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汉魏晋时期的玄菟郡自西汉武帝始设,历经西汉昭帝整合四郡内徙玄菟、东汉安帝再度侨置以及魏晋时期迁至辽西这三迁四治中,玄菟郡长官的历任状况十分复杂。 关键词:玄菟郡;玄菟太守 玄菟郡自西汉武帝始设至北燕冯弘时废止,历西汉、东汉、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前秦、北燕八朝,凡539年,治所历经三次迁徙,从朝鲜半岛至辽西共有四处治所。在三迁四治中,玄菟太守皆为玄菟郡的最高长官。本文试在钩沉史料,梳理玄菟太守历任情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玄菟太守的来源、玄菟太守的职掌及玄菟太守卸任后的去向等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一 玄菟郡屡有迁徙,不但所涉及的地域跨度较大,而且存续时间较长,因此,理清玄菟郡的时空变迁是梳理玄菟太守历任情况的前提。 玄菟郡初置于西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学界通常称之为第一玄菟郡。目前在第一玄菟郡的地望问题上,中外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①据《资治通鉴》记载:“乐浪郡治朝鲜县,盖以右渠所都为治所也。臣瓒曰:茂陵书:临屯郡治东5县,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领十五县。玄菟郡,本高句骊也,既平朝鲜,并开为郡,治沃沮城,后为夷貊所侵,徙郡句骊西北。真番郡治6县,去长安七千四百六十里,领十五县。”[1](P698)笔者认为,此段记载中仅记玄菟郡郡治为沃沮城,至于玄菟郡下辖仅一县还是下辖几县,史籍中无明确记载。第一玄菟郡的郡治沃沮县,即后来之夫租县,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附近,玄菟郡的辖境位于今朝鲜咸镜南道,原南沃沮居地。 四郡历经变迁,有合并,也有内徙、侨置。《后汉书》卷85《7传》载:“至元封三年,灭朝鲜,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至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骊。自单单大领已东,沃沮、7貊悉属乐浪”。[2](P2817)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玄菟郡“徙居”至辽东郡境内,内徙后的玄菟郡即学界通常所称之第二玄菟郡。公元前75年,即《汉书》卷7《昭帝纪》所载的“(元凤)六年春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城。”[3](P232)此“辽东玄菟城”当指第二玄菟郡郡治高句丽县。 关于第二玄菟郡的辖区所在,目前学界观点并不统一。其争论的症结点在于昭帝始元五年整合四郡后真番郡是否并入玄菟郡。关于真番郡的地理位置,尽管诸家观点表述不一,大体可分为“南说”与“北说”。“南说”主张真番在古朝鲜的南部,即今朝鲜半岛;“北说”认为真番在古朝鲜的北部,即今中国境内。笔者取“南说”。据《汉书》卷28《地理志》中记载:“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开。高句骊,莽曰下句骊。属幽州。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县三:高句骊,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又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上殷台,莽曰下殷台。西盖马。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3](P1626-1627)玄菟郡中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并非武帝所置,武帝所置玄菟郡治为沃沮城。除“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开”一句外,其他均为第二玄菟郡所辖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三县之事。学界大多认为,“辽水”为今浑河,“大辽水”为今辽河,“南苏水”为今苏子河,“马訾水”为今鸭绿江,“盐难水”为今浑江,在此基础上,将第二玄菟郡的位置比定为:玄菟郡的治所高句丽县即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西南苏子河南岸汉代古城;上殷台县治即今吉林省通化快大茂镇西南五十里的赤柏松汉代古城;西盖马县治即今吉林省集安市内汉代土城(高句丽国内城城址)。[4](P325-328)公元前37年,朱蒙在今辽宁省桓仁五女山城建“卒本夫余”,公元3年,高句丽国迁都集安,据此推测,第二玄菟郡的西盖马、上殷台县已经南迁,但所迁之地无载。 东汉“殇、安之间”(107年)玄菟郡再次迁徙,此即第三玄菟郡。原辽东郡所属高显、侯城、辽阳三县被并入第三玄菟郡。《后汉书》志第23《郡国志》载:“玄菟郡,六城,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高句骊,辽山,辽水出。西盖马、上殷台、高显故属辽东。侯城故属辽东。辽阳故属辽东”。[2](P3529)高显为今辽宁省铁岭县城;侯城为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南30里古城子;辽阳为今辽宁省辽中县茨榆坨公社偏堡子古城。[5](P22)西晋时期,玄菟郡第三次迁徙,此即第四玄菟郡。《晋书》卷14《地理志》记有:“咸宁二年(276年)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统县二十六,户一万八千一百……玄菟郡,汉置。统县三,户三千二百。高句丽、望平、高显。”[6](P427)第四玄菟郡辖高句丽、望平、高显三县,其中望平在今辽宁省新民县安平堡南大古城子。[5](P22) 玄菟郡废止于北燕时期。《资治通鉴》卷122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记载:“魏主引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胡三省注:“五代志曰:后魏置营州于和龙城,领建德、冀阳、辽东、乐浪、营丘等郡,龙城、大兴、永乐、带方、定荒、石城、广都、阳武、襄平、新昌、平刚、柳城、富平等县。盖燕国自慕容以来,分置郡县于辽西,其后或省或并,为郡为县,皆不可考;如玄菟郡亦当置于辽西也。”[1](P3840)由此可见,玄菟郡的废止时间当在432年北燕冯弘在位时期。北魏趁北燕政权内部分裂之机进攻北燕,冯弘战败,北魏将六郡民徙于幽州,玄菟郡至此废止。 二 在玄菟郡存续的539年间,三迁四治中的玄菟郡长官的历任状况十分复杂。但第一玄菟郡时并未见有关于玄菟太守的记载,换言之,本文所考之玄菟太守是始于西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内徙后所置的第二玄菟郡时期。据史籍记载,玄菟太守可考者有15位。第二玄菟郡时期,目前已知的三位太守为霍云、五鹿充宗、宣彪;第三玄菟郡的七位太守为蔡讽、姚光、公孙域、耿临、公孙度、王赞、王颀;第四玄菟郡的五位太守为裴武、高诩、刘佩、乙逸、吉贞。 玄菟太守的籍贯在十五位玄菟太守中籍贯可考者有六人:霍云(河东平阳人)、宣彪(冯翊云阳人)、公孙度(辽东襄平人)、王颀(东莱人)、裴武(河东闻喜人)、刘佩(河间人)。尽管玄菟郡屡次迁徙,但从已知的霍云、宣彪、公孙度、王颀、裴武、刘佩的籍贯来看,未有本郡之人担任玄菟太守一职者。可见,两汉魏晋时期的东北边郡与中原地区同样遵循在地方官吏的选拔中,本郡之人不担任本郡太守之职的原则。 玄菟太守的来源历任玄菟太守十五人中,出身于官宦之家者有三人:霍云为西汉昭帝时期的权臣霍光之兄孙;宣彪之父宣秉,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曾任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等职;裴武为晋司隶校尉裴昶之子。其中两人是第二玄菟郡的太守,一人是第四玄菟郡的太守。 从史书记载来看,玄菟太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其一,由中央官吏调任。中央官吏调任玄菟太守者如霍云和五鹿充宗。据《汉书》卷68《霍光传》载,霍云由冠阳侯任玄菟太守。汉昭帝时期,由霍光把持朝政,汉宣帝为打破霍氏专权的局面,将霍云贬为玄菟太守,而霍云即为目前见于史籍记载的首任玄菟太守。五鹿充宗曾任尚书令、少府之职。西汉末年,吏治腐败,汉元帝时期,宦官石显干预朝政,成帝即位之初,受石显牵连“少府五鹿充宗左迁玄菟太守。”[3](P730)《资治通鉴》卷30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条有同样记载。[1](P954)西汉时期玄菟郡地处边远,玄菟太守在这一时期亦为不受重视的官员。 其二,由其他郡国调任。其他郡国官吏调任玄菟太守者如公孙度、刘佩和乙逸。《三国志》卷8《公孙度传》中仅记载公孙度“起玄菟小吏”,“后举有道,除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以谣言免。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7](P252)未见有公孙度任玄菟郡太守之记载。但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卷16《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新大王)四年(168年),汉玄菟郡太守耿临来侵,杀我军数百人,王自降乞属玄菟”;“(高句丽新大王)五年(169年)王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助玄菟太守公孙度击富山贼。”继耿临之后任玄菟太守的是公孙度。 乙逸在任玄菟太守之前的官职为“护军”。据《晋书》卷109《慕容8载记》载:“初,8庶兄建威翰骁武有雄才,素为8所忌,母弟征虏仁、广武昭并有宠于9,8亦不平之。及9卒,并惧不自容……襄平令王冰、将军孙机以辽东叛于8,东夷校尉封抽、护军乙逸、辽东相韩矫、玄菟太守高诩等弃城奔还。”[6](P2815、2816)公元333年时,乙逸官为护军。《晋书》卷109《慕容8载记》中又载:“咸和九年……材官刘佩攻乙连,不克。”[6](P2816)刘佩任材官的时间为咸和九年(334年)。关于“护军”与“材官”,从《晋书》志第14《职官》中的记载来看二者均为武职官。而333年高诩任玄菟太守,338年刘佩任玄菟太守,乙逸于352年卸玄菟太守任,从时间上看,刘佩与乙逸均为武职官出任玄菟太守。 玄菟太守的任职时间始任时间可考者:霍云,前66年;五鹿充宗,前32年;宣彪,30年;蔡讽,107年。在任时间可考者:姚光,118年;公孙域,167年;耿临,169年;公孙度,169年;王赞,233年;王颀,245年;裴武,313年;高诩,333年;刘佩,338年。卸任时间可考者:霍云,前66年;姚光,122年;乙逸,352年;吉贞,380年。 玄菟太守卸任后的去向从已有资料来看,玄菟太守卸任后的去向主要有调于其他郡国、调于中央两种情况。 其一,调于其他郡国。卸玄菟太守任后得以调于其他郡国的有蔡讽。蔡讽为第三玄菟郡的首任太守,《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至殇、安之间,句丽王宫数寇辽东,更属玄菟。辽东太守蔡风、玄菟太守姚光以宫为二郡害,兴师伐之。宫诈降请和,二郡不进。宫密遣军攻玄菟,焚烧候城,入辽隧,杀吏民。”玄菟郡再次内徙当为107年,而彼时见于记载的玄菟太守为蔡讽(亦作“风”)。118年,高句丽复侵玄菟,幽州刺史冯焕、辽东太守蔡讽、夫余王子尉仇台等联合出兵击退了高句丽的进犯,此时,蔡讽则调为辽东太守。 其二,调于中央。从史籍记载来看,玄菟太守卸任后得以升迁的有乙逸和吉贞。据《资治通鉴》卷99载永和八年(352年)戊辰“以玄菟太守乙逸为尚书,专委留务。”[1](P3131)西晋时期置尚书台,尚书令为其长官,尚书郎分曹治事,而尚书郎可简称尚书,352年慕容俊称帝,改元元玺,乙逸为尚书。前秦时期,吉贞卸玄菟太守任为左长史。《资治通鉴》卷104载太元五年(380年)三月,“玄菟太守吉贞为左长史”。[1](P3293) 在以上15位玄菟太守中,已知卒于任上的仅有霍云和姚光。公元前66年,霍禹谋反,“约定未发,云拜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为代郡太守。山又坐写秘书,显为上书献城西第,入马千匹,以赎山罪。书报闻。会事发觉,云、山、明友自杀。”[3](P2956)霍云自杀于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5年)十月,应在玄菟太守任上。 据《资治通鉴》卷50载:孝安皇帝延光元年(122年)四月,“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数纠发奸恶,怨者诈作玺书,谴责焕、光,赐以欧刀,又下辽东都尉庞奋,使速行刑。奋即斩光,收焕。”据《资治通鉴》卷50“考异”,姚光卒年有建光元年(121年)与延光元年(122年)两说,笔者取后说。[1](P1620)可证,122年姚光卒于玄菟太守任上。 三 关于汉代太守的职掌,据《后汉书》志第28《百官志》载:“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救振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一人。”[2](P3621) 第一,玄菟太守具有与内地各太守相同的职责,具有行使“决讼检奸”、“劝民农桑”,垦殖土地,增长人口等职权。 仅以人口问题为例,从汉武帝时期在东沃沮之地始设玄菟郡,至北燕玄菟郡的消亡,作为东北的地方行政区划,玄菟郡统辖下的县数、户口数都随着玄菟郡的郡治的迁徙和统辖范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根据史籍记载,笔者将玄菟郡的县数、户口数统计如下: 可见,第二玄菟郡的人口最多,共计221845人,平均每县有73948人,若此记载属实,县均人口已经过7万。107年东汉安帝将玄菟郡再度内徙,并将原辽东郡的三县并入玄菟,使第三玄菟郡下辖6县,县数最多,每户的平均人口最多。从现存记载来看,户均人口数达27人,可能记载有误。 第二,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以第三玄菟郡为例,第三玄菟郡设置的时间是在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到曹魏齐王正始六年(107-245年),这期间汉魏王朝与高句丽的战事频仍,第三玄菟郡的七位太守,除王赞外,蔡讽、姚光、公孙域、耿临、公孙度、王颀均领兵参与过对高句丽或夫余的征伐。特别是在姚光任玄菟太守期间,高句丽屡次侵袭玄菟,《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载,“至殇、安之间,句丽王宫数寇辽东,更属玄菟。辽东太守蔡讽、玄菟太守姚光以宫为二郡害,兴师伐之。宫诈降请和,二郡不进。宫密遣军攻玄菟,焚烧候城,入辽隧,杀吏民。后宫复犯辽东,蔡讽轻将吏士追讨之,军败没。”《后汉书》卷85《夫余传》载,“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宫遣使贡献,求属玄菟。元初五年(118年),复与7貊寇玄菟,攻华丽城。建光元年(121年)春,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辽东太守蔡讽等,将兵出塞击之,捕斩7貊渠帅,获兵马财物。宫乃遣嗣子遂成将二千余人逆光等,遣使诈降;光等信之,遂成因据险厄以遮大军,而潜遣三千人攻玄菟、辽东,焚城郭,杀伤二千余人。于是发广阳、渔阳、右北平、涿郡属国三千余骑同救之,而貊人已去”。在幽州刺史冯焕、辽东太守蔡讽、夫余王子尉仇台等的联合出兵下击退了高句丽的进犯。汉末魏初,公孙氏政权割据东北(189-238年),使东北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相对独立,公孙渊时设有玄菟郡当在情理之中。从史籍记载来看,公孙渊联吴抗魏,《三国志》记载:“初,张弥、许晏等俱到襄平,官属从者四百许人,渊欲图弥、晏,先分其人众,置辽东诸县,以中使秦旦、张群、杜德、黄疆等及吏兵六十人置玄菟郡,玄菟郡在辽东北,相去二百里,太守王赞领户二百,兼重可三四百人。”[7](P1139)秦旦、张群、杜德、黄疆四人不愿被囚禁在玄菟郡,准备焚烧城郭、杀玄菟长吏阴谋起事前被告发,玄菟太守王赞关闭城门,秦旦等越城逃跑。足见,公孙渊时期,玄菟太守在稳定地方政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管理地方民族。玄菟太守代表中央王朝对玄菟郡内及玄菟郡外的地方民族政权予以管辖。玄菟太守对内附于玄菟郡的夫余、高句丽等地方民族政权实行羁縻统治,采取“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管辖措施。《三国志》卷30《夫余传》载:“夫余本属玄菟。……汉时,夫余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公孙渊伏诛,玄菟库犹有玉匣一具。”汉王朝赐与夫余王的玉匣,由玄菟郡交付夫余政权。《三国志》卷30《夫余传》中记载:“正始中,幽州刺史腅丘俭讨句丽,遣玄菟太守王颀诣夫余,位居遣大加郊迎,供军粮”,在腅丘俭征讨高句丽时,夫余王曾向玄菟太守王颀提供军粮,亦是其归属于曹魏政权的证明。 同样,汉王朝向高句丽赐“朝服衣帻”、“鼓吹伎人”,由玄菟郡来执行。《后汉书》卷85《高句骊传》曰:“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2](P2813)《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中亦载:“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腀。”[7](P843)可见玄菟郡在汉朝统辖东北东部边疆地区的夫余、高句丽政权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掌管军队,统兵作战。据载,玄菟太守蔡讽、姚光、公孙域、耿临、王颀等都曾在任内率兵讨伐高句丽或夫余的寇边军事行动。特别是在正始六年(245年),曹魏派遣腅丘俭再次征讨高句丽。腅丘俭兵分两路,其中北路派遣玄菟太守王颀率军追歼。《三国志》卷30《夫余传》中记载:“正始中,幽州刺史腅丘俭讨句丽,遣玄菟太守王颀诣夫余,位居遣大加郊迎,供军粮”,作为曹魏的玄菟太守,在高句丽不履行臣属义务时,王颀代表曹魏发动对高句丽的征伐以实行曹魏政权对高句丽的统辖。 除以上四种职掌外,玄菟太守有时亦会成为边疆地区的不安定因素。前秦苻坚时期,玄菟郡为其边郡,从《资治通鉴》卷104的记载来看,太元五年(380年):“(苻洛)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秦王。以平规为幽州刺史,玄菟太守吉贞为左长史,辽东太守赵赞为左司马,昌黎太守王蕴为右司马,辽西太守王琳、北平太守皇甫杰、牧官都尉魏敷等为从事中郎。分遣使者征兵于鲜卑、乌桓、高句丽、百济、新罗、休忍诸国,遣兵三万助北海公重戍蓟。”[1](P3292-3293)苻洛叛乱时,任玄菟太守吉贞为“左长史”,表明在苻洛起兵反叛时所依靠的主力中亦应有玄菟郡的力量。平定苻洛之乱后,苻坚分幽州,平州刺史镇龙城,辖昌黎、辽东、辽西、玄菟、乐浪、带方等6郡。此后,玄菟太守不见于史书记载。 从仅有的史料来看,玄菟郡太守的任免无不与中原王朝政局的变化及其对东北的经略息息相关。在稳定东北边疆中,玄菟太守肩负着中原王朝重要的历史使命,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或大或小、或优或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Z]北京:中华书局,1995 [2]后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第1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6]晋书[Z]北京:中华书局,2003 [7]三国志[Z]北京:中华书局,198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