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记载中的一体,是指不同时期社会体制的系统构成,包括民族、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一体的构成不是一个永久不变的模式,由家大夫、国诸侯、君天下的“天下国家一体”到家编户、国郡县、君天下的“天下国家一体”,都属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天下一体”。后来在四裔地区出现中国型的地方民族政权和王朝,以中原为中国的格局被不分中外的都是中国的格局所代替,进而统一为一个全国的“中华一体”的新格局。“中华一体”是华夷、中外统一的中国,在统一中国内分中央、内地和边疆。边疆史地的研究离不开这个发展变化,同样的要用一体的思想进行研究,既要掌握其“天下国家一体”时的四裔与中国的关系,也要掌握“中华一体”时的边疆与内地的关系,这是由“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向“中国一统”的新观念的推移中发生的。我认为用一体的思想研究边疆史地,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多元的民族与区域的格局,有系统、有层次的进行研究。一体是多元的一体,多元也是一体的多元,一体是研究边疆史地的最基本的条件和依据。 从一体的区域划分看,在历史上可分为内中环、内外环和外外环三个不同的层次。内中环包括京畿和四方诸侯国或郡县的地区,即所谓中国,而京畿则是中国内的中国。内外环即四方诸侯国或中原郡县以外的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四裔地区,由中国、四裔构成“天下国家一体”。外外环指一体中的四裔以外的地区,即邻国。边疆史地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历史上的内外环地区的民族和地理,并通过它来研究内外环的内向联系和发展,以及外向联系和发展。边疆史地是一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一体内的联系是由同服不同制的分华夷、分中外的阶段发展。对于边疆史地的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边疆局部地区的史地研究;第二个层次是对方面的史地研究;第三个层次是在对第一、二层次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从整体上研究它是怎样的变夷从夏、变外为内,由“天下一体”发展为“中华一体”的;同时也要研究其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是怎样的由不同制发展为同制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同制就是齐一,连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经济等的类型都不存在了。在统一的全国的“中华一体”中,仍有民族、地区和经济类型等的不同。 要研究在一体中的华夷、中外的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关系和性质的新变化,应对“华夷正闰之辨”持批判的态度。“春秋大一统”的一体观,是“天下国家”三位一体的分华夷、分中外的一体观,视四裔的民族为“禽兽”,视四裔地区为“外”,“内诸夏而外夷狄”,“贵中华,贱夷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把这种观念看成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后来变了,夷狄入居中国,并在中国建立封建割据的政权和北朝,成为中国的民族和政权。及至不分内外的中国范围内的多政权和多王朝出现时,“中国一统”的观念便逐渐代替了“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华夏在其初主要是指在中原的华夏族和汉族,后来中国、中华的观念上升到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之上,中国、中华不仅指汉族,也指在中原的其他族,后来又发展为包括一体内的中外的所有民族在内。各族是发展的进步的,通过慕华、仿华、从华而成为新的华夏。各民族在中原或边境地区都找到了在发展本族的基础之上与汉族同用中国制度,或把中国制度与本族制度结合,或接受其影响和制约,在华夏的共同文脉、道统和政统上结成一体,不分民族、不分中外,皆为中国、华夏。在同为中国、华夏这个大的前提下,中国、华夏,已成为高于各族之上共同称谓,汉族是中国、华夏,其他各民族也同样是中国、华夏;中原是中国、华夏,边疆地区也同样是中国、华夏;汉族的文化是中国、华夏,具有少数民族和地方特点的文化也同样是中国、华夏,由各民族、各地区和文化结成一个中国、华夏,华夏已不再是单一的汉族、中原和中原文化的称谓。 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与汉族融合,也就是汉化为汉族是存在的,但汉族也同样与少数民族融合,影响与融合是互相的。但由于华夏已成为高于各族的称谓时,已不再是单纯的汉化问题,而是由于各民族的自身的发展以及地位和自树能力的增强,他们已寻求到在发展本族的过程中,与汉族并存,变夷为夏,在同样的以华夏文明为基础创本族的文字,设本族文字的学校和科学,变本族的制度为华夏制度,这是华化而不是汉化。从历史的发展的趋势看,不是走各族都融合于汉族的道路,而是走各族同为华夏的道路。从“中华一体”的观点研究边疆史地,不仅研究汉化,民族间的互相融合,而更重要的是研究各族是如何华化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他们在成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过程中,对整个中华的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做出了贡献。以“中华一体”的思想研究历史上的民族一体,国家一体,是研究边疆史地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