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非洲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变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综述
    2014年4月19日至20日,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年会暨非洲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变化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承办。此次会议由来自近40家部委、科研高校单位、出版媒体机构和工商界公司的120多位代表与会。部委代表分别来自外交部、教育部、浙江省社科联;科研高校单位代表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等;出版媒体机构代表分别来自人民日报社、世界知识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工商界公司代表来自国家开发银行等处。
    本次研讨会围绕“非洲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变化”的主题,着重研讨非洲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变化进程及特点,并判断未来十年非洲发展大趋势及对世界的影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非洲与世界格局”、“非洲与西方的关系”、“中非投资与经贸关系”、“非洲发展问题”、“非洲与新兴经济体的关系”、“中国与非洲的关系”等专题,在主会场和六个分会场上进行了研讨。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50多篇,集结成册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李安山在开幕辞中肯定了浙师大非洲研究成绩、回顾了学会工作、评析了国内学术动态并发表了自己对会议主题的理解。李安山认为,浙师大为同行提供了非洲研究的经验,包括浙师大在内的非洲研究取得的成绩同相关部委支持和中国崛起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作为中国非洲研究的重要集合体,将全力支持各研究机构和相关院校的研究活动,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国内非洲研究水平虽不断提升但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希望学会同仁以人文关怀和国家需要为宗旨,以学术研究为指导,坚持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中非关系研究与非洲研究并重、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并重,使中国的非洲研究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他看来,研究非洲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变化无法回避比较研究中西方对非关系。
    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做了“当前非洲形势与中非关系”的主旨报告。他指出,非洲史是非洲研究的基础,作为承担对非外交工作的政府部门,外交部非洲司很重视非洲历史研究。目前国家高度重视非洲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希望学术界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关注国家所需,用学术研究成果提升国家发展软实力和对非合作的水平。卢沙野还从中国对非合作战略、非洲在当今世界的战略地位、非洲主动作为的可能战略、中国制定对非战略等中非战略发展角度,阐述了当前的中非关系,并认为,当前中国制定对非战略一要与非洲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二要制定政治、经贸、安全、文化均衡发展的对非策略,三要政府、企业和个人齐心协作;四要制定面向非洲的官方、民间全面合作的政策,五要加强顶层设计、中层规划、底层操作的协调完成,希望各方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而努力。
    近现代非洲发展在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的位置  中央民族大学顾章义教授分析了非洲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新非洲的诞生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开启了东西方国家平起平坐的时代,增强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促进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剖析了国际社会三次“非洲热”:第一次是19世纪下半叶,动因是基于垄断需要的领土控制;第二次是20世纪下半叶,动因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控制;第三次是21世纪初,动因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非洲从单向被动角色向平等互利方向转变,中国等新兴国家的介入有助于此种转变。
    中非关系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关系角度,中国人民大学刘青建教授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层次上解析中非关系得以全面发展的原因,从而说明深化中非合作的必然性。她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及其结构的原因,中非关系进一步提升仍旧面临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以下简称社科院西亚非所)张永蓬研究员认为中非合作对非洲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如下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政治地位的提升、推动大国在非竞争、客观增加非洲的曝光率。反过来,加强对非合作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从经贸合作角度,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黄剑辉研究员提出经济制度欠缺引发非洲的欠发达,促进政治稳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教育的投入是非洲发展的关键。上海师范大学张忠祥教授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中非基础设施合作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他着重强调了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以往的资源换基础设施模式遭质疑、中国企业自身问题对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形成的挑战。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非洲一体化的重点、非洲经济自身发展动力强劲和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重视成为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有利条件。
    浙师大舒运国教授分三个方面介绍国外非洲史研究动态,即新材料、新理论和跨学科研究对重大历史事件研究、经济史研究和宏观非洲史研究的促进作用。
    非洲与世界格局  内蒙古民族大学王泰教授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埃及民族主义的影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埃及民族主义是改良的、精英型的,一战后转变为革命的、大众型的。天津外国语大学骆元媛讲师从斯瓦希里语外来词解析班图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撞。湖南师范大学颜琳讲师通过研究国际法庭在乌干达北部的作为,认为国际法庭对非洲事务干预的效果不佳,需要唤起当地力量解决当地事务。山西运城学院的严磊副教授评析了自1950年代以来非洲国家应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维护自身经济独立的各种政策选择与成效。云南大学夏艳讲师探讨了非洲文学体现的非洲人自我觉醒进程。
    非洲与西方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刘伟才副教授强调外来因素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发展三大阶段的重要影响。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杭聪助理研究员认为战后欧美在非洲进行了大量新殖民主义活动,通过中非合作非洲获得了更多的国际网络,为缓和非洲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提供了新机遇。许昌学院崔斌教授从高层关系、贸易和军事合作的角度解析美国同东非共同体国家的关系。社科院西亚非所李文刚副研究员评价了美国和平队在非洲宣示软实力的作法,并阐发了它对中国的启示。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余建华研究员从来源、职业、定居地等方面说明当代非洲人在中国的情况。暨南大学在读博士郑建成通过分析非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得出未来一体化会曲折发展的结论。浙师大在读研究生钱磊介绍了近年来埃及外交政策的变化。
    中非投资与经贸关系  社科院西亚非所安春英研究员强调要处理好投资贸易增长速度和方式之间的关系,短期静态效应和长期动态效应之间的关系,即时经济效应与当地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加强人才培训合作是妥善处理上述关系的方式之一,中国赴非企业将自身发展与当地长远需求相结合是另一个可行的方式。社科院西亚非所李智彪研究员分析了中非在石油、天然气和水电三个能源类别下合作面临的问题,指出非洲国家工业化未来的发展会影响非洲原油输出,中国有过度依赖非洲原油的隐患。此外,中非能源合作忽视了天然气领域,且中国在非洲开展的水电项目受当地政治环境影响颇大。中国有必要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重新思考中非能源合作战略。社科院西亚非所姚桂梅研究员认为当前中非双方政治共性相对减少,战略取向差异增多,经济摩擦渐起,外部对中非投资合作的干扰与竞争加剧,非洲国家对与中国投资合作心态趋于复杂、非洲政治安全风险趋升、中国公司在非洲投资的形象不佳等新动向都显示出中国对非投资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可持续性正遭遇严峻挑战,亟待有关各方加以应对。湘潭大学朱伟东教授介绍了南非《投资促进与保护法案》;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李泽华教授讲述了中非国土资源人才培养与合作问题;浙师大刘青海助理研究员、张玉婷讲师和王霞讲师分别评析了中资企业在非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巴黎宣言》框架下的教育援助有效性、以及美国的《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贸易效应对中非合作的启示。
    非洲发展问题  浙师大许序雅教授将坦桑尼亚医疗体制发展分为展开、调整和回归三个阶段,并阐述了它的成效与缺陷。湖南师范大学陈晓红教授解析了非政府组织在津巴布韦民主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作用,认为它对政局稳定的影响日益显著。浙师大姜恒昆副研究员就近来南苏丹动荡局面,认为直接起因源于权力争夺、背后影藏着经济、军事和民族认同等深层次矛盾。同济大学沈洪波副教授从传播学角度入手比较了欧美与中国在非洲的影响。社科院西亚非所杨宝荣副研究员从非洲矿业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切入说明非洲国家自主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浙师大徐薇助理研究员以博茨瓦纳族群关系的历史社会背景为出发点,梳理了族群冲突与博茨瓦纳的社会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张燕军助理研究员以南非技术女孩计划为例,分析了非洲教育事业的困顿。
    非洲与新兴经济体关系  郑州大学许永璋教授从地理特点、物产状况、居民习俗、宗教习惯和读音等五个方面,考证唐代杜环《经行记》记载的摩邻国为今摩洛哥。刘云教授阐述了以色列立国以来同非洲的关系,提炼出五个特点即变化起伏不大、受中东局势影响较大、关系发展具有矛盾性和双重性、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私企对双方关系促进作用明显等。中央民族大学施琳教授回顾了60年来中国学界对非洲民族研究的情况,从方法论层面介绍了自己在津巴布韦进行田野调查的经验。上海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黄玉沛叙述了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早期历史演变及地位。浙师大李育球助理研究员从传统文化角度切入介绍曼德拉的人学思想。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祝鸣助理研究员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1994年来南非作为非洲领头羊的合理性。
    中国与非洲的关系  在文化交流方面,浙江师范大学蒋俊副研究员论述了中非文化产业合作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传媒大学龙小农副教授认为,中国对非公共外交指导理念和外交政策诉求分为四点,即“兄弟论”、“合作论”、“责任论”和“软实力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潘良指出,欧盟已逐步将欧非文化交流与合作纳入欧盟对非政策的顶层设计之中,从合作机制建设到对非文化援助力度都有提升。在传统国际关系方面,华南师范大学龙向阳副教授从宏观历史角度分时段比较了台湾对非关系的变化,并将之同大陆对非关系变化作了对比。复旦大学刘丽荣副教授从欧洲对外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中欧非三边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即在中拉(美)经贸关系发展更为迅猛的情况下,为何欧洲更关注中非关系的发展。对外经贸大学黄慧讲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同阿尔及利亚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刘鸿武在会议总结中着重强调了非洲文明同世界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既要承认外部影响对非洲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又不能抹杀非洲文明的主体性,更要看到非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李安山在指出中国非洲史学界同国际的差距之后,也指出近年来国内研究呈欣欣向荣之势,表现为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国内外合作攻关不断增多。他希望学会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中国非洲研究更上一层楼。
    (本文参考了人民网和浙江师范大学相关报道,这里一并致谢。)
      (世界历史研究所杭聪供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