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弄清楚什么是“边疆”。我们认为,“边疆”首先是地理概念,与一个国家的国界线有着密切的关系。简言之,“边疆”是指直接与国界相关联的地区。开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提供稳定边疆、建设边疆的科学依据和维护领土完整的历史经验等方面,也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中国的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过去由于历史和民族等因素,学者们多注意陆疆史地研究,而忽视了海疆史地研究,这种研究上的不平衡,近年来虽有改善,但并未根本扭转,其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领域十分丰富,它不仅与历史学科中的中国通史、断代史密不可分,同时涉及民族史、地方史、中外关系史等专门史领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不仅要研究历代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同时也要研究当地的社会、民族、地理、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因此,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实际上既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一门与众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研究的主要对象。由于边疆和边界密切相关,因而中国古代疆域沿革史和近代边界变迁史,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现就当前如何开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略作论述。 一 基于学科建设的需要,我们认为近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应着重研究下述三个方面: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关系;中国近代边界变迁史;中国边疆研究史。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的关系,其研究内涵十分丰富,尤其是其中的中国古代边疆政策,是一个带全局性的研究课题。它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传统项目,古今学者对此倾注了心血。中国历史上各代、各朝无不存在边疆问题,统治者相继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边疆政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经唐、元、明、清诸强大统一王朝的补充、完善,渐成体系,其完整和丰富为他国历史所罕见。边疆政策的成败得失,不仅与彼朝彼代的存亡兴衰休戚相关,而且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及至今日,认真总结和评估古代边疆政策的成败得失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仍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内涵十分丰富,研究层面很多,其中重要者诸如: 1.历代边疆政策的综合研究,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政权的边疆政策研究; 2.边疆政策中一些带有共性问题的专题研究,主要包括边疆行政建置、边疆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与宗教等; 3.边疆政策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民族政策和近代边界政策研究; 4.边疆政策制定的重要前提之一的传统治边思想研究; 5.不同国别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边疆政策的比较研究; 6.边疆政策所涉及的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诸领域研究; 7.与边疆政策有关的人、事、地、物的研究与考证。 可见,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今天我们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前提出发,又提出中国古代传统治边思想,中国历代边疆管辖制度等研究课题,新的研究课题提出,以及这些课题周缘的扩展,必将不断拓宽研究者的视野。 开展中国近代边界变迁史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40余年来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史、地方史等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及研究已达到的广度与深度,为深化近代边界变迁史研究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当前,除应积极编撰多卷本的《中国近代边界变迁史》外,还应开展多界面、多层次的专题研究,诸如地区性的边界变迁史;近代不平等条约与边界问题;近代中国边疆危机与中外诸方对策;近代边疆危机与边疆社会变化,等等。总之,这一领域关系到近30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与有关各国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民族等方方面面,广阔的研究天地足以供学者上下求索。 从史学史角度系统收集与评述本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的成果,是一件值得下大力气的工作。近代以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闭锁的清帝国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西北、东北、西南边疆相继出现严重危机,以魏源、何秋涛、夏燮、梁廷楠、徐继 、曹廷杰等为代表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者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发愤潜心于边疆史地研究,他们的著作至今仍不失为警世之作,这一研究发展的势头至清末而不衰,从而促进了历史沿革地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丁谦、杨守敬等毕生致力于斯的学者,1911年出版的杨守敬、熊会贞合作编著的《历代舆地图》,是一部我国地图绘制史上空前巨著。第二次是在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一批接受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中国学者,痛心于深重的民族危机,希冀通过边疆史地研究,激发国人之爱国热诚,其成果令人瞩目。30年代在中国史坛上独树一帜的禹贡学会,在顾颉刚的大力组织和推动下,致力于边疆史地研究,出版了《禹贡》半月刊,编印了《禹贡学会丛刊》。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边疆史地论著,更重要的在于造就了一代边疆史地学者。但是在人们向老一辈学者求访中,当我们细细翻检报刊论著目录时,发现以上所述仅仅是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发展的一个侧面(如果能谈得上是重要的一个侧面的话)。要了解20年代至40年代边疆史地研究全貌,还有待进一步做细致的工作,当时活跃于这领域的学人、有影响的学术团体、受人注意的刊物,犹如群星灿烂。可以说在相对集中时间里,出现了这么一批研究群体的本身,就是发展的明显标志。只是这些学人、团体和刊物,近4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被人们遗忘了,只要我们拂去边疆史地研究果实上的历史尘埃,它们仍能被我们今日研究所借鉴。追寻20年代至40年代研究发展的轨迹的工作很多。在宏观上,我们可以总体评述这一时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在微观上,可研究学者、学术团体等个体的学术活动的成败得失。对研究个体、研究群体的评述尤应重视,因为从个体到群体的过渡和群体的形成是学科发展的标志和保证。就个体而言,应化大力气总结每个学人的学术成就与不足,调查20年代至40年代边疆史地学工作者的学术生涯,从中获得生动和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我们对学人的评述更完整、更富立体感。现在,我们正面临第三个研究的发展时期,这个发展时期的到来,可以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40余年来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外关系史以及地方史、民族史发展的坚实准备,在社会科学总体大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当今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至于国外研究的进展更不可忽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唯有知人之长,才可补己之短,加快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发展。 当然,上述三大研究系列,并不能包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全部内涵,诸如边界理论的研究;边疆史地研究与法学、外交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的关系;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疆学的内涵与外延、对象与方法等等,都应成为学者们求索的对象。 二 为保证已开展的三大系列研究顺利进行,必须抓好两个研究重点:一是近代和当代边疆问题研究;二是边疆史地研究的基本资料建设。 近代,特别是当代边疆问题研究,至少包括三个研究层面:一是研究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国际上有关边疆、边界的理论,进而建立我们自己的边疆、边界理论体系;二是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成就和存在的错综复杂问题;三是寻求解决当代边疆问题的方法。 当代边疆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其重要者至少有: 1.边疆和边界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 2.边疆的政权建设(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主要研究对象)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 3.边防工作研究; 4.边界交涉研究; 5.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和跨境民族研究; 6.接境邻国的政治、军事、社会、民族概况研究。 其中,当代边界交涉研究更为重要。当代边界问题是近代边界问题的延续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本着公平合理和互谅互让的原则,先后与缅甸、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睦邻友好是我们与邻国关系的主流。但无庸讳言,边界争端也时有发生。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捍卫领土主权,在边界地区曾进行过三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自卫反击战: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1969年中苏边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79年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所有这些都值得学者去探求原委、总结经验。遗憾的是,我国学术界除了在帝国主义侵华史和沙俄侵华史研究上有所建树外,研究总体上仍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也有不少研究空白需要填补。 其实当代边界问题研究,学术界可作的工作很多,既要进行回顾性研究,还必须进行超前性研究。下述五方面工作应尽快起步: 1.搜集、整理中外有关我国边界问题的政府文件、档案文献,以及边疆地区的考察报告; 2.研究我国与邻国边界交涉的由来和发展,重点研究有争议的、或有可能发生争议的边界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提出解决问题或应付突发事件的对策性报告; 3.总结40余年来边界谈判和自卫反击战的经验教训; 4.有步骤地开展边界地区历史和现状的综合考察。 总之,动荡多变的当今世界、复杂微妙的边界现状、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促使研究者直面当代中国边界的诸多问题,进行创造性探索、超前性研究,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预测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应成为我们研究的主攻方向。 资料的收集是进行研究的基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经济、社会、民族、宗教等众多方面,资料丰富、信息量十分巨大。因此,进行资料的基本建设刻不容缓。 首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理论资料的积累、文献索引的编纂、古籍的影印和整理,以及外文著作的翻译。近些年来,虽然有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和个人关注于斯,并取得了瞩目成绩,但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对于一切有志于促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发展的学人来说,还是任重而道远。 其次,必须尽量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大量收集、编排、储存有关资料和信息,开发“中国边疆研究文献情报数据库管理系统”,其基本功能要求如下: 1.建立书目、论文、地图、档案、人才、机构等方面中西文兼容的数据库; 2.提供多种形式的输出格式,既可打印输出,也可在屏幕上显示,以满足不同查阅者的需求; 3.编制科学化的主题词,提供简便多种的检阅途径。 三 实施开放性的科研工作方法是推动当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途径。协调和组织全国有关研究力量,进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是开放性工作方法的基本内容。 首先,协调和组织全国有关研究力量(包括专业的与非专业的,地方的与军队的)开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特别是边界问题研究,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有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为有效地协调和组织有关力量进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必须力求做到,协调工作的科学性、组织工作的可行性,并在工作实践中逐步使协调、组织工作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实施协调、组织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出版专门刊物和学术丛书,为边疆史地研究者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发表作品园地。 其次,加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边疆史地项目的评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办公室关心、支持下,在年度基金评审工作中,对边疆史地的研究项目,在保证质量前提下作了必要的倾斜,并在组织上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1987年至1990年已获社科基金(包括青年社科基金)资助的边疆史地课题有15项,其中近代边界研究的有:《英俄侵略西藏史》(周伟洲)、《英国侵略新疆史与中印西藏边界问题研究》(董志勇)、《中朝界务史》(杨昭全)、《钓鱼岛岛屿归属研究》(吴天颖)等。此举对于边疆史地研究,特别是一直被视为禁区的近代边界研究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支持,对于协调和组织全国有关研究力量进行边疆史地研究,也是一种更有力的引导,更实际的支持。 第三,通过具体课题的立项,组织力量,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种方式比上述二种方式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要做好这种方式的组织工作,必须注意下述几点:一要有较强的研究课题主持人,二要有明确的课题总体构想,三要有专业水平优秀,责任心强的课题参加者,四要有完成课题的时间保证和财力后盾。 当然开放性科研工作方法包含丰富内涵,有待人们认真探索,并在实践中予以充实、完善。我们努力于斯,也仅是一种尝试,一个起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