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多维视野下的西亚北非变局”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1年6月14日,“多维视野下的西亚北非变局”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世界历史所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西亚非洲研究所、外交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空军指挥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二十家高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五十余位具有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致辞
    会议开幕式和闭幕式由世界历史研究所书记赵文洪研究员主持。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在致欢迎辞时说,今年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地区发生一系列重大事件,举世瞩目。这些事件必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或迟或早地必将影响到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因此,国内学术界不能作为旁观者,而应该从各个维度进行考察分析,从事件的发展趋势中寻找对未来结局的答案。
    本次会议为期一天,分为四个时段:“西亚北非变局:个案解析”、“西亚北非变局:多学科探究”、“西亚北非变局的国际影响与中国的对策”、“世界历史视野下的西亚北非变局”。20多位学者围绕西亚北非变局做主题发言,讨论了七个方面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李春放研究员发言
    
    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王锁劳副教授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丽蓉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毕健康研究员发言
    第一,对当前西亚北非变局的定性,与会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李春放研究员认为,这是民主第四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王锁劳副教授认为,这次是第二次阿拉伯革命。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马丽蓉教授认为,这是内生型的阿拉伯民主运动的启动,是西亚北非国家在追求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所要经历的阵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毕健康研究员认为,这是西亚北非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国家体系形成、伊斯兰复兴后的第三次浪潮,具有明确的民主诉求和鲜明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大家都认为,这次变局对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及地缘政治影响甚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前驻卢旺达、刚果(金)大使黄舍骄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宏教授发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发言
    第二,与会学者认为,政治专制、经济欠发展、民生问题突出以及严重的两极分化是当前西亚北非变局产生的原因,发展之中的中间阶层为变局提供了动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戴晓琦副教授梳理了埃及近200年来中产阶级发展的脉络,就中产阶级与国家稳定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产阶级是埃及革命的阶级基础,埃及中产阶级的衰落影响到政治的稳定。毕健康研究员分析了中间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与这次阿拉伯国家变局的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上追溯变局产生的原因,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前驻卢旺达、刚果(金)大使黄舍骄认为,当前利比亚局势动因之一,是西方国家不愿意放弃在利比亚建立的势力范围。地区方面的原因,黄舍骄大使提出,卡扎菲以利比亚为中心实现阿拉伯统一的理想和实践使其成为阿盟内部的众矢之的,其建立非洲合众国的思想和实践使其在非盟内部激起争议。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张宏教授从文化角度分析阿拉伯剧变的根源,如当地长期存在的宗教蒙昧主义、宗派观念、游牧民的思想、尊古主义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以三部当代阿拉伯小说为例,从文学文本视角透视“阿拉伯民主之春”与现代化的挫折之间的关系。马丽蓉教授认为,伊斯兰教自诞生以来就潜藏的民主因素,是阿拉伯社会向民主转型的重要资源。
    
    南开大学哈全安教授发言
    第三,对西亚北非变局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变局本身的政治学分析。南开大学哈全安教授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博弈的角度来分析2011年初埃及的政治风波,认为统治者没有给被统治者提供一种正常的实现政治诉求的渠道,因此必然导致政治动荡。而对于为什么会在现在发生这样一种政治上的变动,哈全安教授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埃及教俗力量对比在当前达到了一个节点,决定了是在当前发生变动,也决定当前变动的形式是非暴力的、和平的。第二个方面涉及阿拉伯政治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学者之间存在争议。王锁劳副教授评述了在西方和阿拉伯世界存在的“阿拉伯例外论”,认为:虽然当前的剧变使得阿拉伯例外论遇到挑战,但阿拉伯例外论仍然是有根据的,特别政治威权主义和政治伊斯兰主义的存在,决定了阿拉伯之春的未来。马丽蓉教授则认为,伊斯兰在思想、制度和实践上都有民主的因素和丰富的民主资源,所以未来阿拉伯的民主是值得期待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林聪研究员发言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教授发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田文林副研究员发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陈双林副研究员发言
    第四,对西亚北非变局的归类分析与前景展望。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比较稳定的国家,如埃及和突尼斯,他们将向民主化迈进,且有明确的方向,即土耳其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王林聪研究员就土耳其民主模式内涵及其可能在中东国家产生的示范效应,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所指的土耳其模式,主要特征是政教分离、宗教自由前提下的世俗主义和民主化、市场经济等。土耳其模式不一定适合于中东国家,特别是土耳其早期推行激进的政教分离政策的做法。但是,土耳其伊斯兰主义的温和化及其对民主的探索,尤其是强调伊斯兰价值观与民主的融合,对埃及等国家更具有示范效应。他认为,民主化代表中东历史的方向,但民主的进程是复杂和脆弱的。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教授在对会议进行学术总结时提出,土耳其模式也存在问题,就是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突出作用。第二种类型是君主制国家,政治比较稳定。第三种类型国家的前景不明。黄舍骄大使认为,当前利比亚分裂为以卡扎菲为首的现政府、东部地区存在的反政府势力、以全国部落大会为代表的传统势力等三股势力,他们将来很难很简单地团结在一起,因此利比亚前景扑朔迷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田文林副研究员分析了也门局势动荡的根源,认为也门动荡持续时间长,也门很可能索马里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陈双庆副研究员分析了影响叙利亚政局走向的诸种因素。统治者与反对派的较量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叙利亚的改革势在必行,子承父业的统治模式不会持续太久,需要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做变革,还共和制以本来面貌。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外经贸顾问委员会委员王成安发言
    
    空军指挥学院苗润奇大校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殷罡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刘月琴研究员发言
    第五,西亚北非变局的影响。关于变局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外经贸顾问委员会委员王成安以官方数据为依据,具体评估北非剧变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尤其是当地中资企业面临的风险。他说,中国在当地的贸易、投资以及业务承包,都受到影响,而且未来影响还会扩大。空军指挥学院教授苗润奇大校从军人的视角分析了西亚北非变局对中国国防建设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殷罡研究员、马丽蓉教授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变局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殷罡研究员梳理了中东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变局与中国的应对,马丽蓉教授提出用人文外交的方法进行应对。其次是变局对美国和西方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刘月琴研究员指出,西方追求霸权的立场仍然没有改变;美国对中东危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应对措施,即突尼斯埃及模式、利比亚模式、叙利亚模式等;美国在中东的盟友格局没有大变,仍在当地保持着主导地位,对利比亚局势起着决定性作用。毕健康研究员认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互交织,按照美国模式改造全世界是美国外交的内在本能冲动,但美国在中东推行民主化实行双重标准,不能低估其在中东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动力和各种手段;在当前中东变局中,美国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和巩固在中东的战略优势地位,推进“民主化”。但是,伊斯兰主义的价值观与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理念很不相同,中东的民主发展未必符合美国的利益。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新刚教授发言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泰教授发言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三义教授发言
    第六,西亚北非变局的史学辨析。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新刚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了叙利亚的威权主义政治的特征。威权主义政治从哈菲兹•阿萨德统治时期的强势到巴沙尔•阿萨德统治时期的弱势的变化,与叙利亚社会的变化脱节。因此,叙利亚的未来走势很不明朗。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泰教授从文明交往与历史的角度,对近代以来埃及的制度创新与政治变革进行分析。埃及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未来仍有可能领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三义教授从国际形势角度进行类比,将2011年与1911年西欧大国陈兵北非的“理由”进行比较,证明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历史惯性。他风趣生动地说明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的矛盾,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虚伪性,为资本主义的未来描述了一幅黯淡的画面。毕健康研究员则从文明交往与大历史的角度,以地中海文明为切入点,力图用长时段方式思考当下的西亚北非变局。他指出,在古代世界,地中海地区文明高度发达,呈东强西弱,南北交融,从陆到海,由海而陆的多向、多层交往态势。阿拉伯帝国时期,地中海文明呈南强北弱态势,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存在800余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点燃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但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后,形势颠倒,北强南弱。这一态势延续至今,这是法、英、美空袭利比亚的现实背景。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院张金平副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姚惠娜博士发言
    第七,对西亚北非问题的个案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哲学院张金平副教授分析了国际恐怖活动与中东北非政治动荡的关联,认为恐怖和反恐是这次动荡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分析了中东恐怖主义与这次动荡的三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并从组织的量的角度来理解恐怖主义与中东政治。世界历史研究所姚惠娜博士从巴勒斯坦精英结构入手,分析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和解问题。她认为,哈马斯与法塔赫合作的基础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摧毁性的政策,巴以和平进程的破坏,法塔赫青年一代精英与哈马斯伊斯兰精英具有的共同阅历和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阿拉法特去世后统治精英的结构性变化。不过,双方的和解之路未必是平坦的,双方在权力分配上的共识程度,巴勒斯坦民族和解乃至巴勒斯坦的未来,影响甚巨。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教授对会议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总结。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在闭幕讲话中指出,西亚北非变局对我们来说不是寻常事,我国学术界应该高度关注。今天我们聚集一堂,从不同的角度、视野进行探讨、交流,很有必要,很有意义。我们观察、思考与研究西亚北非变局,要从全球角度出发;西亚北非事务是全球事务的一部分,西方国家对西亚北非的战略也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亚非拉史研究室姚惠娜供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