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与浙江省象山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1999年9月12日至9月16日在浙江象山召开。来自北京、长春、哈尔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昆明、郑州、烟台、厦门,以及象山的近40位学者向会议提交了31篇学术论文。 会议讨论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边疆学的构筑,边疆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的边疆治理和边疆管理体制,古代至近代的边疆开发,当代边疆民族社会调查与历史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等。会议主要议题有三:一是中国陆疆的个案研究,二是中国海疆的个案研究,三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关于中国陆疆的个案研究。 陆疆史地研究是中国边疆研究中的传统项目,研究成果众多,研究水平突出。提交本次会议有关陆疆研究的论文不算多。方铁《秦汉至隋代封建统治者眼中的西南地区》指出:西南地区(狭义指今云、桂、贵三省区和川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生存空间,又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门户和战略要地,随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封建统治者对西南地区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的漫长过程,而秦汉至隋代,正是这种认识的初始阶段。随着认识的深入,封建王朝在西南地区的治边政策也相应调整,加大了统治和开发的力度,从而使其治边思想、边疆和民族政策、统治措施等都发生了变化。李大龙《使者与边疆民族管理—以唐代为例》,从研究唐代往来于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各类使节的政治活动入手,对唐代边疆管理体制及作为政策执行者和决策者的使者的作用做了有益探讨。王继光《明代酉番诸卫研究》,李世愉《土司制度与边疆政策》,赵云田《清末新政时期的边疆变迁》则分别就各自命题的内容,论述了明、清边疆地区管理机制上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房建昌《近代外国驻中国边疆领事机构考》则据英、日、美等国驻华领事馆档案,对当代地方志书外事志中所述外国驻中国边疆领事机构历任领事任期进行了考释,并略述各领事机构的变迁。姜涛《后天卦与中国自然地理大势》通过对周易先后天八卦的研究,指出先后天八卦是周易象数的精华所在,是对六十四卦的简并与总括。汉代正是雄心勃勃企图统一“天下”的“大一统”时代,也是后天八卦最为盛行的时期,若将后天八卦图叠加到汉代疆域图上,不难发现:所谓后天八卦方位实际上可以展开为一幅以长安为中心的“天下”自然地理大势图,这方面论文还有樊明方《民初十五年间外蒙古与唐努乌梁海关系之演变》,李治亭《论东北地区的历史地位》,郭美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西藏历史满藏文档案及其研究价值》等。 关于中国海疆的个案研究。 海疆史地研究是中国边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近些年才开始为学者所关注。本次讨论会共收到此类题材论文6篇。就内容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代至近代海疆治理与开发研究,方望(公元3—10世纪中国沿海疆域开发与发展的若干历史特征)提出可作为历史特点认识的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沿海疆域的发展受国家稳定与国力强盛程度的支配,二是沿海疆域的开发受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辐射影响,三是受3—10世纪中国封建王朝屡现海外开拓倾向的国势的影响。刘庆《明清时期中国海疆治理政策及其反思》分析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沿海政策的重陆轻海、重人轻土,怀远夷、抑华商,以及海防上消极防守等特点,文章的结论是:“如果说,在15—18世纪的东方,上述错误海疆政策的严重后果尚无充分暴露出来的话,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使中国脆弱的海疆治理体系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林志龙《浙江象山古代兵防设置与战事考录》和邬永昌《鸦片战争时期浙东保卫战的历史教训》则是两篇论述古代和近代象山海事的有价值论文。另一类论文是对有关开展海疆研究新领域的思考,王宏斌(开展海洋思想史研究提高海洋意识水平》呼吁应开展海洋、海防思想史研究,认为“它不仅可以为国家21世纪海洋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合适的宣传,可以提高民族的海洋意识水平,促使中国成为21世纪开发利用海洋重要参加者”。李金明《21世纪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的新动向》从对20世纪末南海出现几次主要争议的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由此展望21世纪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的新动向。 关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在会议上介绍了他们正在进行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述评(1989—1998年)》进展情况。该课题以1989年至1998年10年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以边疆区域为板块,以专题为内容,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所倡导的三大研究系列(即中国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史、中国边疆研究史)为线索,针对不同区域的重要学术问题分别加以述评。与会学者对此课题的设计和开展予以极大关注,表示课题的开展对关心中国边疆研究的所有人都是一个好信息。 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中国边疆研究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突破了仅仅研究近代边界问题的狭窄范围,开始以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和中国边疆研究史为研究重点,促成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大发展;二是突破了边疆史地的研究范围,将中国边疆的历史与现状相结合,直面当代中国边疆面临的新状况、新问题,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基于近百年来中国边疆研究发展的积累,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兴旺,当代中国边疆问题日益为人们关注,中国几代学者倾注心血的中国边疆理论研究和努力神往的中国边疆学的学科框架构筑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中国边疆理论研究包括陆疆、海疆与边界的理论问题,通过中西理论的比较、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探索中国边疆历史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发展规律。中国边疆学的构筑包括概念与范畴、学科性质和任务、体系和功能等等,建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