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英国为何“由盛转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张顺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一、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国内外学术界一般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历了诸多领域一系列科技创新,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到19世纪40年代,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发展起来,这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经过工业革命,英国取得领先地位,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期间,虽然失去了北美13块殖民地,但英国加强了海外殖民扩张,在澳洲建立起新的殖民地,完成了对南亚次大陆的殖民征服,扩大了在亚洲其他地区和非洲地区的殖民势力,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总之,工业革命完成之时,英国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庞大的殖民帝国。
    但是,盛世英国好景不长,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症状有:经济发展停停走走、经济效益低、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逐渐沦为二流国家。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英国“由盛转衰”的原因:学术界的一些看法
    关于英国自19世纪下半叶出现相对衰落、“由盛转衰”的原因,国内外学术界已进行了不少探讨。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存在墨守陈规、不思进取的倾向;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削弱了本土的劳动生力军,而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变缓;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导致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英国是一个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
    这些观点无疑都是有道理的。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尚未获得学术界足够重视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三、工业革命期间工人阶级遭受深重苦难或许是英国迅速“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工业革命时期,广大工人们陷入各种困境,如过度的体力劳动、拥挤不堪的贫民窟、恶劣的卫生条件、匮乏的社会服务等等,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在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少著作,如E. P. 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罗伊斯顿•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则提供了诸多具体事例。这里不妨对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处境稍加考察。
    工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的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7页)。
    工人家庭住居在贫民区,环境污染严重,房屋拥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
    工人们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例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就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 罚款6便士。
    存在着大量童工。这种现象在棉纺厂和煤矿尤为突出。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还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有的工厂规定童工一天只能小便三次,他们常常被迫尿裤。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不少人身体出现畸形。
    妇女的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常常赤裸上身。许多青年妇女因工资低而沦为妓女;大批在工厂干活的少女被迫卖淫。
    由于自身身体健康问题和没有时间照顾好幼儿,贫困家庭儿童死亡率极高。“穷人家庭一半以上后代”,死于5岁以下。(E. P. 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375-376页)
    的确,英国工人阶级在工业革命期间遭受了各种苦难,笔者以为这或许正是英国迅速“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这一提法牵涉到国家兴衰的重要理论问题,应该说在这方面学术界研究得还不够。笔者在此不揣冒昧提出一点粗浅认识,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探讨。
    首先,广大工人们劳动强度大,生活贫困,必然影响整个社会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由于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英国民众的健康状况极差,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作为目击者,恩格斯对“工业工人”有这样的描述:“他们几乎全都身体衰弱,骨瘦如柴,毫无力气,面色苍白,由于患有热病,他们身上除了那些在工作时特别用劲的肌肉以外,其他肌肉都是松弛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消化不良,因而都或多或少地患着忧郁症,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他们的衰弱的身体无力抵抗疾病,因而随时都会病倒。所以他们老得快,死得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卷第418页。)1842年,英国社会改革家埃德温•查德威克等自费出版了《大不列颠劳动者卫生状况调查报告》,由此发动了英国公共领域的卫生改革运动。
    第二,贫困家庭儿童死亡率高,影响了整个社会人口增长率,从而减弱了社会发展后劲。英国人口从1751年到1861年,年增长率一般1%多,高时不超过2%,低时不到1%。尽管英国人口有较大的增长,但与美国相比,增长要慢得多。美国人口在1790~186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
    
    英国工厂里的童工
    第三,大量童工的存在意味着下层民众不能接受正常教育,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19世纪英国教育水平比较低,民众教育被忽视。1832年哈德兹菲尔德众议院委员会的报告披露:工厂里会写字的人不超过1%。1870年时,英国6-10岁的儿童,只有40%上了学,10-12岁的,只有33%上了学。有学者进行比较,1858年英国日校学生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是1∶77,而同一时期普鲁士为1∶6.27。1848年,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82%。当英国小学入学率很少高于适龄儿童的50%时,德国却实现了教育的普及。这或许正是19世纪末期德国工业实力超过英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工人阶级遭受苦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工业革命时期,尽管英国没有像法国那样发生大革命,但社会矛盾一直很激烈,发生了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和以砸毁打谷机为最明显特征的“斯文运动”,出现了广泛的罢工斗争和大规模集会抗议活动,发生过城市抢粮风潮、甚至武装暴动如“兰尼卢暴动”和“新港起义”。这些矛盾斗争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由于在国内生活困苦,许多英国人被迫移居海外。这也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劳动生产力。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但大量的英国人却移住海外。从1815年到1930年,1140多万人移出英国。而仅在1825年到1846年间,从英国直接到加拿大的移民就多达50万。而工业革命之前,大量欧洲大陆人口移居英国,包括许多优秀技术工人。
    无疑,以上因素促使了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迅速“由盛转衰”。
     四、一点思考与启示
    在一个社会,广大基层民众遭受困苦,必然会损害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在工业社会,工人阶级是人口的主体,工人阶级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窘,必然妨碍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英国的历史提供了令人深思的经验和教训,广大后发国家应该吸取。一个国家即使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实现了崛起,如果广大下层民众生活困苦,则不能做到“长盛不衰”。随着工人阶级坚持不懈的斗争,19世纪后期20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所谓的“福利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迄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发展活力。但英国作为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英国一直处于相对衰落状态的原因。
    一个社会要保持长盛不衰,就必须始终使社会生产力处于旺盛状态,这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始终致力于改善广大基层民众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从而保障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财富过度向少数精英群体集中必将妨碍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原载《光明日报》2014年5月21日第16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