江流域、外兴安岭一带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的总称,是黑龙江中上游的土著部族集团。索伦部与满族在族缘、地缘上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索伦部中的三个民族在族源、地缘、文化上更是不可分割的。这三个民族历经清朝多次内外战争,人口大量伤亡,经济发展落后,但是其至今依然能够存在于中华民族大家庭里,这与索伦部的民族意识有关,也与清朝的民族政策有关。
    清代索伦部与满洲的关系
    索伦部向后金朝贡始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自此后朝贡不绝。满洲实行招抚策略,通过赏赐索伦部大量物资,与索伦部首领联姻,双方的关系为羁縻关系。皇太极时期,满洲开始了统一索伦部的军事行动,三进黑龙江,平定博穆博果尔。从此索伦部继续向满洲朝贡。
    清兵入关后,东北边防空虚,索伦部在沙俄的入侵下大批南迁至嫩江流域,清朝对其编旗设佐,开始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步伐,实际统治着黑龙江地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黑龙江将军,下设都统、副都统,管辖黑龙江地区,索伦部与满洲关系的性质由以前的羁縻关系转变为主属关系。索伦部处于从属地位,在军事安全、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等方面需要满洲的帮助从而依附满洲。而满洲在军事行动、巩固统治、文化保持等方面也需要索伦部的支持。
    清代中期,索伦部频繁参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军事行动,清朝对索伦部国民统一性形成了有效的规约,增强了索伦部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索伦部在战争中与国内其他民族充分接触,民族意识也随之增强。这一时期,索伦部由于频繁参加军事行动,崛起了一大批军功贵族,他们积极为清朝效力,极大地影响了索伦部成员的政治认同,使得索伦部与满州的主属关系得以强化,索伦部民族成员的社会地位也有了上升的管道。索伦部的军功贵族集团成为左右索伦部历史抉择的关键性人物,从而强化了索伦部与满洲贵族的民族感情。
    清代后期,满洲汉化日深,八旗兵日益腐化,战斗力严重下降。由于繁重的军事义务和经济义务,索伦部出现兵源枯竭的现象。这与清代中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前的主属关系逐渐弱化,但直到清朝灭亡,索伦部才在政治上脱离满洲。
    满洲对索伦部的文化政策
    满洲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政策,来巩固索伦部对满洲的政治认同。
    一是对索伦部进行文化教育。清代中期,索伦部生活在布特哈和黑龙江各驻防城,经济发展落后,文教不发达。清朝非常重视对索伦部成员进行满文和骑射教育。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所在地——墨尔根设立左、右翼官学各一所,进行满文教育。当时达斡尔族有五万人口,四十个佐领,每期可有四十名幼童接受教育。鄂伦春族有五路、八佐领(“佐领”是八旗的基本单位“牛录”的汉译),每期可有八名幼童接受教育。鄂温克族的十余佐领选送十余名幼童接受教育。墨尔根官学同时接收瑷珲、齐齐哈尔、呼兰三城的学员,主要教授满文、骑射。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墨尔根副都统重新设立满官学一所。乾隆九年(1744年),清朝在齐齐哈尔、呼兰 、瑷珲、墨尔根四城设立满文官学,八旗各佐领分别选送一名学生,达斡尔人子弟可有二十八人入学。在齐齐哈尔,鄂温克族每期有四五名幼童入学。八旗子弟毕业后充任八旗的笔帖式和骁骑校等职,并可从中拣补屯官、站官、仓官等职,期满可做主事或防御。
    二是重视索伦部的骑射训练。清代中期以后,满洲汉化严重,康雍乾三代帝王在加强满语骑射能力、保持满洲民族性的同时,亦大力倡导索伦部对满语的学习和骑射能力的训练,保持其民族尚武精神,在文化上加强索伦部对其的认同。索伦部骁勇善战,与清朝对其的训练教育分不开。首先,清朝对索伦部实行贡貂制度,促进其狩猎生产活动,锻炼其骑射技术。其次,清朝每年实行春秋会操制度,每年两次集中系统训练八旗索伦的骑射本领,训练时长为四十天,训练内容为马步骑射、鸟枪操放、马队训练、战阵操演等科目。再次,清朝开设官学教授骑射,在清代中期以后,八旗义学兴起,对于骑射的教育更加普及。最后,清朝推行冬季“行围校猎”政策,训练索伦部骑射技术。
    清代索伦部与满洲民族关系的特点
    1.强制性。满洲强制索伦部服兵役和劳役。黑龙江驻防八旗中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官兵,新疆的索伦营都是清朝的八旗兵,具有军事和屯田的义务,还有驻守卡伦、定期巡边、为驿站军台提供劳役的义务。布特哈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是清朝的后备军事力量,具有军事和经济义务。
    2.笼络性。满洲统治者也实行恩赏笼络的怀柔政策,以对索伦部进行更有效的利用。第一,任用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人为清朝各级官员,管理军务和政务。尤其是达斡尔族的民族分层明显改变,军功集团崛起,官至将军、都统、副都统、总管、副总管者很多。第二,对索伦部实行满洲化的同化教育,强调满语、骑射。第三,赐予索伦部官员封建特权,笼络民族精英。索伦部军功集团出现后,他们与索伦部普通民众不同,享有封建特权,得到很多利益,因此在政治上认同满洲。凭借军功获得佐领(此处“佐领”指清朝官名。)的索伦官员有世袭权,犯错也不得剥夺。第四,赏赐奴隶。清朝将大量罪犯赏赐给驻防八旗中的新满洲(包括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官兵为奴,以笼络之,显示出满洲统治者对驻防八旗的重视。
    3.防御性。清朝在布特哈八旗设满洲总管与达斡尔总管、鄂温克总管一起管辖,将索伦部各族兵丁派往黑龙江各驻防城披甲驻防,派满洲八旗、汉军八旗与之同驻,既分散、交叉派往,又有满洲八旗、汉军八旗监视,体现了清朝分而治之的思想。索伦部各族很难合在一处形成潜在威胁,黑龙江将军、副都统全由满洲人担任,负责管辖和监视索伦部各族。
    4.灵活性。以达斡尔族为例,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蒙古语很相近,达斡尔族也使用蒙古文。但达斡尔族民间一直流传萨吉哈尔迪汗的传说,达斡尔族将其尊为唯一的大汗,这与蒙古族尊崇成吉思汗为民族领袖是不同的。因此,清朝并未强制将其编入蒙古盟旗,也未强制其信奉喇嘛教,而是将其编入布特哈八旗和黑龙江驻防八旗,尊重其习性和族属。这种灵活的因俗而治的政策,还表现在不干涉索伦部各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类型上。
    清代索伦部与满洲民族关系的性质
    清代前期,索伦部与满洲关系为羁縻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下,索伦部如果在政治上认同满洲,就不会产生大的成员牺牲,能够保存实力。清代中期,索伦部与满洲关系为主属关系,又在军功集团的影响下,积极地参与满洲领导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在古代社会民族不平等的环境里,处于从属地位的索伦部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损失。索伦部在清朝中后期的军事战争中,人口大量死亡,造成了黑龙江地区地广人稀。布特哈的索伦部民众还深受贡貂制度的剥削,经济负担沉重。
    在清朝进行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军事行动中,索伦部官兵战斗力强,被频繁征调,积极参加军事战争,起到了攻坚的作用。这些战争既有对外战争也有对内战争,由国家发动、众多民族参与,是一种最为激烈的国家行为,对清朝范围内的民族关系影响很大。其中,对外战争增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对内战争则为打破民族封闭、建立国家范围内的民族联合创造了条件。此外,国家征调索伦兵是按民族族属组建的军队,表现出满洲对索伦部各族的信任。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朝对索伦部制定的民族政策显示出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