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徐再荣:美国灾害史研究的趋向及其特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美国的灾害史研究似乎表明,灾害对美国的影响程度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比。自19世纪末以来,灾害在美国发生的频率逐步增强,对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日益广泛。2007年,美国《生活科学》网站评出了美国历史上的十大自然灾害,其中八大自然灾害发生在20世纪,涉及瘟疫、地震、洪水、火灾、沙尘暴、龙卷风、飓风等自然灾害。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20世纪美国还爆发了一系列技术灾害,如多诺拉烟雾事件、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拉夫运河危机、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等。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也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灾害对美国社会影响的日益加深,美国学界较早开展对灾害的研究。从学术史的角度看,美国先有灾害学(disaster studies),后有灾害史研究。灾害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灾害学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是灾害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称历史灾害学(historical disaster studies)。美国灾害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应对苏联针对美国的可能的核攻击,当时的联邦政府通过国家科学院资助对各种灾害的研究。美国的几所大学相继成立了灾害研究中心,如特拉华大学灾害研究中心,俄亥俄大学灾害研究中心。早期的灾害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实用色彩,研究主要集中于灾害中社区、群体及个人对灾害的反应与应对,旨在如何尽快使受灾社区和人群恢复至常态。
    20世纪70年代,灾害学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灾害研究不再局限于灾害导致的行为和反应,而是将灾前的社会状况、灾时的行为反应、灾后重建与灾害影响等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灾害学研究日益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研究者主要来自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学者,但历史学者并没有参与其中的研究,灾害并未被真正纳入主流历史学的研究视野。有历史学者评论当时的学术状况时指出:灾害学研究遗忘历史,历史学研究遗忘灾害。因此强烈呼吁加强对灾害问题的历史研究。
    在20世纪六七年环保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环境史学作为一门新的史学分支学科逐渐兴起。环境史学关注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大多数自然灾害与技术灾害都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冲突的一个极端表现,无疑成为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1979年,环境史家唐纳德.沃斯特出版了《尘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一书,成为美国环境史研究和灾害史研究的经典论著。此后,各种专题性成果相继问世。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史家也逐渐关注历史上的灾害问题,开始从新的视角研究灾害与社会的关系,分析灾害发生背后复杂的社会因素,探讨不同种族、族裔、阶级、性别对灾害的不同反应以及灾害对他们的不同影响。
    可以看出,美国的灾害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灾害史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
    美国灾害史研究借鉴和吸收了灾害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口述史的方法。在史料运用的多样性十分明显,气象学、地质学、医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政府档案文献、田野调查资料、口述采访资料、图片资料和文学作品等,都成为灾害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
    二、环境史视野中的灾害研究一直是研究主流  美国灾害史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十分多样,但环境史视野中的灾害研究一直是研究主流。在环境史家看来,灾害史的研究重点是探讨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分析灾害发生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及其灾难性后果。唐纳德. 沃斯特在其《尘暴:20世纪30年代的南部大平原》一书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文化是造成尘暴的“元凶”。泰德. 斯坦博格的《天灾:美国自然灾害的非自然史》是综合研究美国灾害史的代表性论著,作者分析了造成美国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其中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认为美国历史上大多自然灾害与其说是天灾,还不如说是人祸。不过,这一研究范式也遭到了一些史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这样的研究虽然起到反省人类自身行为的作用,但显示了研究者对人类历史和发展前途的悲观主义情怀。
    三、社会史视野中的灾害研究成为新的研究趋向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史家开始关注历史上的灾害问题。社会史视野中的灾害研究与环境史视野的灾害研究至少在研究视角和认识范式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一)、研究视角有所不同。如果说环境史家注重研究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探讨灾害中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那么,社会史家将强调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将研究触角延伸至灾害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注重具体灾害中不同群体的多样性反应以及灾害对社会的复杂影,关注灾害影响下的下层阶级和边缘群体。
    (二)、对灾害的认知有所不同。例如,环境史家认为灾害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件,而社会史家则认为灾害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由谁来界定灾害?灾害的影响程度如何?灾害何时结束?不同的社会情景下会有不同的答案。同时,理解灾害应基于不同历史社会条件下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资源与权利的分配方式。另一方面,环境史家更多地强调灾害的破坏性影响,而社会史家则认识到灾害对社会影响的双重性,即灾害有可能导致对社会的破坏,也有可能促进正面的社会变迁。卡文.罗扎里奥在《灾难的文化:灾难与现代美国的建构》一书中借用了经济思想家熊彼得提出的“创造性破环”(creative destruction)概念,分析了灾害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关系,认为灾害已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灾害对美国社会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同时,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
    显然,社会史对灾害的研究有助于弥补环境史研究的缺陷,扩大灾害史的研究视野,推动灾害史的深入发展。
      (原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2012年第9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