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边疆研究渊远源长。但中国边疆研究的兴盛,则是近代以降的事。鸦片战争之后,曾出现过边疆研究两次高潮。第一次时在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敲开了闭锁的清帝国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西北、东北、西南边疆相继出现严重危机,以魏源、何秋涛、夏燮、梁廷楠、徐继畲、曹廷杰等为代表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者深感大清帝国国运日落,为捍御外侮,巩固边防,乃发愤潜心于边疆研究。他们的著作至今仍不失为警世之作。这一研究发展的势头至清末而不衰。第二次时在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一批接受资产阶级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中国学者,痛心于深重的民族危机,希翼通过边疆问题研究,抒发国人之爱国热诚。他们孜孜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收获。此时学人辈出,学术团体和刊物如雨后春笋,用群星灿烂形容此时研究发展盛况,并不为过。仅以疆域史和边界史研究为例,20年代至30年代中华书局先后出版了谢彬《中国丧地史》(1925年),葛绥成《中国边疆沿革考》(1926年)和《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1931年)。之后又有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1938年),夏威《中国疆域拓展史》(1941年),蒋君章《中国边疆史)(1944年),童书业《中国疆域沿革略)(1946年)等。这些著作尽管有种种不足,但在中国边疆史研究中的开创性作用和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当今,我们正面迎第三次研究高潮的到来。这次高潮可以说是经过建立40余年来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外关系史以及民族史、地方史发展的扎实准备的基础上而出现的。 面对当今中国的迅速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急剧变化,当代中国边疆研究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概言之是:继承与开拓,即继承边疆研究的优良传统,开拓边疆研究的远大前程。继承与开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离开继承,开拓成了无源之水,没有开拓,继承也失去了存在价值。为了更好实现我们的历史使命,清晰认识继承对象和开拓目标是十分关键的。为此至少以下四个方面是值得我们身体力行去努力实践的。 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宗旨。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历史漫长而曲折,但研究的时代使命感和应用性始终是促使研究者上下求索的原动力。在古代,学者们(相当多人同时也是政治家)专心研究边疆问题是为了总结国家兴衰的经验,是为察古而知今(当时的今),到了近代,救亡图强则成了研究者们首要的、急迫的、力图实现的目的。尽管从总结盛衰经验到寻求救亡图强良策,即从研究的社会背景、对象、方法、效应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在这种变化中还是有着可供我们批判继承相通共性——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导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思想,也是这项事业留给今人,且当代中国边疆研究工作者应予继承的宝贵遗产。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的继承同时也包含着对传统的批判。在当代,对于边疆研究工作者来说,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就是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和促进边疆社会发展。这就是当代中国边疆研究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工作宗旨。 其次,要有优良的研究学风。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研究,有着求真求善的优良传统。从汉代杰出史学家司马迁起,求真求善即成为每一位有成就的史学家追求的目标。司马迁的求真即要使其史书成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①;而求善则是希望通过修史而成一家之言,即通过再现历史的精神来展现自己的精神。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求真求善才能得到经世的理论体系,致用则是要使理论研究达到实用的目的。 在古代,边疆史地研究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上述两个特点。由于边疆问题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种种密切的关系(包括影响十分广泛的民族间和好交往与流血战争,历朝政府的戍边和实边活动,以及商贸和交通联系和人口迁徙等内容),所以促使边疆史地研究往往比其他类型的史学研究有着更强的上述特点。到了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的挑战促使更多的有历史使命感的学者(也有其他类型的人)投入边疆研究的行列。求真求善与经世致用的传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光大。 在当代,边疆研究工作者要在充分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求真求善为科学的实事求是;发展经世致用为科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在这样的科学的学风指导下,中国边疆研究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第三,要有完整的资料基本建设计划。如果说理论是研究的灵魂,那么,资料则是研究赖以进行的基础。有关中国边疆研究的资料浩如瀚海,一部二十四史和众多地方志即保存了大量前人边疆研究的宝贵成果。这一切都是今天我们工作的出发点。要继承前人丰硕的遗产,就要下大力气收集、整理这些学术遗产。为此,一要认真进行理论资料积累,既要收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边疆、边界问题的论述,也要收集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二要有计划进行资料索引的编纂工作;三要抓紧边疆古籍的影印与整理;四要有选择地进行有关重要外文和少数民族语言著作的汉译。以上这些工作费时费功,决非尽一人一时之功所能奏效,必须加强协作,发挥整体的力量。这项工作见效之时,也是中国边疆研究走向腾飞之日了。 第四,要有多学科的通力协作。中国边疆发展史十分悠久,早期文明时期的边疆至少有两千年的发展史,统一多民族国家时期的边疆发展史又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历程。中国边疆研究的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宗教、法律诸领域,近代以来又与外交、国际法等领域紧密相联。因此,中国边疆研究是一门与历史学、经济学、民族学、民俗学、政治学、外交学、法学、地理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的边缘学科。仅以历史学而言,历史学中的考古、中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民族史、世界史等专门分支学科都包含有与边疆史相交叉的研究内容。因此,要使中国边疆研究有一个总体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多学科专家们通力协作的局面,充分吸收诸学科的研究精华。当中国边疆研究真正继承发展了相关学科的成果时,一项以探求中国边疆历史和现实发展规律为目的的新兴边缘学科—中国边疆学的登上学坛也就为时不远了,而这恰恰是肩负继承和开拓重任的中国边疆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汉书》,卷62,《司马迁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