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追求以综合国力提升为目标的全面、持续和稳定发展, 以及国家在领土外的活动日渐突出的条件下, 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地理空间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边缘性区域问题的影响日渐突出, 形成了所谓的“边疆热”。在此过程中, 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应运而生并呈异军突起之势, 引起广泛关注。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和界定边疆, 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 着眼于厘清各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边疆现象和边疆问题的本质, 揭示边疆和边疆问题发展演变的规律, 构建边疆和边疆治理的阐释理论, 探索各种边疆问题的解决之道, 提出解决边疆问题的政策建议, 并以此服务于国家的边疆治理。不过, 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并不排斥和否定边疆研究其他视角的意义和价值, 而是期待在国家视角与其他视角边疆研究的共性的基础上, 共同构建边疆研究统一的基础平台, 共谋边疆研究的发展, 以期为国家的边疆治理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 关键词:边疆研究;多维视角;国家视角;国家疆域;边疆形态 随着中国崛起的日渐凸显, 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既要全面规划领土空间并充分发挥领土内不同区域的功能, 也要全面维护随着国家在领土外的活动不断拓展而越来越显重要的海外利益。这样的现实也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越来越清晰地凸显了出来, 这就是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的空间环境已经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 如何对疆域的边缘性区域进行维护和治理的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 并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作为对此重大现实问题的学术回应, 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相关学科也越来越多地涉足于国家疆域之边缘性区域的问题, 于是便形成了多个不同学科同时关注和研究边疆问题的局面, 出现了所谓的“边疆热”。然而, 各个学科看待边疆及边疆问题的角度并不一致, 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这正是当前边疆研究热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 政治学学科从国家视角对边疆进行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和增强, 并引起学界和国家决策部门的关注, 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也因此日渐凸显, 并对边疆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厘清边疆研究国家视角的本质和特点, 协调边疆研究中国家视角与其他视角的关系, 发挥边疆研究中国家视角应有的功能, 有必要对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进行专门讨论。 一、边疆研究的多维视角及其影响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而这广阔疆域中的不同区域, 并不是同质化的, 而是相互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 边缘性区域与核心区之间的差异尤其突出。因此, 疆域之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往往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秦统一六国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以后, 高度集权的王朝中央在拥有一个统一而广大疆域的同时, 也要面对疆域的边缘区与核心区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了应对现实矛盾而进行有效治理, 王朝中央便将边缘性区域区分出来并采取不同于核心区的治理之策, 从而开始了边疆制度的构建, 并因此而开边疆治理之先河。国家疆域中这个被区分出来专门加以治理的边缘性区域, 便成为所谓的“边疆”。从这个意义说, 边疆是国家为了治理的需要而确定的, 具有明显的构建性。国家治理中的边疆制度形成以后, 对边疆的治理就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 包括边疆治理在内的边疆研究, 也就成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疆危机出现的时候, 边疆研究更是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并屡兴高潮。然而,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边疆的开发、建设和治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但边疆研究则显得不温不火并明显滞后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不能适应国家快速发展的要求。这种堪忧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新世纪。针对此种状况, 我国著名边疆学家马大正发出了“边疆研究应该有一个大发展”的呼吁。 不过, 我国边疆研究的这种状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甚至是彻底地改观了。而这样的变化, 都是形势的变化所促成的。首先, 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融入世界, 并导致了国家发展的空间条件的重大变化。一方面, 国家追求以综合国力提升为目标的全面、持续和稳定发展, 将通过有效治理而充分发挥领土边缘性区域的功能的要求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出来;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在领土外的活动日渐增多并逐渐覆盖全球, 进而延伸到太空和外太空, 国家的疆域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国家的海外利益日渐凸显, 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其次, 在国家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陆地边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 以及海洋边疆的维护、开发和建设等, 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重要, 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再次, 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 许多研究领域与边疆相关联的学科涉足边疆和边疆问题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国家发展的空间条件的变化、边疆活动的活跃以及学科发展的要求等因素结合在一起, 不仅推动了传统的边疆学科加强对边疆的研究, 也促成了新的学科涉足边疆研究。因此, 不仅边疆历史地理、民族学、历史学等边疆研究的传统学科加强了边疆研究, 而且文化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经济学、军事研究和政治学等都开始涉足边疆研究, 从而促成了围绕或聚焦于边疆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局面, 出现了所谓的“边疆热”。 当前我国边疆研究迅速发展且热度不减, 多学科的介入既是重要原因也是典型特征。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正是由于众多学科关注边疆问题, 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边疆问题, 才促成了边疆研究的欣欣向荣, 甚至是高潮频现。但是, 不同学科看待边疆问题的角度并不一致, 因此, 目前的“边疆热”也蕴涵着边疆研究的多个视角,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 边疆研究的史地视角, 即历史地理的视角。这是中国边疆研究的传统视角。传统意义上的边疆研究, 几乎都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进行的, 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边疆史地研究。边疆研究的史地视角,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待和界定边疆, 关注边疆的历史地理状况及其演变, 从而为国家维护边疆的政策服务。 二是, 边疆研究的文化视角。该视角的边疆研究,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和界定边疆, 把边疆视为文化上与核心区相比而具有独特性的区域, 进而关注边疆文化的独特性, 以及由于文化的独特性而形成或引发的各种社会政治问题。 三是, 边疆研究的民族视角。该视角的边疆研究, 从民族 (主要是少数民族) 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边疆, 把边疆视为若干个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 把民族问题视为边疆的核心问题, 特别关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族群状态, 以及民族关系引发的各种社会政治问题。此视角的边疆研究, 也往往被纳入到民族问题研究的总体框架中, 由主管民族事务的政府机关负责。 四是, 边疆研究的经济视角。该视角的边疆研究,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边疆, 把边疆视为经济形态、经济类型、经济关系等与核心区有本质或巨大区别的区域, 因而特别关注处于核心区之外围或边缘性区域的经济上的独特性, 以及这种独特性引起的各种问题。 五是, 边疆研究的海洋视角。该视角的边疆研究, 聚焦于我国的海洋边疆, 着重研究我国海洋边疆的形成、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尤其是海洋边疆的维护、开发和治理。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 拥有宽广的海洋边疆, 因此对海洋边疆的研究理应成为边疆研究的重要方面, 但这方面的问题曾经被长期忽视, 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受到高度的关注。 六是, 边疆研究的军事视角。该视角的边疆研究,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边疆, 把边疆视为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和国家军事设防的关键区域, 因此主要关注国家的陆地边防、海上边防、空中边防, 以及通过军事手段维护国家边防的有效方式。 七是, 边疆研究的治理视角。该视角的边疆研究, 从治理的角度来看待边疆, 把边疆视为因处于国家疆域的边缘而存在特殊的治理问题, 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门方式进行治理, 因而与作为国家主体区域的核心区相区别的特殊的区域, 所以就特别关注各种具有特殊性的边疆问题, 以及如何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手段来解决凸显的边疆问题, 以求达成对边疆进行有效治理的目标。 由于多个学科从不同的视角介入边疆研究, 边疆研究因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我国目前的边疆研究, 在繁荣背后也存在着隐忧。冷静而全面审视目前的边疆研究便不难发现, 目前虽然有诸多的学科涉及边疆研究, 并有大量的成果呈现, 但各自所说的或所指的边疆并不相同, 有的相互间甚至还大相径庭, 多个学科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边疆研究也少有交集, 不同的论者往往并不在同一平台上对话和交流, 很多时候都是自说自话, 相互间难以沟通。因此, 我国当前的边疆研究虽然表现出了一派繁荣, 但却难掩事实上存在的一片混乱。这样的状况如果继续下去, 一是无法为国家发展提供准确而有效的边疆知识和解决边疆问题的方案, 二是不利于边疆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更遑论边疆学科的构建。由于如此, 边疆研究的学者也无法以自己的学问来满足国家的需要, 并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而开展边疆研究, 进而使边疆研究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就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多个视角的研究互不通约的状况, 对边疆研究进行有效整合。此目标的达成需要多方面的工作, 但把多个视角的研究统一起来, 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 才能建立统一的概念工具和基本的学术规范, 进而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和概念工具的基础上实现各种学科对边疆问题的多角度表述, 使不同视角的研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既丰富边疆研究的内涵, 又能促进统一的边疆学的建立, 从而能够对国家的边疆治理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 二、国家视角的凸显及其基本特征 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 是目前我国边疆研究的多种视角中的一种。不过, 边疆研究国家视角的形成和凸显, 并不是主观构建的产物, 而是在研究现实问题尤其是边疆的治理问题中逐渐形成的, 表现为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作为一个疆域辽阔且边缘区与核心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国家, 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中自然形成了一个“边缘—核心”结构。这样一种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形成且兼具治理和发展内涵的总体结构, 不仅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在我国改革开放推动下的现代化快速发展中也空前地体现出来。这样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边缘—核心”结构的凸显及其对国家治理和发展的深刻影响, 逐渐将边疆的治理和发展问题凸显了出来。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发展问题的凸显, 或者说, 边疆地区如何通过有效治理来实现发展目标的问题的凸显, 必然对以国家治理的研究为核心内容和使命的政治学提出要求。政治学在回应现实需要而介入边疆研究时, 首先关注到的是陆地边疆的治理问题, 并因此而提出和构建了“边疆治理”这一学术概念, 进而又以此为切入点而全面研究了我国陆地边疆的治理。但是, 随着研究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 政治学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 边疆及其治理对于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而陆地边疆不过是中国边疆的一种形态, 中国领土的范围内除了陆地边疆还有海洋边疆、天空边疆等。更为重要的是,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 超越于领土的利益边疆、战略边疆、太空边疆等新形态边疆正在凸显, 一些西方国家不仅率先提出了相关的学术概念, 而且在新形态边疆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走在了前头, 并获得了巨大的红利。这些问题都是边疆研究必须关注和涉及的。而对于各种形态的边疆及其治理问题, 惟有从国家疆域的角度才能做出客观的描述、分析和讨论, 进而形成合理的理论阐释。为了回应现实的需要, 从国家角度对边疆的研究随之展开并日渐兴盛, 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 从而在研究的发展中逐渐构建起了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 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 从本质上看, 就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界定和认识边疆。这样的本质规定又通过以下几个基本的认识或判断体现出来, 或者说, 正是以下的基本认识或判断体现了边疆研究国家视角的本质和特点。 第一, 边疆由国家治理的需要而划定。边疆并不是一个独立自在的自然性地理区域, 任何一种类型的边疆都是国家疆域的特殊部分, 皆以国家为主体。在国家疆域规模较大且疆域内的边缘区域与核心区之间的差异显著的情况下, 国家必须对疆域的边缘性区域采取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理。这样一个由国家治理需要而界定的特殊区域, 即为国家的边疆。从这个意义上说, 边疆是基于客观基础而进行主观构建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构建性。疆域规模较小及疆域内边缘区域与核心区没有明显差异的国家, 没有把疆域的边缘性部分区分出来专门治理的需要, 因而也就不会去构建边疆制度和划定边疆, 也就无边疆可言。 第二, 边疆是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人类社会为了治理的需要而创设了国家这样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政治形式。而国家的形成、存在和发展, 都必须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基础, 因而国家也必须占据或控制一定地理空间。国家占据或控制的地理空间范围, 即为国家的疆域。不同历史时代的边疆, 以及现实存在的不同类型或形态的边疆, 尽管界定的角度和方式有所区别, 但所有时代的边疆及所有类型的边疆, 都存在于国家疆域的基础之上并处于国家疆域的边缘, 归根到底都是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离开国家这个主体和国家疆域这个基础, 边疆就既无法界定也无法言说。 第三, 边疆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存在。国家占据或控制地理空间范围的行为, 受到国家形态和人类活动范围的影响。因此, 随着国家形态的不断演变和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 国家疆域也不会一成不变, 而是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来看, 国家的疆域就经历了非主权疆域、主权疆域 (领土) 和超主权疆域等多种形态;从疆域的具体形式来看, 国家疆域呈现出一个由陆地疆域到海洋疆域、天空疆域、太空疆域、利益疆域等的演变过程。与此相适应, 边疆的形态也呈现一个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过程。今天的边疆, 既有主权性边疆, 也有超主权边疆;既有陆地边疆、海洋边疆、空中边疆, 也有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等。 第四, 边疆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治理。作为国家疆域的特殊部分, 边疆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系列产生和存在于边疆却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问题, 即国家的边疆问题。国家的边疆问题不仅关乎边疆的稳定、巩固和发展, 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而且这样的影响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愈显突出。因此, 国家必须运用政权的力量并动员全国的资源去应对各种突出的边疆问题, 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边疆治理。边疆研究尽管是多角度的, 但都围绕边疆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而展开, 也只有这样才具有意义。因此, 边疆治理构成了边疆研究的核心。 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的上述本质特征, 也就决定了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的学术旨趣。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 并不着意于某个具体的边疆问题, 更无意去描绘和歌颂边关的风花雪月, 而着眼于厘清各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边疆现象和边疆问题的本质, 揭示边疆和边疆问题发展演变的规律, 构建边疆和边疆治理的阐释理论, 探索各种边疆问题的解决之道, 提出解决边疆问题的政策建议, 并以此服务于国家的边疆治理。 国家视角边疆研究的学术旨趣, 要求它必须具备独特的视野。首先, 必须具有全国的视野。一项具体的边疆研究, 只能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 但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 必须把具体的边疆问题置于整个国家疆域、国家利益、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的总体中去观察, 绝不能为问题而问题, 必须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其次, 必须具有历史的视野。在具体的边疆研究中, 必须把边疆现象和边疆问题置于一个历史的过程中来考察和分析, 绝不能把某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问题绝对化, 更不能断章取义和割裂历史。再次, 必须具有国际眼光。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在进行边疆研究, 某些国家的边疆研究的成果不仅对本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且具有国际影响。因此, 本国的边疆研究不能故步自封, 而必须关注其他国家的研究, 同时与之进行交流, 并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最后, 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在全球化时代, 任何一个国家的疆域和边疆, 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格局和全球形势的深刻影响。因此, 考察和分析自己国家的边疆问题, 必须把它置于全球疆域形势和国际格局中, 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做出科学的分析。 目前, 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仍处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但也展现了一些自己的独特性。第一, 它以国家疆域为基础, 以国家对边疆的界定和治理为主线, 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把从古至今的各种边疆类型、边疆现象、边疆治理统一起来, 进行统一的解释和阐释;第二, 它以国家疆域形态的演变为主线, 把主权性边疆 (领土边疆、硬边疆) 与超主权或非主权边疆 (非领土边疆、软边疆) 结合起来, 把陆地边疆、海洋边疆、空中边疆、太空边疆、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等结合, 进行统一的解释和阐释;第三, 它以边疆与国家发展的相关性为主线, 把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各种形态的边疆治理结合起来, 以及把边疆治理与国家的总体治理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解释和阐释。因此, 它能够把各种复杂的边疆现象、边疆问题置于一个统一的架构中进行解释和阐释, 由此形成的理论的解释力、预测力和实践性都明显且突出, 并因此而得到学术和政策机构的高度关注。 边疆研究国家视角的本质规定、独特内涵和意义表明, 国家视角的边疆问题不仅是实实在在的, 而且是完整的和全面的, 与其他视角的边疆问题具有明确的区别, 具有不可替代性, 因而在我国的边疆研究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而且, 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对边疆的界定和基本认识, 与西方国家对边疆的解释具有共通性。西方关于边疆的解释理论, 不论是罗马帝国的界定, 还是美国移动边疆的理论, 以及今天的利益边疆、太空边疆、战略边疆的理论, 都是建立在国家疆域基础上的, 也都蕴涵着国家视角。 三、国家视角对于边疆研究的意义 边疆研究的国家视角的形成和凸显, 看似是一种偶然现象, 其实却蕴涵着必然性, 那就是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及国家发展的空间条件发生重大改变的条件下, 形态多样的边疆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更加凸显, 边疆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突出问题, 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已经形成了对边疆知识的强烈期待, 而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及其取得的成果恰恰能够满足这种现实的需要, 能够实现有效的知识供给, 因而能够迅速发展并引起学界、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不过, 国家视角只是边疆研究的若干视角当中的一个, 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取得的成果也只是众多成果中的一部分。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不仅不排斥其他视角的边疆研究, 而且在充分肯定其他视角的边疆研究的价值和贡献的基础上, 努力促成自身与其他视角之间的共通、共融, 并期盼在推进与其他视角研究的共融中来共谋边疆研究的发展。 事实上, 国家视角的边疆研究与其他视角的边疆研究之间也确实具有明确的通融性, 而且这样的通融性一直都存在着, 其突出表现就是:其他各种视角的研究关于边疆的界定和认识, 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国家为基本预设和前提, 其所指的边疆在事实上也都是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具体来说, 史地视角的边疆研究, 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边疆, 关注中国历史上边疆的地理状况, 但其所指的边疆尽管内容复杂, 但皆是不同时期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 尤其是与其他王朝或其他国家形态的疆域的接触部分。文化视角的边疆研究, 把边疆视为与主流文化区有别或迥异的边缘文化区, 但这样的边缘性的异质文化区, 也是在国家疆域的范围内界定的, 事实是仍然是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民族视角的边疆研究, 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来界定边疆, 把我国的边疆视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然而其所指的区域仍然是我国边疆的边缘性部分。经济视角的边疆研究, 关注我国领土范围内与核心区明显不同或迥异的边缘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生活, 但这样一个特定的区域实际上还是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海洋视角的边疆研究, 关注和研究的是我国的海洋边疆, 我国的海洋边疆自然是疆域的边缘。军事视角的边疆研究, 着眼于国家的陆地边防、海上边防、空中边疆仍至太空边疆, 而这些为国家安全而进行军事布防的区域, 自然是在国家疆域的边缘部分。治理视角的边疆研究, 所指的边疆就是国家疆域内与核心不同的边缘区域, 进而关注该区域内各种问题的治理。 我国边疆研究中的国家视角以外的其他视角, 尽管着眼点和关注的问题不同, 对边疆的界定也各有特色, 但各自对边疆的界定归根结底或本质上都指向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 都以国家为前提或预设, 都以国家疆域为基础。边疆研究的各个视角相互间的这样一种共通、共融性的事实表明, 边疆研究中的国家视角抓住了边疆事象的本质, 因此更具基础性, 对其他视角的边疆研究发挥着基础性的影响。 其他视角的边疆研究对边疆的认识及其研究的展开, 皆以国家疆域为基础。而且, 各种视角的边疆研究, 也只有与国家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 才真正具有意义。因此, 直接以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边疆且明确把边疆界定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的国家视角, 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边疆研究的各个视角并不统一、互不相通和各说各有理的混乱状态已经影响到边疆研究健康发展的情况下, 应该发挥国家视角基础性的意义, 以及其所具有的整合功能, 促成各种视角的边疆研究在国家视角基础上的统一。 从事实层面来看, 在边疆研究现存的多种视角中也只有国家视角具有整合功能和统摄能力。换句话说, 把其他各个视角边疆研究中对边疆的界定, 置于国家视角的边疆界定基础上, 也都是说得通的, 但反之则不然。如果其他视角的边疆研究能够充分认识自身关于边疆的认识或界定与国家视角的契合, 相互间蕴涵着共通、共融性的事实, 进而自觉凸显自己对边疆的认识和界定中的国家特性, 在国家疆域的基础上调整自己关于边疆的认识和界定, 就能使我国边疆研究的统一性快速成长。 倘若能在国家视角尤其是国家视角边疆研究中关于边疆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 把边疆研究的各种视角统一起来, 就能实现和促进各种视角的边疆研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达成各种视角的研究之间的协调, 进而使各种视角的研究方法、基本的知识判断和价值判断以及各种特色的叙事和表述方式积极互动、相互激荡、相互借鉴、相互启发, 共同营造和培育边疆研究的活力;在充满活力的边疆研究中增强创新能力, 实现边疆研究的不断创新, 并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丰富我国的边疆知识体系, 为国家的边疆治理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在上述过程中, 边疆研究者期盼的边疆学的构建的目标就能逐渐达成。 当然, 倡导边疆研究各种视角的统一和协调, 并非要求建立边疆研究的统一口径, 更不是要使边疆研究进入一个统一的模式而实现整齐划一;要求边疆研究形成统一口径和构建统一模式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这样的企图却会损害边疆研究的发展。倡导边疆研究各种视角统一和协调的目的在于, 搭建边疆研究共同的学术平台, 促进各个视角的边疆研究的对话和交流, 实现各种视角的边疆研究的互补, 共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边疆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我国边疆研究中促成多种视角统一的关键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基本的概念工具的统一, 二是基本的学术立场的统一。边疆研究概念工具的统一, 要求各种视角的边疆研究的“边疆”概念要具有一致性, 进而构建各种视角研究间的通约性, 而达此目的的有效途径便是各个视角的边疆研究都在“边疆是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这个判断的基础上来构建自己对边疆的基本认识或界定;边疆研究的基本学术立场的统一, 则要求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围绕国家治理和发展的需要来研究边疆, 并使边疆研究的成果服务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