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邢媛媛:对伊朗问题引发大讨论的一点感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首发]
    伊朗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尤其是在伊朗前所未有的接近战争边缘的时刻,国内学术界更是投入了强大的精力来思考、探究和寻求伊朗危机的出路。相关文章层出不穷、推陈出新,从不同视点和角度、结合多学科理论,专业、系统的阐释了伊朗问题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然而,绝大多数文章都围绕美伊关系这个基调,把伊朗核危机几乎等同为美伊危机,过分夸大了美国的作用和影响,忽视了伊朗国家本身的力量。笔者对此有自己的一丝拙见。
    围绕美伊关系来谈伊朗问题,实际上是在默认唯美国独尊的“单极稳定论”的前提下又用自己的论述更加强化了这种论点,误入了美国违逆时代潮流的“文明冲突论”的意识漩涡中。
    所谓的“单极稳定论”的内在逻辑是,如果单极是稳定的,那么为维护单极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包括战争都是“有利于稳定的”,因而也是“合法”的。按照这种逻辑,世界各国都必须向美国俯首称臣,美国理所当然的领导和统治世界;世界各国间的平等、国家主权、民族利益都将不复存在;美国则可在维护稳定的名义下,对敢于忤逆其意志者随意予以制裁直至发动战争。在目前阶段,美国正是依此逻辑,恃其实力优势,竭力维持一超独霸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对这种霸权主义行径,诸多文章无一例外给与批判和讨伐,这无疑符合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但过于强调美国霸权,在国际事务中的冲突解决机制中唯美国马首是瞻,言必称“美国主导”,这不仅是承认了美国霸权不可逆转,更是在强化这一事实。这就在学术实践上为美国的“单极稳定论”创造了一种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现实的支持;其结果必然是无益于抵制美国的霸权和强权。在美国占全球领先优势、无一能出其右的世界中,如何巧妙地淡化、弱化这种认识,避免凡事与美国扯上关系,笔者认为这是抵制美国霸权的一条途径,更是目前伊朗危机的学术探讨中的一个被忽视的关键。
    “文明冲突论”承认,冷战后世界并非西方的一统天下,西方价值观将不可避免的遇到抵制和挑战。但其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现实,而是为西方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出谋划策;主旨是以文明冲突消解国际政治的真正意义;实践结果必然是推动西方“核心国家”联合同类文明以打击、遏制异类文明,“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依靠世界领导人维持全球政治多文明特征的意愿,并为此进行合作”。笔者认为,从冷战后的世界现实来看,国际间的冲突主要是在经济利益和权力平衡关系方面。从国际政治的本质而言,国家间的经济利益不平等、权力关系不平衡,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结构(如帝国主义)、民族特性(如好战)、急剧的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思想危机等,都是构成冲突的重要根源。很显然,文明冲突论是以“西方文明优势论”的心态、却又隐含着“文明末日论”的观点来解释活生生的国际现实,在实践中违逆了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当代潮流。在美伊框架中谈伊朗问题,忽略伊朗的主权诉求,忽视伊朗独特文明对国家利益的诉求,恰好落入了“文明冲突论”的思想陷阱里,无益于伊朗问题的最终解决。
    伊朗问题的解决,美国因素的确重要,因为美国优势确实不可否认,但不可过于强调美伊关系。伊朗问题实质是伊朗的国家地位问题,直接决定新波斯帝国能否诞生。中东是个非常复杂的地方,四大地缘政治力量——阿拉伯人、波斯人的伊朗、突厥人的土耳其、犹太人的以色列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脆弱的平衡。小布什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在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进一步失衡中,遏制伊朗的主体不是美国,而是中东的四大政治力量,其外部借重力量才是美国和欧洲。美国只是伊朗中东地区的过客而已;而阿拉伯国家、伊朗、以色列和土耳其才是中东真正的主人。美国与阿拉伯,美国与以色列,究竟是谁在利用谁都难言其实。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伊朗核崛起的意图极难实现。伊斯兰革命以前,伊朗和以色列都在建核反应堆,都有自己的核武装计划;伊朗当时也得到了德国支持。1978年伊朗什叶派宗教革命断送了核武装国家的可能,在这个革命中伊朗把原来巴列维国王“白色革命”的世俗化恢复波斯帝国强势地位的路线彻底打断了。革命后的伊朗点燃了伊斯兰内战的导火索,挑起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新一轮的厮杀,导致树敌过多,从此,中东地区出现核均势的可能性也丧失了。
    学界比较关注大国的政治角色,自然源于大国对地区地缘政治的重大影响,但“小国”的作用亦不可忽视。早在半个世纪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就形成过一个有特色的理论——“小国论”,其意义在于分析这种国家的对外行为方式及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分析的对象在当时主要是东西对抗中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等。2007年“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研讨会上,日本学者青牧伊能在宣读的论文“围绕中亚战略重要性与国际关系”中提到:“现在中亚各国是独立的主体国家,不像以往处于被动地位,而是能动的主体。因此,在大国的相互竞争之下,中亚各国根据自身的判断决定国家的行动。再者,作为国家的自我主张给该地区带来权力博弈,我将之称为小博弈。”这让人回忆起一百多年前的“大博弈”。当年在这里竞赛的是殖民帝国,本土上的一堆汗国、土邦、部落都是被宰割的对象。今天,在中亚这片土地上已有了大小不同的现代民族国家,都有各自的意愿和诉求。中亚各国如是,从国家权力和主权的独立的积极意义来看,与之毗邻的中东各国自然亦如是;至少,中东与中亚同处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世界岛”上。因此,中东小国的崛起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